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研究
[摘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具有微规模性、创新驱动性、开放生态性和交互民主性的特征,其改变了社会的生存状态、高校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冲击着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围绕微时代的“小”“微”思维,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设计、学术发展、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互动平台等环境要素出发,探讨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和组织功能,以构建和谐、多元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强化服务育人功能。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进入微时代。微时代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内容、微传播、微公益为表现形式,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充分体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文化的高度融合[1]。在互联网推动的微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跳跃,我们周边的各种事物和社会管理方式亦在被“微化”。[2]知识青年的认知和行为因此更加多元化,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的特点
微规模。微时代以“微”见长,微言大义。伴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交往频率不断提高,话语长度却越来越短,于是微缩化的传播方式和网络语言流行起来。[3]以微博、微信为例,“快速传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篇幅短小、字字珍贵;二是快速刷屏、吸引阅读;三是微中致广、有价值内涵。微规模的信息和内容方便获取、传播简易,这种微信息以小见大,汇聚一个个细微的思想、一条条短小精悍的消息,最终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进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创新驱动。微时代促使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高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上述过程中创新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微时代的创新体现在:一是理念创新,微时代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以“用户至上”为中心,强调“服务用户”而非“管理用户”;二是技术创新,宏观上,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发展,海量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及时传播,打破物理空间的障碍;微观上,手机、掌上通信、无线网络的技术发展,使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个体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参与互动,用户思维更加活跃;三是内容创新,微时代的信息内容紧扣社会生活实际,增强用户体验感,将复杂内容转化成碎片化、扁平化的信息以吸引用户,用互动交流的方式推动传播。
开放生态。生态是微时代重要特征之一,而生态本身就具有开放性[4]。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具备产生信息生态圈的条件,其生活性、即时性、便利性大大降低了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门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参与社会热点事件、公共事务、相关政策的探讨,发表并传播自己的观点。在微媒体中,微博和微信的生态圈特征又是有所区别的:微博可以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主动传播,不受关系亲疏影响,在传播中有可能形成互粉、互顶的新关系;微信的信息通常发布在朋友圈,首先传播给强关系人群,再以“滚雪球”形式由强关系人群进行进一步传播。由此可见,微博的生态系统是放射树枝状,而微信的生态系统则是圆圈加点线状。[5]无论哪种生态系统结构,微媒体都具有生态开放特征,有助于打破传统封闭格局,将孤岛式结构连接起来。
交互民主。微时代的充分交互性,推动了民主文化的发展。利用微媒体、微平台,学生通过私人化、个性化的语言诉说个体的情感和经历,真实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理解,呈现“去中心化”“消解大叙事”的后现代特质;另一方面,在网络公共空间,大学生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微媒体、微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发表观点、表达诉求的途径和渠道,激发学生参与民主活动并表达民主意愿的动机和需要,为民主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6]。在交互性充分发展的微时代,学生的公民素养得到提升,他们开始接触民主、践行民主,沟通机制的畅通便于消除误解偏见、增进理解和信任、化解危机困境,使社会关系更加融洽、人文关怀更加浓厚、民主意识更加凸显。在微时代之前,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过程是在良好的课堂、办公室环境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静听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具有指导性和管理性的特点,但师生互动较少。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发展,微时代迅速到来,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校作为思想活跃、知识密集、信息技术应用充分的前沿阵地,其受到大数据的影响更为深刻和全面,大数据甚至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引擎。[7]微时代的微规模性、创新驱动性、开放生态性和交互民主性冲击着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并推动微时代的发展,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8]。因此,本文倡导立足于微时代的特征,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以期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方面起到积极启示作用。
二、微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
生态系统论是由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该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9]由于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生物要素(学生)和环境要素(制度规则、资源环境),本文将以南京J学院为例,结合教育类专业,重点探讨教育管理生态系统中环境要素的构成,分析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如何依托“小”“微”形式,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学习生活微格化
