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影响、家庭及学校教育不当、学习与就业压力、恋爱交友的矛盾冲突、经济压力及个人心理素质的缺陷,需要发挥大学教师及学工专职干部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到自我优化。
进人21世纪,80后、90后一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加爵事件再次敲响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警钟。大学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但面对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内心冲突的压力与挑战,他们的心理变化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偏执、敌对、抑郁、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表现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甚至死亡的想法,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近年来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据调查,某省属高校3000多名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30%,比较严重的占12.4%。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外部环境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新事物、新观念日新月异,给传统价值体系以很大冲击。网上垃圾、赌博、黄毒与色情等消极因素的泛滥,使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以至沉溺其中。封建迷信思想、邪教、伪科学借助网络制造混乱,无情吞噬着自控力、识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使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偏差和失衡。wWW.lw881.com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的负面效应(如传统文化要求人的喜怒不形于色等)、内倾性国民性格等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先天不足。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在大学生身上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很难对人生价值、幸福生活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无法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不能很快适应,面对人际交往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化、功利化,他们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陷人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从而谨小慎微、害怕交往、行为怪异。
2.父母人格特征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心理状况在父母人格特征、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方式中可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根由。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谦虚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父母粗暴蛮横、孤僻冷漠、夫妻关系不和等会造成学生心理阴影,使其任性、依赖、骄横,独立性差,逃避困难。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和内疚心理,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缺乏沟通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反而容易造成其形成逆反心理或失去个性,若娇宠和溺爱孩子,对其错误言行、不良习惯放任自流,缺乏适当教育,又会使之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教养,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挫折教育不足形成消极心理。大学心理咨询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学校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抗挫力比较脆弱,而以往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资源又不足以应对眼前的诸多问题。于今,大学校园里强手如林,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色彩日渐淡化,但其生活经历简单,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偶然失败(如成绩不如人、奖学金未评上、失恋、受处分等)或自尊心受挫,便耿耿于怀,容易消极懒惰、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打算。因家境条件不好或亲友病故等也会造成大学生内向敏感、自卑抑郁。
4.学习紧张造成焦虑心理。有的大学生进校后为保住高中时代佼佼者地位,废寝忘食,学习负荷加大。大学里专业考试和各种过级考试多,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应激状态,有的考生考前失眠、考试怯场。因所读学校不理想、专业选择不当、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等都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心理压力加剧,焦虑不堪。
5.经济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悬殊大,且消费多,除学费和住宿费外,还有人情消费、“品牌”消费、恋爱消费等各类生活费。同学之间易攀比、讲排场,由于物质的贫乏会被同学瞧不起,有的学生就靠贷款或找亲友借钱来维持体面的生活。由于学费高,有的学生想去校外打工但又怕影响学业,在校内愿意从事勤工助学但又不乐意干服务性工作,怕人瞧不起,结果自卑、抑郁、烦恼,形成持续的消极心理。
6.就业压力造成恐慌心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择业难度和就业风险加大。面对理想与现实、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长等方面的冲突与选择,他们无所适从,进退两难,急于毕业又怕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难以树立。他们慨叹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以往进了大学就是国家的人,现在受专业、性别及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不容易找到合适岗位。看到学长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灰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内心深处充满优虑。许多人为了就业不得不压抑个性去做本不喜欢的事,参加各类培训班,准备相应证书的考试,导致心理重负。
7.社交不良形成优虑心理。大学生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又有对新事物的磨合和吸纳。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中小学时代,社会接触面扩展,若不以健康心态和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去应对,势必造成人际交往的不良冲突:如与父母的代沟、与同学亲友及老师关系的紧张、异性交往的障碍、恋爱矛盾等。大学生大多是与老师、同学、恋人、家人及亲朋好友交往,只不过他们与人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基本交往技巧,不知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地域、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过分关注自我,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自命不凡或过于挑剔,一旦不合己意便易产生交往障碍。有的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敢参与,担心失败;有的因贫穷、成绩不好或受过处分,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往,造成封闭自傲或自卑。有的渴望交往,得到友谊,但沟通不良,有孤独感。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及消极等待均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影响心理健康。
8.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惑。爱情是大学生敏感的话题,大学生性生理趋向成熟,但因性知识暇乏、性心理异常、性行为压抑而苦闷仿徨。西方性文化冲击影响性观念,使大学生产生性认知偏差、性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障碍和性适应不良。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异性朋友,想人非非,陷人单相思。有的不知如何宜泄和释放性意识;有的对异性充满神秘感,导致窥阴癖、恋物癖。有的涉人爱河中不够理智冷静,到校外租房同居,使女生怀孕堕胎。有的恋爱低龄化,大一就公开谈朋友,同桌自习,同桌吃饭,在众目睽睽下依偎搂抱不足为奇。有的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害怕影响人党、评三好学生和各种奖助学金而压抑这份感情,从而得不到正常健康的异性交往。当理想的交友恋爱状态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或失恋时,他们就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甚至轻生。
