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5-07-06 09:30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许多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做法。本文参考其他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重点结合河南师范大学“分流培养”模式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 教学分流

  
  一、当前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是许多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有的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
  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竞技化的趋向,以赛促教。2007年教育部表示,要重点资助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而这些,都背离了教育部门的期望。
  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从而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二、河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的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一直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路,并逐步探讨实施配套措施,取得实效。
  2009年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对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进一步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坚持走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全面推进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切实提高本科生的质量。为了增加人才培养和社会的符合度,学校开设“教学实验班”开设“研究型人才培育班”以培养考研意向的学生;开设“应用型人才强化班”以培养就业面向企业方向的人才,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安排师生开展相应教学和实践活动,突出实践、实习、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作用,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都在按照自己的目标努力。
  “教学实验班”主要培养面向中学教师方向的学生。该类型的实验班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担任班主任,重点培养同学们的教师技能,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比赛、竞赛,全面为同学们选择教师职业打下基础。教学实验班学生一直在省内的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2010年河南师范大学1名学生在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国家级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荣获三等奖,2名学生荣获优秀奖。为给学生搭建更好地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宽师资型人才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招生就业环境,学校积极联系省内河南省100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形成协作共同体,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为师范生培养和中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实现了“量身定做”和“按需打造”,更加适应中学对教师的职业要求。
  对于“研究型人才培育班”的同学的培养,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单位等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平台和创新教育制度。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导师培训团,全校600多位教师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每年学校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

大学生创新竞赛基金。河南师范大学已建立起包含国家级、校级、院级三个级别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体系。同时推行早期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中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后期科研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引导模式。该校学生参与三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61.9%,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各学院聘请专家做学术报告和学科前沿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和科研训练,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应用型人才强化班”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型人才,社会需要就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和方向。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需要应用型型的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河南师范大学从2010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前两年半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四则进行一年的实习,目前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企业主动要我们的实习生,且还给学生生活补贴,彻底改变了以前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刚刚有所了解,实习就结束;很多单位不敢让学生走向讲台或生产一线,怕会因此打乱其教学或生产秩序的现象。2011年学校筹备建立与高新技术企业的“1+100”协作共同体,教务处牵头,科研处、研究生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参与,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为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实习生的同时,也引导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同时也为应用型人才将来工作打下基础,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教学分流”缓解了长期以来学子不能兼顾考研、就业等不同需求的教学模式的困扰。发展方向中有实习环节的同学,实习期由传统的一两个月延长为一学期,甚至一年。倾向于考研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备考的状态中来,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校方及实习单位的资源。进行实习的学生则可以争取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不至于在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中走马观花,使实习流于形式。“教学分流”同时也分析了学校的培养方向,分清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力图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素质技能相对称,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结构相协调,为给学生找出路、给学校谋发展、给社会创福祉做出新的贡献。
  
  三、对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一般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形式、培养制度等构成要素。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建构和管理等环节上,具有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模式的量变、渐变到模式的质变、突变,只要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都属于创新范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是构成要素的完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以及模式变革的价值实现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要素完善是基础,关系优化是重点,价值实现即成效显现是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比如:专业设置调整或专业口径拓宽会影响课程体系重组,进而影响教学内容改革;而教学方法改革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组织和评价标准修订。当然,这些变化应当带来积极的效果,否则就谈不上创新,或者说缺乏创新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管是渐变还是突变,毕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必然遇到来自文化观念、组织结构、利害关系等的阻力。这既是对教育改革者的信念、意志和应变能力的考验,也要求对改革的重点、目标、方式尽可能预先做出慎重考虑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王志欣,欧阳杰.在学分制中增加创新学分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6).
  [3]曹胜利.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n].中国教育,2008-03—20(15).
  [4]曾冬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2,(2).
  [5]韩德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内涵[j].科技信息,2008,(17).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探析运用电化教育有效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下一篇:论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教育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