“微格化”组织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协作学习的学习形式和管理模式,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组织的主体性、合作性和活动性。J学院包含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等11个教育类专业。为加强组织凝聚力,各专业化整为零,从“小”处着手,根据学科方向成立小组,每组成员8人左右(一般为相邻宿舍),建立QQ群、微信好友群,提倡“微格化”的学习生活。每个小组由党员同学或学生干部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开展专业学习帮扶活动、思想教育引领工作,关心困难同学生活,了解小组成员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特殊问题或紧急事件,及时上报学院介入处理。学习生活的微格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内部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学院安全阀的作用,化解矛盾、疏解冲突。
(二)制度设计精细化
1.红色导师机制引领思想
建立红色导师机制,推动红色理论学习与专业科学研究,创新导师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途径。成立红色导师团队,学生自由选择红色导师形成团队小组,以《红色导师“三育师心”学习记录手册》为抓手,一育党性:在导师带领下,开展红色书籍阅读、线上线下摘录金句、撰写思想感悟,开拓学生的红色理论库建设;二育德行:通过人物访谈、红色导师播报教育等活动,了解红色导师的师道精神、教育理念,共享导师的人生经验,弘扬师道的力量;三育创新:在导师引领下,开展红色沙龙、手绘党章、撰写微语录等活动,在经典中创新形式、启迪思维,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思想的理解,认真踏实并具有创新性地坚持教育事业。最终从党性、德行、创新三方面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目标。
2.综合测评体系考核细化
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综合测评系统,发挥综合测评系统的导向功能。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管理效能=方向目标×工作效率,如果目标方向错误,效率越高,管理效能反而越差。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学生综合测评的总体管理目标及其之下的各子目标,从整体上把握目标管理的正确方向。[10]正确发挥系统导向功能,在新生入学时就提出综合测评的考评指标和测评方法,提供具体可行的目标,激励学生采用自我指挥和承担责任的形式,引导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J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分三级指标体系,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科学测评,评估过程录入网上综合测评系统,并进行动态监测。
(三)线上线下微学术
与传统学术讲座不同,在微学术“小而精”的形式下,学生成为学术主体。微学术从“朋辈交流”“文理互融”“名师对话”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朋辈交流”维度:各专业学生围绕教育内容,讨论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沙龙话题;第二,“文理互融”维度:采取文理互融方式,文理科生互相交流,培养文科生逻辑思维、理科生人文思维,以文理联通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方法、个人志向、职业规划等方面得到启发;第三,“名师对话”维度:邀请国内外教授、一线教学名师分享学术思想,让学生与大师交流对话,切身感受师风师德的力量。在沙龙过程中亦可利用微信上墙等网络形式开展师生实时互动,沙龙结束后将学术资源进行网络共享,最终通过微学术活动,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学术能力的提升。
(四)微课竞赛练技能
以训练和提高教育类学生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能力为目标,开展微课竞赛。微课包含正常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涉及情境导入、概念阐释、理论迁移与应用、课堂反馈、小结与反思等环节,授课内容往往只有一个知识点,“小而全”是其主要特征。10分钟左右的微课不仅需要将一个知识点讲透,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把握,而且对所截取的片段也要有所要求,应当能体现出重点、难点,同时具有亮点。对于比较优秀的微课讲解,录成视频后共享网络平台,推动普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通过“小”“微”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展现精华授课,提高教育类学生的教师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利用微媒体的传播功能,推动学生整体的共同进步。
(五)星火行动微实践
结合所学专业,学生于社区和学校两个实践主阵地展开教育实践和服务,主要包括四点钟课堂实践、小学科学社团培育和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第一,开展四点钟课堂实践,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基础教育服务,推动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第二,培育小学科学社团,在学校社团课上开设以科学引领发展的一系列科学课程,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儿童的科学意识、培养儿童的科学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高校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第三,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培养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丰富实践活动体系、创新“小”“微”实践活动等形式,运用微媒体开展宣传和互动,辐射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六)小微平台资源共享
积极打造学院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QQ群和学生教育管理的易班APP、一站式事务中心等。通过“小微媒体”,加大新闻和活动通知的覆盖面。第一,微媒体推广可以让各类新闻报道以及通知的形式更加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学生的关注度。第二,借助微媒体平台的强大聚合作用,吸引不同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将政策文件、授课内容、活动程序、测评反馈等教育因素融合到“小微平台”中,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实现多元化资源共享。第三,利用教育管理的“易班”APP和一站式事务中心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利用微博、微信、QQ完成线上互动和答疑解惑,提高学生民主意识,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微时代下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媒体、微平台正迅速占领学生群体,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现实情况,紧跟时代发展、主动创新,积极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生物要素(学生个体)和环境要素(制度规则、资源环境),结合微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高校可以从学生个体维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度规则维度(学习生活微格化、制度设计精细化)和资源环境维度(学术发展、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互动平台等)率先更新观念和载体,丰富内容和方法,从而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创新“微时代”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新局面。