9.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欠佳。大学生处在青春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成熟和不成熟交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我意识混乱,自我认同失调的现象,且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影响深远。有的个性存在缺陷,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调控能力差。如为朋友关系破裂、父母感情不和而苦恼,为自身形象欠佳而悲观。有的不了解自己的优点,有无能感,感到不被他人重视和接纳,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依赖性强。有的自我评估偏高,认为自己能干大事情,时时处处应走在同龄人前面,形成优越感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定势心理。有的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焦虑,怀疑自己,缺乏自信,过分担心将来。有的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不与人交流思想,也不多管闲事。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对学习成绩不在乎,一学期几门功课不及格也不着急,甚至对处分也不在乎。有的对学校正面的宜传教育内容不假思索,一概持冷淇甚至抵制的态度.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广大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倍为推崇,其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性格、气质等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结合教学过程并利用讲座、专栏、参观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人格魅力和良好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保持积极、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精神状态乐观向上。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冷漠严厉、喜怒无常、惩罚无度,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
学工干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和人生目标,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高尚的情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的洗礼。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其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采取积极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客观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学会修身养性,保持开阔胸怀。加强大学生认知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促进其自我认识的完善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抗拒诱惑,避免心理失衡。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和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性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交往技能,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学会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有社交恐俱症的学生,要通过团体咨询和积极暗示,让其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走出自我,融人集体。加强大学生个性健全教育和挫折教育,使其适应自身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烦恼、调适情感、排解困扰、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和承受挫折。
把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自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既按社会要求规范大学生行为,也要满足其个人的合理需要。立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促进其科学发展、文明生活和健康的成长。常到学生宿舍谈心,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条件和观点感受,使之受到关心、得到尊重,寻求积极的改变。做到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积极开辟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渠道,为其宣泄和放松情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对校园内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另类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非主流领域的情感信息要给予适当包容,以达到对大学生心态的深刻把握,同时要扭转其寻求心理咨询可耻的观念,及时寻求专业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和培养专业兴趣。创设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高雅健康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团结友好、宽松和谐的集体中会心情舒畅,激情涌动,力量倍增。
规范建设校园网络,创设积极和谐的网络氛围。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清除网络垃圾,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培养一支既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又能熟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德育队伍,开辟网络党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院系设立学生心理委员,聘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技能、乐于奉献的心理专家或医生开展工作,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当前的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防微杜渐、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咨询等相结合,辅之以暗示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加以疏导和化解。心理咨询室有宽敞明亮的房间、舒适温馨的布局、美观大方的设备,以营造良好的气氛。注重个案分析,认真分析起因,对症下药,对重点学生加强跟踪和干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自觉预防心理疾病。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报纸、橱窗、板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系统开设生理心理课程并纳人教学计划,如爱情与性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练、大学生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办好“心理健康教育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好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心理节或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氛围。
4.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优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将自身愿望、需要、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通过听讲座、心理测评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评价、完善和发展自我,培养良好个性。正视自己的得失,不盲目与人竟争,避免过度紧张。悦纳自我,放弃完人和超人的念头,对自己不苛求,多一些平常心。提高认知水平,学会辩证和多角度地看问题,审时度势。面对失意的现实遭遇,能运用激励法(将成功人士的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补偿法、转嫁法(用诙谐化解困境)、升华法(把低层次、不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动机转化为建设性、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措施,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心理免疫力。当受到自卑、沮丧情绪包围时学会情绪自控,或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找知心朋友倾吐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获得心理平衡,强忍着眼泪反而对心理健康不利。
正确认识同学之间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矛盾,努力从自我做起,善解人意,在理解、维护其需求与尊严,学会宽容和感激他人。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克服惰性、厌学、惧考、怯场、舞弊心理,掌握学习规律,拓宽学习领域,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一定交往艺术,善于从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短处,从而选择恰当行为。培养恋爱道德,妥善处理感情。扩大交友范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根据自己的业缘、地缘、趣缘、情缘圈,既注重同辈间交往,还注重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锻炼交往能力,在交际合作中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参与意识,积极参加文艺体育、寝室文化、科研学术或其它社团活动,拓展视野、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增强自信,通过学习、活动、交往形成和谐自由发展的个性。
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心理防御应对不利的生活条件,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道德自律能力、选择能力和生存能力,既能走进又能走出网络。提高对外界紧张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遭遇压力和挫折时不逃避退缩,而是认真分析受挫原因,及时纠偏,另择佳途,坚信冬天过后就是春天。“天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如果有此豁达开朗而富于幽默的心理品质.就不会因失败而一以不振。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影响、家庭及学校教育不当、学习与就业压力、恋爱交友的矛盾冲突、经济压力及个人心理素质的缺陷,需要发挥大学教师及学工专职干部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到自我优化。
