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术研究卓越的生成逻辑的路径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以“卓越”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术研究发展战略的实施下,英国已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基地和国际卓越知识网络中心。英国学术研究卓越主要表现为:论文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量居世界前列,研究人员平均研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高引论文数量以及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均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主因,乃是英国具有如罗素大学联盟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基地、多元可持续性研究资金资助体系、卓越取向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以及世界一流的国际研究资源。多维逻辑因素的螺旋式融合生成了英国学术研究诸多指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英国学术研究卓越的核心体征
(一)学术研究产出质量居世界领先
从国际上对学术研究质量评价指标看,学术研究质量主要体现在论文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数量两个指标上。根据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发布的《2011年英国学术研究现状国际比较报告》显示,尽管英国学术研究产出论文的总量并未居世界领先,2010年为12.4万篇,占世界总量的6.4%,明显低于美国的46.5万篇和24%,也低于中国的33.1万篇和17.1%。但从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总量看,英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详见表1)[1]。与之相比,我国虽然论文总数具有绝对优势,但高引证论文数量和论文引证次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我国学术研究产出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
(二)单位研究人员研究成果产出率居世界首位
尽管英国学术研究人员数量远少于美国和中国,但英国在学术研究人员的平均产出方面表现出色。在2010年五大科研国中,英国在总人口和研发人员平均发表论文量、论文被引频次、高引论文数量指标中均居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详见表2)[1]。与之相比,在上述各项指标中,我国总人口和研发人员平均量均居五大科研国最低水平,并与英国差距甚远。我国研究成果产出率最低的是论文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量。从论文被引频次看,我国研究人员每人被引频次仅为2.11次,而英国则为13.52次,是我国的6.4倍;研究人员中每万人高引论文量,英国是我国的12.8倍。这说明,我国单位研究人员成果产出率普遍不高状况下,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质量研究成果极度缺乏,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三)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居世界首位
尽管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投入的绝对值远低于其他科研大国,但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2010年英国单位学术研究投入的产出率位居世界首位,单位投入产出的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率和高引论文数量均居第一[1]。与之相比,我国学术研究经费产出率明显偏低,特别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率最低。我国每百万美元论文产出量为2.3篇,低于英国的3.9篇;每百万美元产出论文引证次数,我国仅为17次,而英国则达107次;百万美元产出高引论文篇数我国仅为0.03篇,而英国则达0.38篇(详见图1)。这说明,我国单位学术研究经费产出率,特别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率与英国相差甚远。
图1 2010年五国单位研究经费产出论文引证频次和高引论文情况
注:根据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UK Research Base2011报告中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二、英国学术研究卓越的生成逻辑
(一)大学卓越研究助推国家学术研究卓越
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英国著名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学术研究竞争力提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英国产业研发部门66%的研究人员来自于英国大学,英国企业执笔论文的下载使用者中有70%来自于大学学术界;2009年英国大学学术研究总开支占到26.5%,而我国仅占全国的7.7%,美国、德国、日本均不及英国[1]。这说明,英国大学在国家学术研究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大学学术研究发展战略上,英国政府特别注重大学卓越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向研究者提供充分利用大型重要研究基础设施的机会;支持维系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研究项目,积极创建大学卓越研究集群。同时,通过基于国际卓越科研标准的选拔性资助模式向大学研究者提供支持。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是英国为提升学术研究竞争力的大学卓越研究集群。该集团成立于1994年,由20所英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组成,被称为英国的“常春藤联盟”,它代表着英国最顶尖的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每年囊括全英大部分研究经费,2008-2009年度获得全英大学67%以上的科研经费,68%的英国研究委员会科研经费,62%的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质量相关科研经费,75%的全英慈善科研资助经费:每年培养的博士生总数占英国博士生总数的57%[2]。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2008年对英国大学研究质量测评统计的结果显示,罗素大学集团虽然只占了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12%,但是却创造了全英60%以上的世界顶级科研成果。英国顶级研究组织约60%的研究人员是属于罗素大学联盟。平均来说,罗素大学集团承担的顶级研究项目占全英顶级研究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二[3]。因此,罗素大学集团的学术研究水平不但决定了全英大学学术研究卓越水平,也对英国国家学术研究卓越的生成起着不可替代推动作用。
