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当前高校独生子女的教育管理方式
摘 要:摘 要:当前,我国独生子女规模日渐扩大,已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高校中的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长,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对这一群体的科学教育管理方式。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教育;独生子女;管理方式
一、引言
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背景、社会变革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更由于其成长过程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竞争和挑战最为激烈的时期,其心理困惑和心态问题表现地十分明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关注和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把握其身心特点和规律,就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方法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和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今后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是当今家庭、高校以及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中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
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所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和诸多外在矛盾冲突,都是源于其固有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由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后,面对环境的变化、实际的压力、生活的困难等问题,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迷失自我,从而形成其特有的个性特征表现。
第一,独立感和依赖感相伴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数比较民主,加上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使得独生子女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上了大学后,由于离开家庭独自生活,这种意识更加显现。他们不喜欢别人包括父母和老师干涉自己的想法或把他们的想法强加于自己,他们更愿意独立思考和决定自己的事情,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很少有自己独立决策的实践机会,在家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事,都很少由自己做主,因此在上大学以后表现出心理上、生活上甚至学习上对父母的依赖感。
第二,优越感和挫折感相伴
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从小受到很多家人的呵护和关爱,家里的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也意识不到为他人着想。而大学里群英荟萃,起初他们的心理会因此处于一种积极进取、轻松兴奋的状态,乐意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集体,都是极为有利的,但是他们不服人,做事顾虑少,自我约束水平欠高等特点,伴随着表现欲的外露而渐渐显现。
第三,自我意识强与责任意识差相伴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经常按照自我的意愿行事,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再加上更多的独处时间,使得他们逐渐养成了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较强的心态,不同程度地带有追求自我、突出自我、实现自我的个人主义倾向。因此,他们在生活中,总表现为我行我素,有的甚至不顾各种制度的约束。在这种自我意识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他们的责任意识差。
总之,独生子女大学生是既困惑又矛盾的综合体,优势与劣势并存。他们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较弱的实际能力相冲撞产生的矛盾心态,使他们处于两难处境。
三、高校独生子女教育管理方式探索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独生子女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历史使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增强责任教育
在责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责任感现状,以增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针对性,并尽量能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实施不同特点的教育培养。从理论、实践、教师表率等方面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并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加强责任观念。
第二,创新教学课程,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课程方面,高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技能课,注重他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能力的养成。如开设烹饪、家用电器维修等课程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开设京剧、话剧、艺术鉴赏等课程陶冶他们的情操;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实习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营”活动,积极引导有创业热情的毕业生组成团队尝试创业。
第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传统上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从师资队伍、学校氛围、教育体系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以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真正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第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社会的补充教育功能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更是如此。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教育,具有亲切自然、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强调的是家庭要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助手,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良好根基。
社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多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它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食粮,可以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供学生实际锻炼,可以有效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空白,丰富其内容。因此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四、结束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践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既是各具特色的教育主体,又是不可分割的教育统一体,只有这三种教育的有机协调与配合,以共同的目标为指引,实现三方面教育的优势互补,才能保持整体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发挥教育管理的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 .
下一篇:新时期中学档案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