进人21世纪,80后、90后一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加爵事件再次敲响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警钟。大学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但面对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内心冲突的压力与挑战,他们的心理变化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偏执、敌对、抑郁、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表现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甚至死亡的想法,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近年来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据调查,某省属高校3000多名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30%,比较严重的占12.4%。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外部环境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新事物、新观念日新月异,给传统价值体系以很大冲击。网上垃圾、赌博、黄毒与色情等消极因素的泛滥,使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以至沉溺其中。封建迷信思想、邪教、伪科学借助网络制造混乱,无情吞噬着自控力、识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使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偏差和失衡。wWW.lw881.com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的负面效应(如传统文化要求人的喜怒不形于色等)、内倾性国民性格等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先天不足。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在大学生身上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很难对人生价值、幸福生活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无法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不能很快适应,面对人际交往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化、功利化,他们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陷人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从而谨小慎微、害怕交往、行为怪异。
2.父母人格特征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心理状况在父母人格特征、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方式中可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根由。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谦虚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父母粗暴蛮横、孤僻冷漠、夫妻关系不和等会造成学生心理阴影,使其任性、依赖、骄横,独立性差,逃避困难。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和内疚心理,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缺乏沟通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反而容易造成其形成逆反心理或失去个性,若娇宠和溺爱孩子,对其错误言行、不良习惯放任自流,缺乏适当教育,又会使之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教养,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挫折教育不足形成消极心理。大学心理咨询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学校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抗挫力比较脆弱,而以往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资源又不足以应对眼前的诸多问题。于今,大学校园里强手如林,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色彩日渐淡化,但其生活经历简单,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偶然失败(如成绩不如人、奖学金未评上、失恋、受处分等)或自尊心受挫,便耿耿于怀,容易消极懒惰、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打算。因家境条件不好或亲友病故等也会造成大学生内向敏感、自卑抑郁。
4.学习紧张造成焦虑心理。有的大学生进校后为保住高中时代佼佼者地位,废寝忘食,学习负荷加大。大学里专业考试和各种过级考试多,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应激状态,有的考生考前失眠、考试怯场。因所读学校不理想、专业选择不当、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等都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心理压力加剧,焦虑不堪。
5.经济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悬殊大,且消费多,除学费和住宿费外,还有人情消费、“品牌”消费、恋爱消费等各类生活费。同学之间易攀比、讲排场,由于物质的贫乏会被同学瞧不起,有的学生就靠贷款或找亲友借钱来维持体面的生活。由于学费高,有的学生想去校外打工但又怕影响学业,在校内愿意从事勤工助学但又不乐意干服务性工作,怕人瞧不起,结果自卑、抑郁、烦恼,形成持续的消极心理。
6.就业压力造成恐慌心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择业难度和就业风险加大。面对理想与现实、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长等方面的冲突与选择,他们无所适从,进退两难,急于毕业又怕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难以树立。他们慨叹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以往进了大学就是国家的人,现在受专业、性别及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不容易找到合适岗位。看到学长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灰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内心深处充满优虑。许多人为了就业不得不压抑个性去做本不喜欢的事,参加各类培训班,准备相应证书的考试,导致心理重负。
7.社交不良形成优虑心理。大学生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又有对新事物的磨合和吸纳。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中小学时代,社会接触面扩展,若不以健康心态和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去应对,势必造成人际交往的不良冲突:如与父母的代沟、与同学亲友及老师关系的紧张、异性交往的障碍、恋爱矛盾等。大学生大多是与老师、同学、恋人、家人及亲朋好友交往,只不过他们与人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基本交往技巧,不知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地域、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过分关注自我,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自命不凡或过于挑剔,一旦不合己意便易产生交往障碍。有的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敢参与,担心失败;有的因贫穷、成绩不好或受过处分,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往,造成封闭自傲或自卑。有的渴望交往,得到友谊,但沟通不良,有孤独感。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及消极等待均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影响心理健康。
8.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惑。爱情是大学生敏感的话题,大学生性生理趋向成熟,但因性知识暇乏、性心理异常、性行为压抑而苦闷仿徨。西方性文化冲击影响性观念,使大学生产生性认知偏差、性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障碍和性适应不良。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异性朋友,想人非非,陷人单相思。有的不知如何宜泄和释放性意识;有的对异性充满神秘感,导致窥阴癖、恋物癖。有的涉人爱河中不够理智冷静,到校外租房同居,使女生怀孕堕胎。有的恋爱低龄化,大一就公开谈朋友,同桌自习,同桌吃饭,在众目睽睽下依偎搂抱不足为奇。有的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害怕影响人党、评三好学生和各种奖助学金而压抑这份感情,从而得不到正常健康的异性交往。当理想的交友恋爱状态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或失恋时,他们就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甚至轻生。