(二)多元融资渠道确保英国学术研究资金的可持续性
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特点。在政府资助方面,英国成立了国家防范性科研资金保护体系,将大学学术研究财政纳入到该体系中,从而确保了包括大学在内的英国学术研究的“双重支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英国政府投资国家学术研究的重要资助模式,“双重支持系统”是指:一方面,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根据大学学术研究质量评估结果向本地区大学拨付维持科研基础设施和能力所需的经费;另一方面,英国研究委员会、皇家协会等政府科研主管部门通过研究项目形式择优向全国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提供竞争性研究资助。
除政府给予大量资助外,英国政府还鼓励工商企业部门和慈善部门资助国家学术研究。为激发慈善捐助的积极性和长效性,在2007年2月,布莱尔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力促增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慈善捐助的配套资助计划,即在2008-2011年3年内提供2亿英镑配套资金,支持英国大学慈善融资活动。该项目目的是激励私营慈善组织向高等教育提供约4亿英镑的现金捐赠,即共向高等教育提供6亿英镑的慈善捐助相关附加资助,使大多数高校能够得到更多的慈善捐助,通过配套资助为英国高等教育慈善资助营造良好的捐助文化。配套资助计
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1∶1,主要针对缺乏慈善融资经验的高校;第二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2∶1,主要针对已有慈善融资项目的大多数高校;第三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3∶1,主要针对具有丰富慈善融资经验的高校。获得政府配套资助的慈善捐助形式应该是:现金捐助、股份捐赠、中小慈善信托和基金会捐赠、公司捐赠、海外捐赠等[4]。因此,在实际运作上,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其中工商企业资助约占45%,而近23%来源于其他部门,如国外和非营利机构资助,主要来自慈善机构,如威康信托基金会、英国心脏基金会等,医学研究慈善协会仅在2009-2010年度就为英国提供了11亿英镑的科研资助。从英国大学研究经费来源看,2008-2009年度英国大学研究经费中31%来自于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26%来自于国家研究委员会、皇家协会,约15%来自于英国慈善机构,其他如产业部门、政府部门、海外资助等也占相当份额(图2所示)[5]。这种多元资助模式确保了英国学术研究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催生了世界卓越研究成果并促使英国成为世
图2 2008-2009年度英国大学研究经费来源及其所占比例界顶级研究基地。
(三)卓越取向科研评估体制引领英国学术研究卓越
从研究资金投入的产出成果情况看,英国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的论文数量、引用率和高引论文量都是世界最高的,这主要归因于其高效的研究资金利用率。为提升科研资金利用率,英国政府主要采取质量导向的科研资助模式和卓越科研评估体制。以卓越为核心取向的“研究评估机制”(RAE)从1986年到2008年已开展6次全国性大学科研评估,主要目的是向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提供大学各学科领域权威性的、易于理解的科研质量评估结果,以用于研究经费分配依据。为增强科研评价机制的“卓越”导向,在英国高等教育部门整体学术谱系创建一个动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研究基地联合体,以最大限度地贡献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英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科研评价机制”进行全面改革,并将于2014年正式以“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LUNwen. 第一论文网ework)取代传统的“研究评估机制”。该框架将驱动HEFCE首次就英国大学学术研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度进行全面评估,对学术研究社会经济影响度卓越的大学给以重奖。新评估框架特别强调将“学术研究的经济社会影响”(impact)指标取代传统的“声誉”指标。新框架更加强调“研究卓越”,因此主要对英国高校各类卓越级别的研究及其影响进行评价,而不是对所有科研活动的评价;评价对象应是卓越水平的具有较强整体性的研究单元(research unit),而不是研究者个人或机构整体;卓越研究单元必须符合如下卓越特征:①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包括能促进学科发展的世界一流成果、具有探究新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对社会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效益的科研活动等;②其研究发现具有高度公共共享性;③研究单元必须是通过大量有利于社会或经济利益的科研活动取得的卓越研究,如在研究活动和成果运用过程中应有大量利益相关者参与;④具有能够促进卓越研究及其成果有效转移或运用的高质量、前瞻性的研究环境;⑤对卓越研究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价值[6]。因此,以卓越为导向的科研评估体制成为英国卓越研究能力提升的“指挥棒”和“指向标”。
(四)国际科研合作推动了英国学术研究卓越
从英国学术研究产出源来看,英国学术研究强势关键在于英国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能力,英国国际研究人才的流动性比其他国家更高。2010年,英国有46%的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撰写人是外国人,63%的共同撰写人曾经在外国的研究机构发表过研究文章或具有多国工作经验,其研究生产力最强,国际合作撰写的研究论文被引频次也最高[1]。这一方面说明英国研究人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得到国际科技界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英国研究机构也对高校和具有国际流动性的研究人员具有高吸引力。另外,英国具有庞大的国际学生、研究者和大学教师集群,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2009年90%以上的大学参与国际科研合作;40%的英国研究委员会拨款具有国际元素;40%的英国大学科研人员来自国外;50%的英国博士生来自国外[7]。