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个体和环境,该理论认为,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换言之,就发展的个体而言,从直接环境(如同伴、家庭、学校)到间接环境(如社会文化),各环境系统彼此嵌套,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最终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个体发展。[11]该理论亦聚焦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运用的、与环境匹配的“动态均衡”及“互惠”的手段和方法。目前,国内关于生态系统论的研究大致集中于两类:一是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研究特殊群体,如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老年人口照顾制度、反抗性儿童产生机制的研究;[12][13][14]二是结合创新创业,探讨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双创”系统构建。[15][16]相较之下,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学术关注较少。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三层维度
根据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把学生作为主体,置于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环境系统中,学生与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交叉互动中发展。J学院教育管理生态系统有三个维度和七个要素。首先是学生个体维度,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关心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根据学生的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配置资源、搭建平台。其次是制度规则维度,包含学习生活(微格化)、制度设计(精细化)两大要素,微格化分不止于一种学生空间关系的再分配,更是权和责的再落实,微格化管理对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友好透明渠道,通过多层渠道体系实现信息有效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而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微时代动态复杂背景下,有助于实现多组织目标协同和导向驱动,降低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复杂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再者是环境资源维度,既包含第一课堂的内容,如学术发展(微学术)、专业技能(微课),也包含第二课堂内容,即社会实践、互动平台;第一课堂是教育主阵地,体现专业性、学术性,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体现实践性、开放性,两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对接、双向互动;第一、第二课堂的系统结合,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创新创造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发挥两种课堂协同育人功能。系统中的学生个体、制度规则和环境资源三层维度由于组成上的差异,使不同维度的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结构和功能呈现等级秩序,形成不同质性的系统等级,对应体现了生态系统论中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而不同维度的子系统又有不同的功能。合理有效的制度规则要素同涵盖第一、第二课堂的环境资源要素围绕学生主体地位,以三维度立体化结构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教育管理生态系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还呈现出学生和环境要素(制度规则、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将学生主体与外在环境要素的关系通过图示呈现出来,厘清了资源要素之间能量的流动和各要素的关系本质。七大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依赖,每一要素以弱关系的方式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同时,又以强关系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个体。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学生与环境互动这个着眼点的前提下,要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环境必须提供足够资源,并鼓励人与环境做“正面积极的互动”。因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时,学生与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的互动状态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也就是说,学生的需要是否能有效地满足取决于学生与这些环境要素之间能否有效地协调互动。在现实运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需求未能满足,或学习生活产生障碍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可能的原因:环境中的资源不足;资源要素未能有效协调;因缺乏有关的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未能获得所需的资源;学生与环境之间未能成功进行“互动”。因此,我们要利用微时代的开放生态和交互民主的特征,着重整合互动平台(小微媒体),发挥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
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是指开放系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生态系统各要素相异性的存在,导致非平衡态出现,并通过使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从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功能。[17]大学生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结构模型,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即服务对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互动平台、线下资源;形成了七个渠道:一是信息发布渠道,二是信息反馈渠道,三是信息上报渠道,四是信息更新渠道,五是资源配置更新渠道,六是服务渠道,七是双向互动渠道。由此可见,教育管理部门与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形成多层互动,包含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互动平台(小微媒体)。互动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和资源,利用新媒体推动资源整合和信息矩阵传播,利用“易班”APP和一站式服务中心,简化学生办事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发挥信息化优势;另一方面将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及时反馈,上报教育管理部门,促进线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线下项目延伸、服务拓展,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
