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从活动反思的水平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15-07-06 09:41

摘要: 本文以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幼儿园活动组织的反思分为技术的、实践的和解放的三个水平。以此作为分析框架对m幼儿教师的反思分析后发现,教师进行的反思大都是实践性和解放性的反思,技术性反思占有的比例比较小。

关键词: 活动反思 幼儿教师 专业成长 个案研究

  
  反思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其成分包括:1. 承认教育困境(educational dilemma)的存在;2. 在确认该情境的独特性以及与其他情境的相似性的基础上,对这种困境做出回答;3.对这种教学困境进行重构和重建;4.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以发现其结果和实质;5.检验所采用的预期和非预期的结果,对该方法作出评价。[1]而幼儿教师在进行活动反思时,要实现以上的步骤是比较困难的——无论对于在场的观摩者来说,还是对于幼儿教师本人来说,要说清楚并系统记录活动实施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无疑具有极大地挑战性。这往往就是一个专家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活动点不同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常常忍不住问:幼儿教师的反思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可能揭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微妙而又充满教育理想的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幼儿教师面对和预期目标不一样时应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态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揭示幼儿教师在活动实施中所运用的实践性知识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活动反思的水平理论
  哈贝马斯(as)把人类社会生活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工作、沟通与权力。相应地人类的认识兴趣就有技术的、实践的和解放的三种。[2]范梅南( manen)以哈氏理论为基础,曾论述过教师反思的水平理论。[3]本文尝试以哈贝马斯理论和范梅南论述为基础来分析幼儿园活动实施中反思水平的理论框架。
  (一)技术性反思
  幼儿教师在技术性反思中,核心是试图寻找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途径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对手段的强调和在意远远胜过对结果的价值追问。如果直接运用技术理性为认识论基础而产生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就能促进幼儿园课程发展。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从而显得这种知识必须以命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技术化的。对于反思者,希望自己的实践能够与研究发现一致,对幼儿的探究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实践性反思
  实践性反思则关注情境对于实践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生产者,认为技术性反思中的每次选择,都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具有价值承诺的诠释性框架中进行的。[4]此种反思需要分析和澄清课程行动中的经验、意义和假设。反思的聚焦点是教育经验的本质和质量。反思的对象不仅是外在于课程实践者的知识如何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还重视对自身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诠释。反思作为对不同教学观点在特定背景下的慎思,外部权威仍然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但是却需要和实际的教学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三)解放性反思
  解放性反思是慎思理性的最高水平,认为在课程实践中不仅承载着价值,而且这些价值由于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原因而被扭曲,具有压迫性,从而主张教学反思在审视和解释所依据的价值系统和公平理念的基础上,必须批判意识形态,寻求揭示具压迫性和支配性的事务。并且要把批判性的意识付诸行动,课程实施的目的不在依赖于外在的权威,实践者本身要具有自我决定性。实践者通过对行动情境,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意象和对习以为常教学假设的重建来进行经验的重建。[5]
  二、幼儿教师活动反思案例:只要说得有理就行
   最近,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阅读活动,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欣赏色彩鲜艳的故事封面:丛林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旁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画面令孩子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说:“小朋友们看了美丽的封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面对面的,在说什么呢?”“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象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说:“乌鸦骗了狐狸,给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说:“狐狸要乌鸦做女王,所以乌鸦把肉送给狐狸吃。”还有的说:“狐狸肚子很饿,肉是向乌鸦要来吃的。”没有一个孩子能讲到: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好话”而上当受骗的,

