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按照“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职业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思路,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一、搞好数学课程的定位,在目标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1.坚持大课程的观念,跳出学科来进行学科定位
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从大课程(各门课程)来定位。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个定值,各门课程就像在分蛋糕,你多了他必然少。要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下,跳出小课堂,跳出学科,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2.中职数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数学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与普通高中的课程不同,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3.加强计算工具的使用,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器的功能不断增强。例如:CASIO公司推出的ix一991ES型科学计算器已经能够按照自然书写格式进行输入和显示,并且具备表格、解方程、进行函数运算、计算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计算函数在某区间的定积分、进行矩阵和向量的运算、进行概率与统计的相应运算等多种功能。
我国20世纪90年代已将计算器的使用编入教材,但是由于高考不让使用计算器,所以并没有成为学生熟练掌握的工具。大多数人面对计算器的诸多功能,只会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而我们的教材里还有比较sin136°与sinl76°大小的问题,高等数学中还有利用微分计算(0.32)0.15等问题。《数学》教材已把计算器的使用作为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体现了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进行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1.必须够用
内容的选择上,站在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角度来看问题。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须,满足专业岗位需求的够用。要跳出数学学科课程体系,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学习是终身的活动,不能面面俱到。数学学习中,要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少讲为什么,多讲是什么,强化知识的运用。
2.建立“基础+模块的高弹性课程体系
结合中职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心理特征,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别设置为:基础数学平台与专业数学平台。基础数学平台要满足各工科专业和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共同的基本需求。中职《数学》课程基础数学平台包括预备知识、集合与函数、指数与对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初步、数列、概率与统计初步等内容;数学专业平台要满足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各大类职业岗位群(数控、计算机、汽车、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特殊需求。
工科专业模块包括平面矢量、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及正旋性函数、坐标轴的变换及极坐标、复数、逻辑初步与进位制、数学应用案例等模块:
现代服务业专业模块包括导数极其简单应用,排列组合,彩票问题,线性规划,税收问题等。
各个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需求,选择专业模块的内容进行组合,构成本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的、弹性的、互动的、多层次的数学教育,以适应学分制课程体系,满足专业岗位群的需求。
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以考促学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项目评价、目标评价。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后就给予及时评价,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成绩评定项目及标准:平时成绩(70分)。主要是:课堂发言情况占10分、学生作业占10分、学习态度占l0分,期末成绩(70分)。期末考核主要检验学生对必要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期成绩=平时成绩(70分)+期末成绩(30分)。
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了一些效果,学生在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也有增强;通过小组协作使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和分享,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得到提高。
四、更新教学理念,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而数学教学经历“严格训导、技术实用主义、旧人文主义、进步教育、大众教育”等几种不同的教育观念的历史时期,分别“以教师为中心”“以技术实用为中心”“以科学(指纯科学)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在2020年前由现在的50%左右要提高到85%。
大众科学教育实现“为全体人的教育”。通过在对学生的个人、社会及职业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中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自信的问题提出和解决者。通过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问题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9日第3版
[2]李万军;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误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3]沈盈盈;浅谈窗棂中的数学[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4]韩莺红;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文化教育探析[J];成才之路;2011年29期
上一篇:《机械制图》教学思路与方法的串联
下一篇:东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