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3
论文摘要:结合中国现状,探讨了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关系,分析了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性。并对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大系统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必然也要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更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革,这对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7月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出台,计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计划的出台,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对提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普通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调查对象分布于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二、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等六大方面。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则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信息化在带来高效率、好效果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挑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师的信息化,即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高校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并提供帮助的工作者,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能不能让学生达到教育信息化要求达到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目标,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高校教师目前的信息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基本上未达到培养信息化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迫切性
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旨在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教师质量提高的主导运动。这一运动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顺应潮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不仅仅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目的。以下几个方面足以说明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遵选信息的难度增加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高速膨胀,出现了信息爆炸、信息危机的局面,导致了信息疲劳综合症的出现,这些给高校教师带来了隐性危机,即高校教师如何才能给那些随意而无结构的信息赋予结构和意义,如何为学生设计学习环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才能保证学生拥有查找、获取、接受、判别并和别人交流他们所获取的信息的能力。这同时也要求高校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从而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掌握信息技术的难度增加
信息技术调节着人类的生活。在教育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但某些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具有复杂性和技巧性,对高校教师而言难以恰当掌握,这又给高校教师带来了隐性危机。
3.逐渐普及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面临下岗的危机
网络教育的普及性、资源共享性、多媒体性、非时空性、虚拟情景的创设以及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等优点。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也促使了教师剩余现象的出现,这使教育部门逐渐考虑减少部分高校教师岗位的开支;同时远程网络教育的广泛开展,使更多的人可以不进学校就获得所需知识。这样,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逐渐带来了减少一线教学人员的趋势,另一方面在校生数量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增长趋势又逐渐放缓,这些给传统高校教师带来面临下岗的隐性危机。
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何面对上述危机,如何化危机为机遇,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是关键所在。
四、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几点设想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工作。
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高校教师在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时,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积极参与知识创新。因此对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仅在计算机技能和信息获取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信息意识方面使其具有与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高校教师只有在信息活动中完全具备了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才可以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完成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
网络信息的传播、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全球化网络就是一个巨型图书馆,对高校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高校教师了解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学科的知识,让他们知道采用哪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获得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从而具备信息理论和信息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使他们能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我们带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学习方法均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人们不出家门即可进行学习、工作、购物、通信、医疗、娱乐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熟练地掌握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便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唯一选择,否则,就可能与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成长的一代学生形成网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距。
4.创造条件,督促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高校应加快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步伐,为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支持平台,激励教师主动接受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检验、修正、完善教育理论,并用新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然结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单位时间内可以传递的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加,为此高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不压缩甚至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地减少教师的授课时数,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途径。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等的不同,在教学场所适当配备不同的电教设备,方便并促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地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和调查,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手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
5。适当改变信息化培训的内容及手段
单纯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培训内容,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难以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培养教师基本的信息素养才是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关键。高校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方式,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来。将培养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深入到学校,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使教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6.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不平衡现象。应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教师教育领域内行业联合,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建立和依托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高校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高校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总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使新知识的获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从而更深层次地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使我们赢得21世纪全球人才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大系统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必然也要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更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革,这对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7月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出台,计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计划的出台,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对提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普通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调查对象分布于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二、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等六大方面。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则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信息化在带来高效率、好效果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挑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师的信息化,即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高校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并提供帮助的工作者,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能不能让学生达到教育信息化要求达到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目标,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高校教师目前的信息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基本上未达到培养信息化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迫切性
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旨在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教师质量提高的主导运动。这一运动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顺应潮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不仅仅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目的。以下几个方面足以说明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遵选信息的难度增加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高速膨胀,出现了信息爆炸、信息危机的局面,导致了信息疲劳综合症的出现,这些给高校教师带来了隐性危机,即高校教师如何才能给那些随意而无结构的信息赋予结构和意义,如何为学生设计学习环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才能保证学生拥有查找、获取、接受、判别并和别人交流他们所获取的信息的能力。这同时也要求高校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从而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掌握信息技术的难度增加
信息技术调节着人类的生活。在教育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但某些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具有复杂性和技巧性,对高校教师而言难以恰当掌握,这又给高校教师带来了隐性危机。
3.逐渐普及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面临下岗的危机
网络教育的普及性、资源共享性、多媒体性、非时空性、虚拟情景的创设以及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等优点。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也促使了教师剩余现象的出现,这使教育部门逐渐考虑减少部分高校教师岗位的开支;同时远程网络教育的广泛开展,使更多的人可以不进学校就获得所需知识。这样,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逐渐带来了减少一线教学人员的趋势,另一方面在校生数量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增长趋势又逐渐放缓,这些给传统高校教师带来面临下岗的隐性危机。
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何面对上述危机,如何化危机为机遇,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是关键所在。
四、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几点设想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工作。
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高校教师在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时,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积极参与知识创新。因此对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仅在计算机技能和信息获取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信息意识方面使其具有与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高校教师只有在信息活动中完全具备了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才可以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完成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
2.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
网络信息的传播、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全球化网络就是一个巨型图书馆,对高校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高校教师了解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学科的知识,让他们知道采用哪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获得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从而具备信息理论和信息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使他们能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我们带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学习方法均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人们不出家门即可进行学习、工作、购物、通信、医疗、娱乐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熟练地掌握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便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唯一选择,否则,就可能与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成长的一代学生形成网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距。
4.创造条件,督促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高校应加快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步伐,为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支持平台,激励教师主动接受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检验、修正、完善教育理论,并用新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然结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单位时间内可以传递的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加,为此高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不压缩甚至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地减少教师的授课时数,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途径。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等的不同,在教学场所适当配备不同的电教设备,方便并促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地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和调查,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手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
5。适当改变信息化培训的内容及手段
单纯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培训内容,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难以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培养教师基本的信息素养才是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关键。高校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方式,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来。将培养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深入到学校,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使教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6.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不平衡现象。应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教师教育领域内行业联合,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建立和依托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高校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高校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总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使新知识的获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从而更深层次地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使我们赢得21世纪全球人才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下一篇:对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