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东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26 13:33

摘 要:近年,东莞采取经济社会双转型、打造现代名城的战略方针,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经过一个人才培养周期后,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同时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今后东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抓住机遇,努力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从而也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 特色品牌
  【中图分类号】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东莞采取经济社会双转型、打造现代名城的战略方针,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的增无减,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07年,东莞市政府斥资11亿余元,在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了东莞市第一所公立职业大专院校——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正式招生,首次招生就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火爆场面,2010年,东莞职业技术学业院再次扩大招生,仍然不能满足广大生源的需要。学院招生形势的持续火爆,表明东职院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
  一、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2012年12月,我市下发《关于确定我市工业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的通知》,东莞工业支柱产业划分进入新里程,把我市由2005年首次界定的八大支柱产业重新调整界定为“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五大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四个特色产业为: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
  职业教育就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其内在要求专业与产业对接,培养的就是要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要求的劳动者,而不单单是追求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筹办之初已充分做好调研,力求各教学系(部)对接工业园区、专业(群)对接产业,与市场紧密联系,开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家具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会计、物流管理、工业设计、印刷技术、商务英语等22个专业。因为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2012年我院首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人数为2953人,截止2012年8月止,学院各系部学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全院就业率达98.71%。
  见图表1(单位:人):
  注:就业率=(就业人数+升学人数+参军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从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很高,2012届毕业生主要进入企业就业,各系进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均在95%以上。
  见图表2(单位: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匹配,毕业生就业率就得到一定的保证。我院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企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校企合作,促进职教与产业双赢发展
  2010年3月18日,在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业合作,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功夫也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目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已与25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基地等形式拓展合作空间。
  (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核心的特点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改变“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庄稼”等脱离实践的教学方法。
  一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相关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优先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二是双方从符合教学规律、适应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科学制订教学内容和计划,保证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企业指派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实行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有利的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用的人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三赢“,是校企合作当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实行订单式培养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形成稳定的员工队伍,另一方面,学生减少了就业压力,毕业即可参加就业。
  目前,我院已与易事特、东莞青旅、深圳中海物流、中国电信、佳居乐、三正集团分别建立共办“订单班”的合作关系,其中易事特“订单班”已在2011年年底正式面向2012届毕业生招生。
  (三)企业办校,校办企业,共建基地。
  每个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等都有个性化的要求,通过企业办校,校企共建基地,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能把本企业的文化早早灌输给未来的企业人才,帮助赢得企业主动发展的优势。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东莞松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市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内建设“校中厂”及研发中心。与沃尔玛公司在校内共建首家大学生超市。还与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办学,先后在校内成立“佳居乐培训学院”、“三正半山酒店管理学院”、“中海物流人才培训基地”等。
  (四)互派挂职人员,共同学习。
  为了让学校教学更加紧贴企业生产管理、企业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学校、企业可互派挂职人员,共同学习。
  一是学校每年定期派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队伍。根据企业需求,挂职教师可参与技术研发、产品推广、设备改选等工作。二是企业每年可定期派遣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等工作,甚至可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双方派出的挂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对方的规章制度,挂职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可由接收单位方派了相关证书。
  三、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要建设一所高水准的知名的职业院校 ,一定要办出学校的内涵和特色,职业院校找到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不可代替性,才能使本校具有必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当前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如能坚持特色办学,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而专业特色建设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紧跟当地行业发展趋势,建设品牌专业,打造办学特色。
  东莞要实现打造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工人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这两个市场前景好、就业空间大、办学效益好的专业为突破口,发挥其在同类院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专业群联动的发展局面,使学院走上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发展之路,不断强化特色。
  四、不足和对策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脱节,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东莞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1所,其中公办14所,民办7所。 《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府办〔2012〕104号)中指出,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超过6.5万人。这些中职毕业生大部分步入社会,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职生考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我市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行其道,教育目标互相独立。中职教育偏向技能培训,文化知识方面比较薄弱,与普通高中考入我校的学生比有较大差距,造成同一个班级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要解决这一问题,光靠学校力量不够,还需要政府参与、统筹。可采用合并、联办、共建、撤销等方式,将一些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合理或专业结构雷同、培养方式相似的中职学校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鼓励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在实验室建设、目标培养、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职院校对自主招收的中职毕业生要进行单独教学培训,重视实操的同时也要提高其文化素质。
  (二)校企合作深度还有待加强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底开始推动校企工作,并在2年的时间里与近25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2012届毕业生有142人到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占了总就业人数的4.9%,校企合作初见成效,但比例不高。
  校企要进一步进行深度的合作,首先要政府统筹,资源共享。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代替性,在发挥好其在项目指导、布局调整、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既为学生实训、学习提供实践平台,又向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市场服务;其次校企双方要找准共同利益点,把握好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这样才能在产学结合的道路和越走越宽。第三,企业要成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之一。现在高职教育办学评估主体为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这就导致了校企分离,事实上,对于质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企业,企业应该参与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使人才培养的进口与出口紧密结合,从更好地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东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了解并伴随产业经济发展步伐,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围绕产业经济转型要求,有序地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师资和科研等各个育人环节,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丰富人才培养内涵,竭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东莞日报》[N] 2011-12-07
  [2]]郭静.《产权改革推动校企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
  [3]王梅珍.《职业技能给力产业经济,就业创业孵化学生幸福》[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 16期
  [4]冯天祥.《东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第二辑)2010.12
  [5]王卫平.《浅谈职业教育中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发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分析

下一篇: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