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教育创新的特色创新的路径
当前很多县域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往往力度不够,水平不高,不知道县域教育科研工作到底向何处去,处于发展的“高原期”。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山东省临沭县却赫然独立,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教育科研之路,很好地回答了县域教育科研向何处去的问题。
一、机制体制创新:从“软任务”到“硬任务”
(一)健全“紧密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
至2004年8月,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建立了教科室,配备了专兼职教科研人员,改善了办公条件,落实了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了“县教科室——学校(乡镇)教科室——课题组”三级“紧密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
(二)做好教育科研中长期规划
2003年,临沭县第一次制定了一年半的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力争全县一半以上的教师能够了解并参与到教育科研工作,分三个阶段启动并落实“三小”(小课题、小案例、小随笔)活动。2004年,又制定了三年教育科研工作规划,提出了“规划、服务、提升”的县域工作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制定并下发了《临沭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临沭县重大成果奖励制度》等系列文件。2008年,又明确提出了“以目标引领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以项目推进强化过程管理,以打造品牌提升全县科研成果档次”的教育科研工作思路。2009年初,出台了《临沭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全面规划了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四年奋斗目标和具体的推进意见。与时俱进地制定好教育科研规划,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制定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临沭县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求各单位依据县教科室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单位制度并上墙,把教师的研究活动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量化评估等直接挂钩。2004年,出台了教育科研奖励制度。
(四)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
明确规定校长必须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据齐鲁名校长的评选条件、科研型校长标准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问题研究、蹲点学习、典型推介和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校长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队伍建设创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关”
(一)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
2009年,临沭县着手组建科研共同体,按照区域接近、优势共享和能力互补的原则,在全县分学段组建了9个科研共同体,实行区域资源和利益共享。2011年初,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学校撤并与新建的实际,重新将科研共同体调整为7个,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科研共同体的活动质量。
(二)在重点课题、主导课题研究中锻炼队伍
三、工作策略创新:从“重管理”到“重服务”
(一)加大专题培训活动的力度
临沭县重视对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并在常规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现场点题、咨询等方式尝试菜单式培训,每年为全县班主任、教干和教师组织的班级管理、教育科研、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专题培训30余场次。
(二)做好课题的选题论证工作
(三)重视教育科研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2003年,临沭县制定和完善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体系和要求,提出了八类教育科研档案建设要求,编制了档案盒目录和分类内容,并召开了两次教育档案建设现场会。2006年,研制了档案标签模板、档案内容装订分类操作要领等,对学校教干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培训,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序性,提高了档案整理的效率。不仅所有学校的教育科研档案全部按照县教科室的档案建设要求进行了整理,90%以上其他常规档案也借鉴和使用了教育科研档案的整理要求和档案盒标签模板。2010年全市、全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现场会相继在临沭召开,检验了临沭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全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力度。目前,临沭县正在积极探索和完善教育科研电子档案的建设。
(四)加强科研资料的服务工作
(五)搭建教育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2003年,临沭县启动了教科室工作月汇报制度,每月分系列召开会议集中汇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会议组织的难度和科室管理工作的繁杂,活动时断时续,大多以半年计划和总结的形式集中上报。2005年,建立了教科室工作信箱。2009年,临沭县再次启动教育科研工作月报制,各单位每月初总结上月工作、制定下月工作计划,县教科室针对各单位上报的月工作计划,继续梳理、汇编,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及时反馈给学校(乡镇),实现信息的共享。2010年,又建立了临沭县教育科研群和骨干教师群两个QQ群,教科室人员的及时在线保证了这两个群的有效运行,加快了教育科研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各种管理要求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结合各单位汇编和上报的学习材料,采取借阅、查询等方式,实现了各单位资料的共享。
四、过程管理创新:从“无序”到“规范”
(一)组织好课题开题论证活动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跟踪指导
临沭县重视并不断加强研究过程的跟踪指导与帮助,主要通过分层管理、专题报告、面对面指导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协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县教科室每年都要深入学校100余人次,指导教师开展研究、落实过程管理,对研究过程不到位的课题直接反馈、明确要求,对全县共性的问题以文件或会议的方式进行集中反馈。2006年,结合当前学校承担课题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课题分级管理的试点,出台了《临沭县课题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各级教科室管理的权限、职责和工作目标。其中,省规划课题和市县重点课题主要由县教科室管理,其他课题主要由学校(乡镇)教科室主任管理,县教科室随时调度。2007年印制了临沭县科研课题研究手册,提出了每个研究阶段的要求,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记录研究的开展和成果情况。2010年实行了课题月报制度,由课题负责人每月上报一次总结和下个月的研究计划。
(三)帮助教师撰写好结题报告
临沭县从2005年起加强对教师撰写结题报告的指导,帮助教师逐步掌握较为规范的研究报告撰写方法,较为恰当地表达研
究成果。在工作中,按照课题的类型,分六类选取了规范的研究报告格式,编印成册,供全县教师学习借鉴。每年都选取部分教师的研究报告进行详细的修改,以电子稿的形式提供给教师作为范本。在结题鉴定阶段,结合教师撰写的报告,面对面地进行指导,然后由教师进行二次修改、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把研究报告写成实施方案扩充版的问题,使得研究报告更加规范。2009年起,临沭县在课题立项阶段就要求教师列出研究报告的提纲,并作为能否立项的重要依据,这种前置性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研究重点,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
五、成果应用创新:从“束之高阁”到“推广转化”
重成果鉴定,鉴定后却“束之高阁”,可以说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但是,临沭县却在做好日常管理与指导工作的同时,积极深入学校调研,帮助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的提升,并依托现场会、项目推进、媒体推介等途径做好成果的推广转化。
(一)指导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总结
临沭县为促进教师做好研究的经验总结,前期主要是为教师详细修改论文,实施三年后发现,虽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部分教师的论文发表,也因为过于详细的修改制约了教师读书和自主反思的积极性。2005年调整了工作思路,主要通过连续跟踪的理念点评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对优秀教师的经验提升主要是先与优秀教师交流,确定需要总结的经验,然后列出写作的提纲,并围绕这些经验检索出专题资料提供给教师。在教师完成初稿后,再通过信箱、电话及QQ等平台点评其中的理念与问题,根据存在的不足及时提供相关专题资料,直到教师写出成型的经验为止。对一般教师的反思文章主要是侧重理念的评析,教师根据评析再次修改,其中最长的一次跟踪指导历时两个月,先后6次修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对400名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协助30多位教师进行经验提升,这种连续的跟踪指导,不仅促进了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教师撰写教育反思的能力。
(二)利用媒体搭建成果推介的平台
2003年,临沭县针对教师难以有效区分非法刊物和投稿地址不准的情况,把100余种杂志的详细地址汇编成册,印发给教师,以方便教师及时投稿。2005年开始,重点跟踪部分优秀教师,并以县教科室的名义推荐到杂志社。
(三)依托项目推进实现成果的推广
2009年,临沭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文件,在全县启动了项目推进工作,重点以项目形式推介各单位的典型做法。围绕“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学校特色和教师成长”四个方面开展项目推进,先后召开了4次现场会,有效地深化了项目特色。2010年,围绕教育科研工作的需要开展了主导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主题研究拓展等多项项目推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科研操作模式,重点推出了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典型经验,发挥了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教育经验的共享,整体推进县域教育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