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改的窘境与突破

发布时间:2023-12-09 22:03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改中进展缓慢,主要因为学校对课程定位不清、师资水平参差、观念落后、学生对课程认识简单化和功利化。要真正取得突破和成功必须要在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分解教材,快慢班教学,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软硬件方面给予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200-02


  DOI:1673-9132.2017.13.123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窘境


  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河北省自2009年陆续在省内各高中实行了新的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不同,新课标背景的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改面临“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现实窘境。


  1.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游移。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作原理,能够以此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对信息技术和影响作出理性判断,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活动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各类学校对课程存在定位的不稳定,或者认为知识记忆为主,或者提出做中学的理念抛弃课堂,或者任务驱动而忽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修正。因为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学校领导者对这一课程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或者认为课程操作已经随着家用电脑普及而不成为问题,或者认为这一课程更新换代速度过快而理论滞后,或者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正是因为各个学校对课程的思考与定位不同,所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竞争,没有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动力,课程在整个高中教育阶段处于不置可否的位置。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观念手段落后。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较新,可供借鉴的经验少,而且教师多是入职新手,教研组人数少,难以形成集体备课,只能各自为战。普遍使用的教材,在教学任务分配较广,内容偏浅,部分只是理论归纳。新教师在教材不确定的情况下,若完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课时难以满足;根据考纲自行安排,内容不易把握。在教学设计上,面对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学生学习起点差异尚无解决途径,存在顾此失彼现象;教学方法方面,在不同学校存在理论宣讲与学生实践各有所重的现象。同时,对这一课程的高一级层次培训相对于其他科目缺乏,教师暂时找不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


  3.学生对课程认识简单化、功利化。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知识类(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操作类(文本和表格处理、多媒体信息加工、数据库资源获取)。在实际教学中,知识类可以通过简单记忆掌握,操作类可以轻松上手,却没有进行复杂操作的实际需要。因此,高中学生对所谓素质提升和思维训练尚不能深刻理解,讲究迅速“见效”,故而信息技术课程对他们来说感觉除背诵外,其他多为放松娱乐时间。在本质上,这与学生习惯被“喂养”有关,即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的搜集、筛选、思考、辨析相关知识。目前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文科课程偏重于通过教师和教辅材料直接“概括”知识点,理科则偏重于不同类型习题的巩固。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是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工具,但如果对这一学科本质的工具性的认识“异化”为学习的目的,就只是停留于简单背诵和操作,当然也就缺乏了内在的驱动力。


  那么,在教改中,若想达到教育目的,使得学生真正得到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提升,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突破


  1.准确定位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普通高中在课改中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所谓的动脑与动手能力,这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中都可以量化的目标,但其他二维目标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其中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涉及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尤其在信息检索与加工的实践中,对有效信息的采集、存储与管理,对数据的深层次加工与计算,必须注重过程,这将极大的影响学生对信息认识的理念。情感与价值观是形而上的概念,体现在对信息技术于将来世界中的作用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发展求知欲的培养和使用度的体验,如何遵守法规、安全健康的使用信息技术需要在初期培养,尤其体现在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一层次。


  2.分解教材,分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各个模块相互独立又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主要让学生全面纵览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理论,感受未来学科发展,理解并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其他实践领域方面,学生存在不同的前期学习基础,完全可以打破班级教学单元,而以学生水平为教学单位,在达到相应教学目的后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这里并非歧视分等,而是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与语数外等学科不同,硬件和环境对学生基础有先天制约,采用重新分班的教学只会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节约教学时间。“有教无类”是我们教学的原则,却并非实践的指导方法,“因材施教”才是方法,这个“材”包括不同学科特色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基础,只有如此,方能达到最高的性价比。


  3.更新观念,更新方法,更新设备。教师的观念首先要更新,内容上的技术要有实效性,示例的选择要有生活性,价值观念要富于人文性。例如《多媒体信息的获取與加工》一节内容,图像的获取与加工可以选择证件照的拍摄与加工,声音的采集与处理可以选择优质课堂的录音与处理,视频的获取与剪辑可以选择班级纪念册的制作。也可以班级纪念册的制作为任务驱动,声音、画面、视频都围绕此目的,要让学生能够制作出看得到、留得下的成果。同时针对不同教学水平的班级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具备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要加强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引导和数据库信息采集和加工的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通过示范和实践,增强在文字、表格、声音、图像等方面的处理能力。信息技术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在教改中如果存在技术制约则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进步,因此,校方要加大建设电子阅览室和网络教室的建设,要定期更新教学软件,从整体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习的是通向未来的技术,而非成型不变的过时手段。


  综上所述,只有各方面增强合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才能摆脱目前的“鸡肋”局面,成为高中生探求未来的一面窗子。


  参考文献:


  [1]陆书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程丽琼.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4.


  作者:赵小红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新模式初探

下一篇: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