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及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众多要求,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为人处事方面常引起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凉因与对策。
  近十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根据樊富氓等人对清华大学916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a7范存欣等人在暨南大学1026名大学生作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42.83%的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6.22%的在校学生存在各种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4.21%的学生存在病态人格问题。川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广泛性呈越来越大的趋势。“马加爵案”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极端表现。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迷惘期,正进人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又面临学业、就业、学费等心理压力,及人际关系、爱情等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容易角色错位,导致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危及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等闲视之。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处于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更迭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加强,生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个人对众多可供选择的生活目标难以兼顾的矛盾心理加剧,了内心冲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种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在明显增加……以上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改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都与家庭环境有关。父母离异或不和、亲人病故、家庭主要成员不良行为的直接教唆和间接暗示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过分地保护和溺爱会导致子女依赖、胆怯、任性、骄横等心理倾向;过分严厉则会使子女产生消极、畏缩和迷惘的个性特征。但人在童年、少年的成长经历对个体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影响,有家庭事件对子女的影响是终生挥之不去的。因此,家庭环境也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
(三)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生理病变、身体发育状况等。根据材料已知:轻微的神经障碍可能与先天遗传和生长的内部环境有较大关系。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个人的容貌、身材、生理缺陷等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心理因素归根结底是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一经形成,又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偏差而爱钻牛角,受到挫折后一撅不振,自暴自弃,对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长期郁闷而产生心理疾病;有些则由于自己缺乏自制力、情绪易冲动或忧郁而产生心理问题。而且现在的青少年生理成熟的年龄普遍提早,而同时社会对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人们的求学阶段也越来越长,从而出现了所谓“社会成熟后延现象”。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这种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校生活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于中学,大学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有许多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这完全不同于中学时老师包办一切的学习情况.因而也就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作为大学生,要独立处理一切生活琐事,协调人际关系等,这都是摆在不少学生面前的突出困难。在高才云集的大学校园,中学时代的优越感被成为芸芸众生的普通学生的感受所代替。“我不是尖子生了”、“我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我怎么变得如此笨”等等此类意识引起很痛苦的失落感。有些学生因所学专业不理想而丧失学习兴趣,觉得前途无望。不少大学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出现心理障碍。教育部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硬性规定,《纲要》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落实。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且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因此,要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不断检查,反省自己,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自觉主动地培养、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平时主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尽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扩大交往范围,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了解接受自己,以便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已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二)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心理卫生工作尚未普及,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专职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还很少。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个环节还比较薄弱,应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弥补其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服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种偏见或忌讳.认为进了心理咨询的门就意味着自己是不健康的人,会被指手划脚。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咨询部门应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丰富载体,有效利用qq,e一mail、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咨询或交流,这样可以避免面谈时向老师暴露个人隐私的尴尬,学生更乐于真心的反映个人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不正常者的专利,这也说明了学校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川同时可以通过广播、讲座、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另外,在新生人校时,要通过运用心理量表测量,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予以有效的解决,也有益于大学生形成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具有认识和调节心境、育才及娱乐的功能,对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为了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学校应加强环境的美化和管理。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舍、校园景点、运动场地、甚至教室的墙壁、桌椅的色彩都应认真考虑、精心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品味到宁静恬淡的情趣,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指学校精神、制度等,它应该有乐观和谐的气氛、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气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学生信心。
(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的政策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场上的择业困难,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在辛苦四年后,找到的工作待遇甚至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心理极度失衡;有些毕业生因在竞争中失利而长时间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变得自卑、忧郁、烦躁;还有些毕业生因面临着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事业与爱情、就业与深造等方面的两难选择而焦虑困惑,一筹莫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英、德等西方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它仅限于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和教给毕业生一些求职技巧。川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等,而不是仅在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客观的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以便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根据社会需求,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观。川这样可以使学生避免就业时的盲巨性和·无准备性,增强他们的择业自信心,从而避免一些毕业生因就业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
(五)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主要体现为以正确认知和积极性情绪体验为依据的坚韧性与有恒性。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引起的,当今多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因此,遇到一个小小的困难便天塌地陷般难过,甚至无法承受。有的学生曾尝试接触社会,但感到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人们之间有太多冷漠,社会阴暗面太多等等,进而产生心理不适和心理冲突,导致心理障碍。翻开报纸看看,记载大学生因别人误会而自杀、因恋爱失败而精神失常、因“看破红尘”而自杀的事比比皆是。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投身于社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艰辛,提高挫折耐受力,从挫折中看到希望。通过实践学会接纳一切社会现象,用辨证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处事做人。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来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方式,如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接触社会,在感受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川另外,团体训练和团体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小群体内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试论“情志相胜法”对疏导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启

下一篇:论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