英国国际科研合作的成效主要得益于英国学术界历来有着跨国际科研合作的传统,政府也一直致力于达到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学术环境,由此使得英国国内可以容纳更多的外国学生和学者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进而确保其在科研领域达到新的高度。近年来,英国研究委员会开展了多项国际科研合作计划,促进与其他国家研究人员发展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如建跨境高校研究机构伙伴关系,拓展学科战略网络,以此为海外研究人员参与在英研究,以及英国研究人员赴海外开展研究提供跨国科研平台。另外,英国研究委员会还试图通过资金配套措施和简化英国学者与其他国家研究伙伴的合作程序,支持建立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三、对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准就是要达到世界一流或国际卓越水准,从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现状看,诸多指标明显偏低:学术研究产出整体质量不高,高引论文和被引频次指标严重落后,单位研究人员和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极低,特别是高
水平研究成果严重缺乏。造成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研究资金投入不足,卓越研究人员严重缺乏,卓越研究资源聚力匮乏等因素。对此,我国高校应充分挖掘学术研究的优势潜能,积极借鉴英国成功经验,大力提升高校卓越研究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一)改革高校科学研究资助体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从整体看,我国科研资金投入总量占据绝对优势,但人均科研经费偏低。同时,我国单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高质量成果产出率低,说明了我国研究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对此,应积极借鉴英国政府的双重资助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对高校科研资助模式,确保政府在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上的充分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政府配套经费激励国内外慈善部门、产业部门以及国际组织等多渠道投资,确保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评估机制,建立卓越导向的国家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提高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对世界级的关键领域科研项目建设,将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向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级科学领域倾斜,优先发展具有世界级科研潜能的研究中心。有效利用稀缺资源,集中高成本科学领域的科研力量,避免对紧缺资源的相互竞争。
(二)推进高校卓越研究集群建设
为提升国家卓越研究竞争力,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创建了大批卓越研究集群,在研究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方面通过增强其选拔性和竞争性提升国家卓越研发密集度。这为这些国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重要保障。而我国必须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亟待明确提出高校“卓越研究集群”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卓越集群”计划——顶尖研究的精英集群团队,即基于现有的顶尖科学成就的交叉学科联合体,联合校外科研机构并运用经费杠杆加以强化,资助新的组织结构建设及其必要的基础设施、教授岗位、大型设备等,以确保世界顶级学术水平。同时,以“有所为,有所舍”为原则,以“卓越”为价值追求,取消那些难以取得卓越的科研项目,集中发展潜在卓越价值的领域;汇集卓越研究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势战略资源,确保卓越研发投入的高密集度;以卓越研发集群为平台,共创卓越人才培养、卓越研发和卓越创新一体化的“知识三角”(教育、研究、创新)新机制,重点投资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研究中心”和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研究基地,使其成为国家研究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和新增点。
(三)加强国际科研合作
研究表明,世界一流研究成果本身存在固有的国际性;同时,国际合作研究论文的引证影响因子是单一国作者研究论文的2.5-5倍[10]。吸纳国际卓越研发人才是主要发达国家提升研发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如英国高水平研究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其卓越的国际科研合作。不遗余力地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对我国研究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吸引国际卓越科研人员可以弥补我国当前拔尖创新人才欠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国际科研合作可以共享国际优势资源。对此,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国际科研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卓越研究资源。在LUNwen. 第一论文网具体措施上,应积极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基础设施,提供宽松的国际科研合作环境,大力提高我国国际科研合作“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吸引力。同时,积极引进海外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对外联系窗口作用和人才引进渠道的独特优势,广泛采集人才信息,整合信息资源,增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力加强开放型卓越研究平台建设,为那些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学研究所实验室配置有效手段,使它们能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竞争,吸引具有国际声誉的研究人员。
上一篇:失范与回归:教师多重角色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