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学内容更新才能促使教学方法改进
摘要:新时代新要求,各种创新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加强教学创新,必先审视教育自身,科学发展在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不能与时俱进,新酒仍用旧瓶装的现象,制约了教学创新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本文结合教学体会进行举证。
关键词:新课改 教材更新 教学创新
新世纪已拉开它那千年帷幕,展现出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竞争核心也转移到层次更高的创新能力竞争上。它呼唤有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审视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在科学与教学上双轨不同速;从小学开始便一步到位,进校就是拿出书本,学习现成的理论。知识更新慢,获取途径单一;中间缺少了质疑、假想、实践等知识的发现、发掘环节。这种现状下要实现知识的再发现、技术的再革新可以说是缘木求鱼,要得渠清如许,须源头有活水。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教材版本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试点地区有了相对的选择权,能够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实际编写和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百家争鸣才能异彩纷呈,原本不错的设想实施起来却是很不容易,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缺点逐渐呈现出来:有的版本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强调“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得到了保障,但受容量所限,在知识点的深刻性和完整性上必有取舍。有的版本在知识点上注重完整性、深刻性,而知识的系统性被割裂,鱼和熊掌确实难得。试验教材在编写时过分突出自己的特点,大有和原来教材彻底决裂的趋势,找不准传承和创新的结合点。一些地方是必须要改动的,但一些该统一的内容必须要统一。“甘薯”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叫“地瓜”、“红薯”等,但它的学名只有一个。一些概念、名词统一起来未尝不是好事,尤其是对初学者,对他们将来学业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教材知识在各学段的衔接不到位。有些知识重复,有些后学段用到了而以前却没有学习体验。分子遗传学内容较深奥、突兀,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很大。高中教材在知识的延续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些地方做得欠缺:过于尊重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地利用初中所学,也没有很好地结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如“基因”这个词在学完分离规律后才出现,授课时老师一会儿“遗传因子”一会儿“基因”,给教学带来很大麻烦。学生已经知道这个概念而且耳熟能详,也知道孟德尔豌豆实验中“遗传因子”就是通常所说的“基因”,教材完全可以稍事说明就直接用基因这个概念了。
即使同一教材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有了创新的教学内容,才有创新的教学行为。多年来我们一直高喊教学创新,但是很多工作浅尝辄止,口头上的东西多,落实在行动上的少。不是缺乏创新土壤,而是缺乏创新的种子。教学内容更新的滞后,禁锢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携带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这些就很难用教材中的内容来解释。(1)最初对基因的定义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流感病毒的核酸是rna,从最初的定义来看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不能叫“基因”。(2)由于病毒没有染色体,其变异方式肯定不是染色体变异,同时它又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符合通常所说的基因重组。一般来说病毒的变异方式只有基因突变,而且这种突变是点突变—— 只是碱基对的改变,应该不会有其他病毒的基因片段,这显然有悖于现实,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再拘泥于成规。甲型h1n1的最初来源应是基因重组,就像格里菲斯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那样,发生了非真核生物之间的基因重组。只是人、猪、家禽共处的时间已很长,该病毒出现的如此突然,变异的幅度如此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当前令人恐惧的超级细菌的产生可能正是这方面的原因。“基因”、“基因重组”等概念也应该与时具进作出相应的调整了。
生命科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不缺乏兴奋点和创新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应时时、事事孕育创新,存在质疑的地方要加强讨论,形成共识,给出明确的结论或说明。目前对水的跨膜运输方式的共识是“自由扩散”,但是学生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后提出:生物膜的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水分是不能自由扩散的。这样通过分子间隙的水量应该很少而且速度也不会很快。“单纯的自由扩散”是很难用课本上的内容来解释的。这样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也困扰了师生很多年。即使2003年peter agre教授因发现水通道蛋白(aquaporin)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膜内在蛋白质”,“形成的专门输送水穿膜通道,存在于红细胞和肾组织中,极大地增加膜的水通透性。”这些知识教材
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中提及的很少,原本公认浅显的内容反而成为知识障碍。
在普及和传承科学知识时严谨性不能大而化之,深、广度的定位不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而且也要遵循知识自身的内在规律。2008年高考山东卷—— 理综第一题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 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1)糖脂;(2)磷脂;(3)糖蛋白;(4)脂蛋白。“用非酶法处理”给出信息:不考虑外加物质(蛋白质)影响,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检测蛋白质;斐林(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糖选出c选项“糖蛋白”。本题在命题立意上属于容易层次,但是程度好、思维缜密的考生会发现糖蛋白上的糖不是可溶性还原糖,糖蛋白(glycoprotein)是分支的寡糖链与多肽链共价相连所构成的复合糖,这与他们掌握的“多糖不具有还原性”相矛盾。送分题送不出去,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有不同说法,使学生大多认为生物学难学。在教和学中学科特点要尊重,但是其科学性质和地位是不能打折的。“怎样教”是我们刻意钻研的,“教什么”同样需要深入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大谈方法革新时,不妨考虑除了技术上的改进,还有原材料选择上的革新,用两条腿小跑总比单腿跳得快!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考题真题汇编[z].
[2] 新课程改革试验地区高中生物教材[z].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探讨校园文化如何体现生命本真
下一篇:谈交互式听辨理论与听力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