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德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力的活动。当前我国教育管理改革还存在许多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而德育思想在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指在汲取《论语》中德育思想之精华,试图把德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管理相结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为我国的德育工作者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1德育的核心内涵以及《论语》中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力的活动。近年来掀起一股《论语》热潮,足以说明2500多年前的智慧历久弥新,其中的德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可以分为思想内容、教育方法、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与此相对应的德育教育方法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学思结合、以身作则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仁包含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各种具体的以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其中也涉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小到人格修养的培养,大到国家治理,其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儒家的仁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例如要创建和谐文明自由的社会,有利于推动社会成员相互关爱的道德情操。
《论语》中关于“义”的内涵十分丰富,虽然儒家不否认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但却明确表示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以及长远利益,应该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论语》中关于义的解释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和竞争压力环境下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让教育者们思考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论语》中的“礼”在孔子看来,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治理,个人成就事业的准则。例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可以看出,孔子推崇的礼对我们今天教育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人们不仅要在现实生活中遵循一定的道德法则,还应谦卑有礼,张弛有度。
《论语》中所说的“知”,其实是“词”的意思,延展开来,“智”就是“识词”,知智义同,故智作知。例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仅仅是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基本道德。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别社会现象,所以“知人”和“知言” 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内容。
诚信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也是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的重要概念之一。从哲学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其是立国之本,而对个人来说,它是我们处理任何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个人以诚立身,就能公正守法,取信于人。幼儿时期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其诚实的品质,要从娃娃抓起,足以可见诚信对一个人自身修养,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
2当代教育管理中德育的缺失
教育管理旨在把人培养成真正的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指知识能力的提升,更包含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当代教育管理中德育的缺失已不再是个别实例而是一代人行为规范的转变,因此,教育管理者要重新思考如何提升受教育者的德育,把其培养成真正的人。
“仁”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孩子缺少孝道的品格,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视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很多孩子形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成为了“啃老族”,更有甚者,在父母没有立马满足自己的情况下持刀相向,酿成惨案。 “仁”的第二个方面缺失体现在不懂得尊重爱护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在娇惯和纵容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引起误会而引发争执或者激烈的斗争,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就是一种不能宽容他人,缺少博大胸襟的典型案例。
“义”指的是反对见利忘义,由于竞争的压力以及市场经济的驱动,利益观在孩子童年就已逐渐形成,这是非常不乐观的,这可能导致孩子道德价值观的缺失,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比率逐年上升,而且逐渐呈现低龄、暴力、成人化的特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义利观,使得他们从小就为了追逐某些利益而使用不正当手段。
“礼”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举手投足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不遵守纪律,还有一些孩子不体恤父母,挥霍钱财,肆意妄为,更有甚者伤害自己的亲人,初中女生召集同学辱骂和围殴自己的母亲,日本留学生机场捅伤母亲,让教育者们不得不思考“礼”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孔子所说的“智”,不完全等同于智商,而是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听言审行,包括自己的各种言行举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例如北大学生不会洗衣服打电话问妈妈应该先放水还是先放洗衣粉,在学习态度方面,不懂装懂,没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失信的现象在学生中随处可见,答应他人的事情没有办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气,这种行为使得受教育者到了工作岗位上影响企业的竞争甚至危害国家声誉。诚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培养的品格。
3《论语》是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参照
论语中“仁、义、礼、智、信”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31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观
我国的道德建设包含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如何使宏观的社会道德观具体化,在教育管理领域,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准确规范的道德准则,积极宣传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坚决摈弃不良的社会风气,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孔子在谈到“礼”的时候,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些基本准则,也就是建立礼仪之邦,这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观有着很好的借鉴。只有在自由、平等、博爱、诚信的社会大背景下,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观。
3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父母可以充当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一味地放纵和溺爱只会导致孩子独立性差,道德感缺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长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育观,例如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从小就明白要做一个懂孝道、互帮互助、踏实、诚信的人,而且要采用鼓励与惩戒并存的方式,偏废其中一项都是不可行的。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孩子沟通,调查发现,那些善于运用沟通技巧的家长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使得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通畅。
33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完善德育内容
学校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场所,在受教育者的人生里,大部分的道德观形成于读书时代,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巅峰时刻。在这个宝贵的时期,学校以及老师都应该思考如何构建学生良好的德育价值体系。竞争的压力以及高考制度迫使很多学校和老师都以分数论英雄,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把分数当作评判的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察其道德品质,孔子给了学校和老师一个很好的重要参照,学校应该制定校纪校规,大力宣传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博爱、诚信、礼貌、宽容、踏实等,而对一些徇私舞弊、打架斗殴、鲁莽虚荣等行为做出惩戒,学校可以多开设德育课程,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把其内化到学生心中。
作者:杨璐微 来源:中国市场 2016年30期
上一篇:高校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