狐狸的那块肉是从乌鸦嘴里骗来的。而且,最后孩子们所表达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小雪(化名)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会动脑筋,所以得到了那块肉。”小雨(化名)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善良,心好,自己舍不得吃,把肉让给了狐狸。”小晴(化名)说:“我想告诉狐狸和乌鸦,你们不要骗来骗去,应该自己去找吃的。”最后,孩子们也没有说到故事的主题上来。在活动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讲故事,每个孩子都讲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动结束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了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标准答案”,让孩子掌握“标准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学哪还谈得上有创造性、有个性呢?
   争论是幼儿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事情,孩子们常常因为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努力阐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辩解,说服对方。在相互的讨论中,幼儿的独立,坚强和自信等个性品质能够充分得到锻炼。
  (以上是昆明市一所非常知名幼儿园的优秀幼儿教师的个人反思,其中小朋友均为化名,在此仅作学术研究上的探讨)
  三、基于哈贝马斯和范梅南理论基础的案例剖析
  针对m幼儿教师活动组织后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m幼儿教师是一位善于捕捉活动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善于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设计问题。这种设计从课程目标的生成和预设层面来讲,该教师更多关注了生成目标和预设目标之间的平衡,即活动组织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正如作者在反思中提出的困惑:“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了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这种反思回归到了幼儿教学的本质。使得反思的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基于哈贝马斯和范梅南的理论基础,从实践性和解放性反思层面来剖析m幼儿教师的活动反思,具体情况如下:
  (一)实践性反思:重视活动情境,关注幼儿表现
  m幼儿教师对活动情境的关注是其自身拥有的特点,从活动开始之前对阅读故事背景的交代,并且她的思考总是和特定的故事情节相联系,该教师喜欢通过前后“矛盾”的自问形式,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这种反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该教师固有的内在教育理念。下面这个关于教学情境的描述,能够说明m幼儿教师的反思关注实践情境的特点。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象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每个孩子都讲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在以上的这段描述中,m幼儿教师更多用了“在整个活动中”、“在整个过程中”等简短句,试图再现当时的活动实践情境,并且该教师关注到了每一位幼儿的反应和表现,例如对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等等。
  (二)解放性反思:“以儿童发展为本”——关注价值
  m幼儿教师的反思中,所关注的不再是如何把知识传递给幼儿,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目标或者活动目标的实现和达到,而是关注到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在价值观和信念的层面进行了反思,更着重幼儿自身的学习需要,更关注活动对幼儿创造性的促进和发展。例如,m幼儿教师在反思中提出:“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四、从m幼儿教师活动反思看其自身专业成长
  (一)在困惑中寻找平衡:m幼儿教师关注现实目标与教育理想
  m幼儿教师在活动反思中提出了自己所面临的困惑,一方面,当面对孩子们的“想法”与预定目标之间出现冲突时,怎样实现平衡?怎样做出调整?这是需要幼儿教师做出关键选择的教学命题。同时,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讲,需要幼儿教师用专业的眼光来审

视特定情境下的教学事实。一方面,我们不仅要保护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又要在目标达成方面进行积极地提升。《乌鸦与狐狸》是一则寓言故事,本身它就有一定的哲理性。幼儿的讨论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而进行的。作为幼儿教师,如果仅让幼儿去讨论,没有经验的提升,换句话说,没有让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那么,这样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幼儿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其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从m教师的角度来讲,她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就这个问题也折射出我们幼儿教师在预设目标的制定和考虑方面应当思考的问题,即预设目标的价值问题,这需要幼儿教师做出专业的价值判断。所以,如果幼儿教师在面对这样类似的困惑时,能适时掌握孩子的讨论过程,加以恰当的引导。提升幼儿对文学作品本身内涵的理解,这样就更有价值。
  (二)反思提升了m幼儿教师对活动内涵的解读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把“反思性思维”定义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形式的知识,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
  向得出的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细致缜密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5]m幼儿教师的反思至少在文字层面既关注了活动组织的实施、活动情境、幼儿反应、活动目标的达成等因素,又关注了幼儿教育活动组织的理念: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应当是怎么样的?这种对活动的再次解读,提升了活动实施主体对整个活动情境的内涵解读。在这个活动中,m幼儿教师试图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境之间做出适宜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思考源于她对活动意义和价值的再次审视。因此,该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活动组织中关注新情况、新情境、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地适应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m幼儿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自主性
  在m幼儿教师的反思中,很大程度上关注了活动目标的实现情况(有时甚至关注了实现何种目标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这说明该教师对教学应该走向哪里这一根本性问题有强烈的关注,而且这些对活动目标的反思都属于实践性的反思。也就是说,m幼儿教师所思考的不是外在于实践情境的专家(或自身)所指定的目标如何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探讨在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应该具有怎样的教学目标。这正是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之所在,对活动的价值走向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总之,活动反思使m幼儿教师的活动组织从关注实践本身转向了关注幼儿教育的本质。同时,这种反思又能进一步促进m幼儿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提升其专业的自主性,这将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内在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辛涛. 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三期。
  [2]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van manen m .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 [j].curriculum inquiry,1977,6(3):205-228.
  [4]赵明仁,陆春萍.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2月。
  [5]阮成武. 主体性教师学[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29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论名教师工作室对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

下一篇:论如何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 净化校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