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相长原理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摘要:“教学相长”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比较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教学相长的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天搞好教学工作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相长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对话教学、能促进教学创新、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教学相长的对立统一规律。
关键词:教学相长 基本原理 教学实践 意义
我是在一个农村中学从教十年的英语老师,并且从事了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不论是教学,还是做班主任,用教学相长的原理指导我工作,使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十年磨一剑,归结一句话:教学相长的确是搞好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相长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礼记·学记》,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如阐述了教学相长等教学经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含义是,通过学习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生然后就会感觉自己的知识还不能够满足。于是,教师要边教边学,而学生要一边向教师学习,获得知识,一边还要发挥主动性,自强不息,方能进步。这样,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会得到提高。教学相长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而且对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相长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意义
教学相长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www.lw881.com在教学相长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互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因为,教学互动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过程,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理解,表达着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在互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处在霸权和支配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不是权威或控制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使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与质疑,并鼓励学生,期望其成功。因此,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以形成,师生在人格上真正平等,促进师生角色的不同转换,从而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相长能促进对话教学的形成。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补互助的过程。虽然教师对学生的传授是单向的,知识是由教师传授到学生那里去的,但实际上思想认识还是双向交流的。如果教与学之间不平衡,只有教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学生积极的反应,就成了“填鸭式”教育,效果是不会理想的。于光远先生就指出,在课堂外和在作业中是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传授作出了自己的反馈。但如果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更加充分,教学效果往往比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好。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参与,使教学这种“双向活动”变成“单向活动”,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在教学相长理念指导下,开展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对话教学表现为一种实质性的交往,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意味着个性的昭示与思想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这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相长能促使教学的创新。目前由于升学考试压力的存在,农村中小学依然存在学生负担普遍过重,出现了教学“三多三少”,即“课程多,补习多,作业考试多;休息时间少、社会实践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导致“三差三困”的现象,即学生“自主创造性差、发展性差、社会实践能力差”,对“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关爱不够。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对此非常郁闷:国家一边强调素质教育,一边又以升学考试来选拔人才,以致基础教育还是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转,教师依然是“以考代教”,学生则是“以考代学”,教师还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教学过程是“一言堂”,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进行教育和人才选拔的综合改革,教学方面应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转变,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创新要“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刘楚明《教育学》)即教学创新应着力于建构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一边教,一边努力进修学习,而且还要向自
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己所教的学生学习,可见教学相长不失为是一种教学创新的推进剂,这是当今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相长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能动作用。“教是教师的活动,它包括讲述教材,组织学生观察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指导学生学会和运用知识,还包括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程度等等。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觉活动,它包括学生对一定事物和过程的感知,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所学习的事实、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所感知的事实,按照教师指定的作用来巩固和运用知识等。”(布鲁纳《教学论》)可见,“教”与“学”是不能割裂的,教学过程最终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这两方面的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很好。教学相长能促进教师主动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主动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能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深化;能促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
三、在实践中把握教学相长的对立统一性
教学是一对矛盾,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列宁选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新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应该要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要靠自己主动学习,他人不能包办代替”的观念。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学,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学生学习好比人走路,低年级的要牵着走,中年级的让他跟着走,高年级的指引他们自己走。”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教师主导要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学生为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与“教师为中心”有别,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落空。或者说,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然结果。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创造的事业,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老师,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对学生的引导正是塑造出让教师崇拜的活人的事业。倘若此前学生已是优等生,那么塑造之功不在教师,这样的优等生事实上与教师的成长无关,看起来教师省了事,其实是教师省去了一个进入自我成长的渠道。倘若学生被教师当作差生而扫地出门,或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之,那么,教师除了得到“丑恶的塑像”,还得到了一个失败的自我和滑落了的人生境界。教师如果干脆不打算成长,那么,又何必以教书教育为业?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教师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如果教师以教书这一职业与别人比功名利禄,那毫无骄傲自豪可言,除了自卑,我们一无所有。但是,如果真正沉浸在让学生获得了一点点提升的微小喜悦中,教师会发现,正是这个职业成就了教师,拯救了教师。实践证明,任何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对立起来而走向片面化、
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极端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背了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规律的。
【参考文献】
[1] 刘楚明主编. 教育学[m].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美)布鲁纳 著. 姚梅林 郭安 译. 教学论[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 列宁选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赵家祥、聂锦芳、 张立波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