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种需求导向的“服务、效率与资源共享”,这与微时代的特征有高度一致性。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可以有效协调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通过互动平台和线下资源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播,为学生个体和环境进行“正面积极的互动”提供可能。基于学生的需求导向,除了常规的环境要素(制度规则维度、环境资源维度)可以开放共享以外,资源配置更新后的环境要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还能借助互动平台建立学生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自下而上地理顺教育管理中的师生纽带关系,方便教育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学生动向,有效解决管理难题。借助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快捷反馈和高效服务应对传统教育管理僵化和低效的问题,推动教育管理由机械的管控功能向积极的教育服务功能转变。
四、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启示与建议
(一)倡导开放平等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教育管理生态系统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党政干部、专职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核心队伍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技能拓展,不断促进自我思想认识转变和知识结构更新,同时加强小微媒体等互动平台的操作技能,倡导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推动师生共同进步。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权威主导地位,是知识和权力的主要掌控者,而学生则处于被接受、被管理的地位,缺乏与教育管理者平等交流的机会。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创设了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环境,其创新驱动和开放生态性的特征为发挥教育合力创造了条件。教育管理者由传统主导地位转型成为引导服务者,发挥着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与学生地位平等,把数字化网络教育和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走入大学生群体内心,融入其生活,从他们实际需要出发提供引导和支持,提高教育管理的丰富性。小微媒体的互动平台一方面为教育管理者提供课堂之外融入大学生生活和真实内心世界的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态、热点关注、需求评估等各方面综合情况;另一方面也建立了全员育人的平台,所有教育管理人员都可以在互动平台上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化解矛盾,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
(二)引入微时代网络思维,构建多元教育管理生态系统
网络思维强调“用户至上”,将微时代网络思维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就是要树立“以生为本,重视个体”的人本主义思想。个体的尊重需要位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较高层次,能否满足学生需求是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通过互动平台的数据反馈和分析,综合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和实际需求,为学生“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管理“服务”和“产品”,具体有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高校育人规律,利用小微媒体,把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在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教育内容、方法、制度规划、学术发展、实践环节、活动载体、互动平台、评价标准等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方面,都要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第二,在构建多元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信息和教育资源基础上,要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重视情感因素、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不断充实和完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层次和内容,与时俱进;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育管理过程,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自主进行收集查找、过滤筛选和实践应用,引导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推动民主文化发展,构建多元教育管理生态系统。
(三)整合资源开启“智慧微生活”,强化教育管理生态系统服务育人功能
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以信息化、制度化、层次化为手段,在关注广大学生的普遍需求基础上,借鉴“小”“微”形式,把教育管理的焦点聚集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上,强化教育管理的育人服务功能。大学生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和小微媒体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整合资源,推进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和完善。合理开发教育生态系统的多层次内容,利用小微媒体整合学习生活、制度建设、学术素养、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引入时效性强、具有指导性的教育内容,传递青春正能量。在微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要将思想教育的引导性和微媒体传播的规律性有机结合,把“大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的“小道理”,增加亲和力、针对性,嵌入学生“智慧微生活”,将传统教育管理的理论化知识以鲜活化、碎片化的信息形式吸引学生,用互动化、社区化的方式提高传播和学习效率;打造鲜活生动的小微媒体互动平台,搭建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交流学习的互动空间,邀请高校领导、学术权威、教育专家、网络大V加入到互动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充分拓展网络平台,利用微博、微信、易班APP、一站式服务中心、QQ群等“微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积极回应学生呼声、答疑解惑,关注学生动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开启学生“智慧微生活”,加强服务育人功能。
上一篇:新时期下如何提升初中教育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