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教学模式
摘要:在我国现行新课标指导下,课程改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着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是实现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平台,是教育战线的阵地前沿。美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乃至美术课程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和影响,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此论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正文]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正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的效果,帮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学会用新兴视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下面,是笔者对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几种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学模式一——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给人们带来了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发展思想。例如,将电脑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大为改观。教师在多媒体电脑中把做好的课件打开,授课中欣赏经典著作时,轻点鼠标,作者及其代表作以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学生眼前,如欣赏雕塑作品《青铜时代》,就可以了解法国印象派雕塑家罗丹的生平、作品评论和其他作品如《地狱之门》等。还可以利用网络链接到美术网站浏览,让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的长廊中漫步,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这较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更有效率、有滋味、有吸引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教学模式二——电脑绘画和设计
电脑的引入,只是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应用电脑的图形语言开拓新的视觉领域。例如,平面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凡是这样:由教师课堂授课,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通过手工实践,然后以作业形式表现出来,由教师点评。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能熟练掌握手工绘制工具。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准备材料要有一定花费;手工制作费时;部分学生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手工绘制上,忽略了对造型的研究与探讨,使一张作业虽然历时较长,其结果却不十分理想,且不便修改,不适合教与学的快速互动。而电脑辅助设计教学模式与之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节时,扩大学习范围,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上。
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和平面设计,适用于这个阶段学生的现实状况、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如在视觉传达设计之《禁烟广告》的设计中,先欣赏有好的创意的作品,而后,让学生构思创意,一个或多个,根据需要在素材库和网络上寻找素材,在电脑里用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软件进行构图,文字安排,色彩处理等画面构成设计。比起传统设计制作工具及手法,既方便又省时,还可以方便修改和进行多种方案的尝试,同时适合各个学生层次,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
教学模式三——综合能力实践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高一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
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在以上几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如尝试各种作品的设计制作,参与研究性学习和进行美术欣赏,体验丰富的视觉心理活动,丰富了审美经验。其中,美术欣赏能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审美方法,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电脑绘画、设计有利于思维拓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美术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关注环境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发展拓宽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能力较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尽管以上模式是积极实践的总结,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笔者仍希望此论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启发作用,起到推动新课程顺利实施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2008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教学的方法与媒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