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解析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要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决策、开放灵活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能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要有战略观念、需求观念、服务观念、素质观念、专业化观念、创新观念和信息观念,懂得并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观注教育问题,在此背景下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也日益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在教育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手段、方法、制度等,以促进教育形态的变迁和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从而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一、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一个好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有一个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者应该吸收这样几种管理思想:
首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教育它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这一任务决定教育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教职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其中尤其要认识到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共同体,在实施理性管理的同时也要顾及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并充分利用非理性因素实施管理。
其次,民主的管理思想。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主体之间的双边活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互影响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局限性决定了在管理过程中要吸收被管理者以及各界人士来参与管理,进而实施民主化的管理。
最后,科学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下提高教育管理效益、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
我国的教育管理行政体制是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教育行政体制,以中央集权为根本,中央与地方有关行政部门相联合的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管理现代化应呈现两个基本特征: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合理化。
法制化是现代教育管理进步的标志,其实质就是用国家立法来规范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它是依法治国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实施,教育管理的法制化要求教育管理者学习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教育管理法制化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者要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使依法治教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制定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条例,使各项教育管理活动都有法可依;三是建立完善的督导机构,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化为教育管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
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化体现在:一是在办学体制上,要改变过去政府包揽过多的状况,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其它多种形式办学为辅,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对基础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办学,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三是在投资体制上,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为辅,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实现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向化。四是在招生和就业制度上,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学生自主择业。五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扩大学校自主管理权,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三、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指物质装备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它是一种显性的改革过程,其管理成果是可见的;它为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促进人们管理观念的转变和深化。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要求教育管理者学习各种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手段,还要求管理者学习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教育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要求教育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它主要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导被管理者去行动,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效益、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五、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化
如今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具体来说:第一为适应教育系统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教育管理者要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以及观念创新,把创新的理念渗透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第二随着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教育管理者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大部分的时间便于从事研究教育管理中的新问题、新动向,从而使教育管理者变成创新者;第三传统的教育管理把被管理者看作单纯的管理对象,严重束缚了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现代教育管理组织要建立起激励教职工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
总之,教育管理现代化是符合现代社会和时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组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教育工作环境,高效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并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它是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教育管理的整体转换运动。
作者:李贝贝 来源: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