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23-12-10 09:09

      

湖北民族学院林学专业是“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试点专业(教高函[2014]7号);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开设的本科专业;林学专业所属的林学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和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鄂教研[2012]3号),也是“十二五”湖北省教育厅重点支持建设学科,该专业1984年开办专科,1994年开设本科,建设历程30年,其中本科建设历程20年。30年来,林学专业立足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的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林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先后培养了1100余名林业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已成为该区域林业战线留得住、用得上的主要技术骨干和管理工作者。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环节中,林业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的特殊价值愈发凸显,基于新林业价值观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突出生態环保意识、在森林经营中践行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关学者对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翻、林学特色专业建设、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等领域做了有益探索,而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民族院校的实践探索则未见报道。本文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探讨实现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为地方民族院校林学专业培养模式转变提供新思路。 
  1.明确林学专业建设目标及人才培养定位 
  1.1专业建设目标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适应区域战略支柱产业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核心,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和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使林学专业达到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本科专业。 
  1.2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 
  培养具有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林业事业志向,具备林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林木良种选育、种苗培育、造林、森林经营、林业资源调查规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部门从事与林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构建合理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林学专业长期实践教学改革积累的经验,构建了林学专业“校地联合培养职业定向式三阶段教育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该模式把林学专业大学四年(8个学期)时间段整体把握,实行3阶段的教育培养,突出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把握各阶段改革的重心和主要建设内容。在基础理论培养和专业理论培养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体,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达到“具备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广博、学科知识多样”的目标;在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阶段,以校地联合培养,进行本科生个性教育与培养,达到“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性技能较强,有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在第3阶段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阶段的课程模块,实行动态设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可适时调整,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可能修订不及时,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固化与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滞后现象。 
  3.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改革林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和管理模式,增加师生情感与交流互动,实行“五导四结合”的培养机制,即“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相结合”,营建本科生个性化成才环境,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林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3个年级中执行,阶段总结效果良好。 
  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完善林业企事业兼职教师的责、权、利关系;校地联合,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事业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通过制定《林学专业本科生企事业培养方案》和相应教学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创新性技能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对接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定位,在进行区域林业现状调查及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与林业企事业单位结合,采取模块化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群,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对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实践技能课程群3个模块进行优化设置。 
  以国家、省及学校各级精品、优质课程和视频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核心,建设基础课核心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群的建设,精品、优质及视频资源共享课程门数达到教学计划开设的80%I~2k。以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为目标,通过与企事业及林业部门结合,设置、开发能直接为地方林业支柱(重点)产业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专业课程。同时加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核心课程群。结合区域战略新兴(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采用动态方式,设置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比重,通过独立设课,在林业企事业单位及校地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一年左右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采用双师制对本科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性技能。

      5.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点对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块的理论教学采用研究性、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试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模块,设置2~3个方向,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认真总结林学学科团队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探索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途径和方法,将学科前沿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形成课程特色。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林学园艺学院资助立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校、湖北省及国家资助立项)以及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项目的指导与管理,达到“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创新成果显著增加”的目标。鼓励和支持林学专业团队从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校地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教学研究;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6.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职业定向式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采用分类教学模式(2~3个方向),通过独立设课,单项与综合训练培养并行的途径,实行校地联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试点期间,打破学科、课程壁垒,完成林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优化设计。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加大投入和管理,重点与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国有林场及林业企事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共享,为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培训提供基地条件。实行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互通,强化教师进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实行企事业指导与实习教师互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7.优化教学管理,助力人才培养 
  制定、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重点在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形成与改革相适应的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根据林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林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标准。加强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根据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习大纲的修订工作。同时,注重对课程建设标准化的研究,对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技能课模块实现课程建设标准化。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切实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师德师风、学风建设的评价办法和实施方案,加强教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氛围。与企事业联合,采用“定单式”培养方式,积极开拓大学生就业途径。 
  8.调整师资队伍结构 
  建立健全团队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通过人才引进、在职学历提高、学者访问、单科进修、科研合作、科技服务、教学技能竞赛和以老带新等多途径多方式培养“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加强校地合作,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事业技术人员作为林学专业的兼职教师,通过专题讲座,技能操作指导等多种方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向国内外重点大学及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学习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本专业师生进行学术讲座、业务培训,培养和提高林学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 
  9.夯实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建立校地互利双赢的共生体,协调与实习实训单位之间在追求目标上的差异,发挥各自优势,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关切校地彼此双方的利益,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是学院为林业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采用企事业项目真实引入,学生在企事业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企事业的实际问题;二是基地为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理想场所和便利的生活、实习条件。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多种功能:一是选择建设的实习基地應满足多学科、多专业的实习需要;二是实习基地有发展为教师科研基地、学生培训基地及就业基地的潜力和可能性;三是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应具有合作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改革校外实习的管理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在管理组织上,实行校地联动,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在实习方式上实行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在完善实习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上,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包括组织管理、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实习纪律及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加强实习质量的监控;在建设经费的投入上,采用学科建设经费投入、课程实习经费投入,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实习单位资助、学生自出一部分等多种办法筹集实习实训经费,逐步加大实习实训经费的投入,以减轻实习实训基地的负担。建立实习实训教学经费专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实训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保证实习实训教学项目顺利进行。 
  加大投入,着力建好校内实训基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校内实习基地具有稳定、方便、省钱、省力等多种优势,在现有校内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基地条件,达到能够满足主要基础课程实习的目标。 
  上述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五年来,林学专业专任教师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1项,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研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0余篇、出版参编教材1部和教学参考书1部。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8项,其它项目44项。获国家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58篇。 
  林学专业共有各级精品、优质课程10门。其中《植物学》、《普通生态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普通生态学》、《3S技术导论》为校级视频资源共享课程:校级精品课程3门:《测量学》、《3s技术导论》、《生物化学》;校级优质课程5门:《植物生理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 
  近5年以来,林学专业教学团队指导林学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50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湖北省及学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5余篇,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2016年大学生就业率为96.7%。较好地实现了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校长管理方法

下一篇: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