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简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4
论文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传播;本土化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课题,因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至关重要。借鉴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我国应该实行本土化的教育策略:将媒介素养教育与传统的德育教育,文学素养教育,美学素养教育,媒介基础教育在内容上紧密结合,一定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当代的大学生是和网络媒体、影视媒体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信息化时代的明显印记。上网冲浪、看电影和娱乐节目不但成为很多大学生最重要的日常休闲方式,更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关注世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他们是第一批最早全面的接触媒介,从媒介中获取主要信息的一代,“电视、电影、电台、报刊、电脑、电话、手机、网站、bbs,qq等媒介技术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视听感官需要,使大众文化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大学生们习惯了观看精美的广告,观看俊男美女们在银屏上演绎人生的幻海沉浮,也习惯了在网上点击最热的视屏和帖子。但是,他们却也逐渐在纷繁复杂,美轮美矣里迷失了自我。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生在上网和看影视节目的时候,并不能很理性并准确的选择,接收媒介所承载的巨大而复杂的信息,而是容易被很多充满暴力、色情、以及不健康的价值观念所影响。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十分紧迫,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WWW.lw881.com
“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早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瑞典等很多国家已经在学校里正式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建设才刚刚开始。
  1媒介发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1.1媒介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出现以后,更是改变了观众与媒介的关系。媒体既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体(书籍、报纸与杂志等)也包括影音媒体(如电影、广播、电视等),还包括新兴的数字电子媒体(网络、dvd,数字影像视频、手机等)。这些煤体所传递的信息己经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一部分,甚至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渐进成熟的时期。
在无比庞杂的信息中,大家发现,煤介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难于判断。某位明星的出格行为也许是为了曝光率而自我炒作,某娱乐节目评委的极端言语可能是出于再“火”一把的现实目的。影视作品中不断上演着黑社会的暴力冲突、神偷侠盗的高超技艺、现代婚姻的情感危机,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容易沉人青春爱情剧里的幻想,容易受到灾难片的影响陷入悲观绝望,也容易建立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媒介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古人语:“无德不能怀远”,意思是说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是不能有远大的理想的。可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在电视媒体中,还是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在很多节目中都能看到媒体做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比如说:在2008气我国发生了四川议川地震灾难,对灾区的一系列报道,都给观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很多人前往四川灾区帮助别人,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和高尚的道德力量。女警察忍受丧失亲人的悲痛,依然战斗在救灾一线,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素不相识的婴儿。这些报道给所有的人上了一堂道德课。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网络使很多人有机会发出自己声音,然而有些人在表达自己的错误观念时,也影响到了别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错误的道德观念也充嗤着网络,在现实中,也由于法制体系不完善、地方政府的效率低下、官员以权谋私等原因,有时也会出现现实中的道德无力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
  1.3对大学生个性、理想的影响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国家知识分子的总体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培养,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大学生从生理年龄上讲虽然已经基本成熟,但从心理发展上来讲,还处于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性格特征正处于渐进成熟时期,比较容易接受和产生变化,较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纷繁复杂,这些信息里面的内容极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比如说,明星美感影响着大众审美,大众往往会刻意追求跟随煤体的审美导向。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的冠军李宇春成为大众偶像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潮流社会的中性装扮。当然,这种影响不仅仅在外在,李宇春那种洒脱自由的性格,也得到了观众:尤其是大学生观众的喜爱。甚至很多人对其争相模仿。
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切莫好高鹜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然而,影视剧中对权力和金钱的过度渲染,在很多大学生的身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成功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一事无成。

 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策略
国内很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完成切实有可行的实施方式和培养方式。究竟应该怎样对中国的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以中国大学教育目前的现状来看,短时间内去制定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不容易。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和传统的德育教育、文学素养教育、美学素养教育、媒介基础教育相结合。
2.1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随着近些年大学的扩招,社会环境的变化,也给大学生德育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新形势下,再对当代大学生采取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了。所以,必须从造成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成因人手,将德育教育与媒介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媒介对于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可以在大学生的德育课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解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媒介的功能和作用。并通过这些事例,让大学生掌握对媒介的信息进行“批判的思考”的能力,那么媒体信息带来的消极影响一定会降到最低。
比如:大学德育教育课程里,选择一些新近发生、并已经由电视媒体做过深度报道的事件,做深入而客观的分析。对事件人物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也要谈到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和关注点。
  2.2将传统的文学素养教育、美学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一定要与传统的文学、美学、哲学将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接受更多的来自于现代煤介,网络、电影、电视剧等等。“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很多大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影视剧,有学者称,印刷媒介的时代即将过去,视听媒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确电视、电影给了我们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和便利享受,一部长达一万五千多行的《伊利亚特》史诗,大众可以通过观看仅有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了解到情节的大概。很多没有看过原著的学生,甚至把电影《特洛伊》当成了史诗《伊利亚特》,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已经不愿意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读一本厚厚的文学原著了。甚至有些名字如林黛玉、诸葛亮一旦被提起,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就出现了陈晓旭和唐国强的形象。所以,只有加强文学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培养才能让大学生们了解影视剧只是一种商业时代的快餐产品,本身的价值观表达已经受到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与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原著已经相去甚远了。
文学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加入媒介素养的课程内容,讲解名著时也要和现代的一些影视剧做联系讲解。让学生们更好的去接受电影作品,也更好的去接受原著。让他们了解改编后的影视剧作品和原著在思想内涵上的重大差异。
  2.3将媒介基础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
媒介基础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包括几个方面。
(1)让大学生了解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媒介基础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影视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每一个节目在产生过程中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电影、电视体现出的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商品属性还要大于艺术属性。所以,大多数影视作品会为了获得盈利而在编剧和制作上更贴近大众的口味和现时代观众认可的价值观念,所以很多电影在制作的时候,从题材的选择,到人物的塑造,再到主题结找构的建构,都会受到世俗化的影响。对于很多文学名著的改编,为了迎合当代人的口味,往往会使其重要的思想性流失,而变成色情、暴力、特技堆砌成的空洞作品。
(2)教会大学生掌握接受信息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大学生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煤的能力。尽量规避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一部影视作品的主题,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进行有序的选择、加工,吸收。对一些低俗化严重的电视节目有一个客观而积极的评价。
虽然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尤其是每个国家的媒介发展程度和速度不同,所以,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策略,实行本土化媒介素养模式,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将会非常重要。

上一篇: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师范类高校的教育培训市场拓展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