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战略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
本文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就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重要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向教育现代化成功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网络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条件,进行信息检索、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等多种学习活动,发现和处理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和深入研究,也为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环境。
信息化教育管理建设不仅是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现行教育观念、教学环境、教学体系、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变革。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网络。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着手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措施,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积极组织本国教育界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活动。
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计算机教育阶段。主要是引入计算机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管理的提升以及学习手段的改变。第二阶段是教育信息化阶段。教育信息化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综合的应用作为基础平台。第三阶段就是信息化教育阶段,这是教育信息产业发展的最高形式,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意义
1.1“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管理概述
教学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依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整个教学工作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如今,互联网催生了“网络三课”——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
借力于“互联网+”,在传统教育的“校园课堂”外,“网络课堂”蓬勃发展。因此,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引擎,必须发挥“校园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各自优势,并在融合共赢上多下功夫。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一方面,要以开放姿态面对“互联网+”,借由网络引擎注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要稳固价值坚守,警惕“技术至上”和“行政律令至上”,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不能无视现实条件。课堂教学管理的开放与坚守,都应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
1.2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从管理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化教学管理就是指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的管理信息支持和决策系统,并利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与激励机制,协调和控制该组织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充分发挥群体的最大利益所进行的各种协调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与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信息、环境、时间、知识等方面的管理;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信息化教学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信息可以互通、实时共享;采用数字化保存,连续性好,方便快捷,存储量大;信息流动性快,完整性好;互动性好,可以双向或多向互动;能全面、准确、有效、实时反映全过程信息,达到及时、快捷、科学的管理和掌控。
1.3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发展潮流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第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的必要途径。信息化教学管理可以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所有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实时共享和科学管理,最终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第三,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促进教学管理者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中每个管理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并利用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灵活和动态交互性等特点,使自己真正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四,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呈现出教学管理科学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实验实训动态化、质量监控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重教学内容传递,轻学习环境创设
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理解不够,继续保持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利用“PPT课件和白板”代替“粉笔和黑板”,信息技术的运用变成了扩充教学内容的工具。重视教学内容的传递及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轻视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在如何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学化组织方式的变化等方面缺乏经验,误把信息技术工具的浅层应用当作教学模式的改变
2.2教学资源重建轻用、数量与质量失衡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辅助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但在教学实践中被师生认可的优质资源却仍然稀缺,存在“为评而建”的现象,导致课程资源的“可学习性”差、教学适用性低,出现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同时教学资源类型也存在失衡现象:数字化教学资源中,PPT课件、电子教案、教学题库及教学视频等数量较多,但具有丰富交互功能、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性的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2.3过度倚重信息化工具,出现“教”“学”分离现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多媒体工具与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过分依赖于教学媒体工具及网络资源的使用,从而忽略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内容等教育核心因素,导致出“教”“学”分离现象,使课堂走向“以教师为主”或“以学生为主”的两个极端。过分依赖信息化工具,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容易抹煞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教师的引导、支持与调节,容易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目的性的状态,最终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偏离教学目标,以致收效甚微。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发展建议
3.1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包含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要素。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应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尽快转变角色,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例如,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承担校企合作项目、教师下企业煅练,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方式,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3.2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
院校应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软硬兼顾,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统一部署,具体方法及对策:(1)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高速、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信息化环境。
(2)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制订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3)引进或开发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优质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其它课程的同台建设与应用。(4)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辅助专业教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5)加强交互平台的管理,采用聘用等机制引导学生参与交互平台的管理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3.3引入新型的师生关系,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平等对话。利用校园数字化环境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重组和改良,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3.4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
各高职院校为了保证数字化资源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建议具体做法如下:(1)成立数字化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运行管理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检查和评估。保证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使建设项目工作有序进行。(2)建立健全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学校项目建设监控制度,对建设项目的进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建立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保证高质量完成各项目建设任务。
(3)保障项目的经费投入。保障项目资金的组织落实和统筹安排,并对建设目标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向及年度的安排调度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以应用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将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的成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进行绑定,以此激励教师参与。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起着关键作用。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需要从国家各级政府层面要加大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设施,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以信息化带动高职教育的全面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韩冰 王杨 来源:青年时代 2016年12期
下一篇:加强基层教师党员与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