9.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欠佳。大学生处在青春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成熟和不成熟交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我意识混乱,自我认同失调的现象,且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影响深远。有的个性存在缺陷,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调控能力差。如为朋友关系破裂、父母感情不和而苦恼,为自身形象欠佳而悲观。有的不了解自己的优点,有无能感,感到不被他人重视和接纳,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依赖性强。有的自我评估偏高,认为自己能干大事情,时时处处应走在同龄人前面,形成优越感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定势心理。有的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焦虑,怀疑自己,缺乏自信,过分担心将来。有的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不与人交流思想,也不多管闲事。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对学习成绩不在乎,一学期几门功课不及格也不着急,甚至对处分也不在乎。有的对学校正面的宜传教育内容不假思索,一概持冷淇甚至抵制的态度.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广大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倍为推崇,其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性格、气质等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结合教学过程并利用讲座、专栏、参观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人格魅力和良好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保持积极、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精神状态乐观向上。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冷漠严厉、喜怒无常、惩罚无度,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
2.发挥学生工作专职干部的积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的专职干部要用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塑造学生,做到自信自强、民主平等、宽宏大度。若自己思想上有模糊的概念,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会乘虚而人。
学工干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和人生目标,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高尚的情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的洗礼。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其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采取积极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客观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学会修身养性,保持开阔胸怀。加强大学生认知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促进其自我认识的完善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抗拒诱惑,避免心理失衡。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和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性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交往技能,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学会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有社交恐俱症的学生,要通过团体咨询和积极暗示,让其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走出自我,融人集体。加强大学生个性健全教育和挫折教育,使其适应自身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烦恼、调适情感、排解困扰、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和承受挫折。
把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自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既按社会要求规范大学生行为,也要满足其个人的合理需要。立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促进其科学发展、文明生活和健康的成长。常到学生宿舍谈心,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条件和观点感受,使之受到关心、得到尊重,寻求积极的改变。做到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积极开辟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渠道,为其宣泄和放松情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对校园内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另类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非主流领域的情感信息要给予适当包容,以达到对大学生心态的深刻把握,同时要扭转其寻求心理咨询可耻的观念,及时寻求专业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和培养专业兴趣。创设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高雅健康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团结友好、宽松和谐的集体中会心情舒畅,激情涌动,力量倍增。
规范建设校园网络,创设积极和谐的网络氛围。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清除网络垃圾,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培养一支既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又能熟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德育队伍,开辟网络党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院系设立学生心理委员,聘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技能、乐于奉献的心理专家或医生开展工作,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当前的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防微杜渐、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咨询等相结合,辅之以暗示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加以疏导和化解。心理咨询室有宽敞明亮的房间、舒适温馨的布局、美观大方的设备,以营造良好的气氛。注重个案分析,认真分析起因,对症下药,对重点学生加强跟踪和干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自觉预防心理疾病。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报纸、橱窗、板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系统开设生理心理课程并纳人教学计划,如爱情与性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练、大学生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办好“心理健康教育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好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心理节或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氛围。
4.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优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将自身愿望、需要、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通过听讲座、心理测评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评价、完善和发展自我,培养良好个性。正视自己的得失,不盲目与人竟争,避免过度紧张。悦纳自我,放弃完人和超人的念头,对自己不苛求,多一些平常心。提高认知水平,学会辩证和多角度地看问题,审时度势。面对失意的现实遭遇,能运用激励法(将成功人士的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补偿法、转嫁法(用诙谐化解困境)、升华法(把低层次、不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动机转化为建设性、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措施,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心理免疫力。当受到自卑、沮丧情绪包围时学会情绪自控,或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找知心朋友倾吐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获得心理平衡,强忍着眼泪反而对心理健康不利。
正确认识同学之间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矛盾,努力从自我做起,善解人意,在理解、维护其需求与尊严,学会宽容和感激他人。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克服惰性、厌学、惧考、怯场、舞弊心理,掌握学习规律,拓宽学习领域,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一定交往艺术,善于从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短处,从而选择恰当行为。培养恋爱道德,妥善处理感情。扩大交友范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根据自己的业缘、地缘、趣缘、情缘圈,既注重同辈间交往,还注重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锻炼交往能力,在交际合作中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参与意识,积极参加文艺体育、寝室文化、科研学术或其它社团活动,拓展视野、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增强自信,通过学习、活动、交往形成和谐自由发展的个性。
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心理防御应对不利的生活条件,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道德自律能力、选择能力和生存能力,既能走进又能走出网络。提高对外界紧张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遭遇压力和挫折时不逃避退缩,而是认真分析受挫原因,及时纠偏,另择佳途,坚信冬天过后就是春天。“天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如果有此豁达开朗而富于幽默的心理品质.就不会因失败而一以不振。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
下一篇: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