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探析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模式的尝

发布时间:2015-07-08 08:51

摘要: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此学习模式中,阅读是基础,解疑是重点,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同时,教师要明了自己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课堂 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模式

  
  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是教材,从内容上看更具有时代性及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又兼具形式美,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给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教材上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给学生留出了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为新的教与学的模式的探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新的教学大纲也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境界,增强发展性学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意在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和怀疑,发现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阅读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
  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形式总体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先解决文字障碍,之后,口述或复述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课文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因此,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但遗憾的是,不少语文教师出于种种原因,总是垄断着课堂的话语权,总爱强制性地去实现解读课文的具体方法和结论的人为统一,总是煞费苦心地把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认识统一到自己的思想框框中。一堂课中学生阅读时间往往不多,甚至是没有阅读。教师一上课就分析课文,然后让学生就分析内容做好笔记,并强调记住,或是课后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阅读能力的形成,而且无形中扼杀了广大学生在读解课文时所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因此,也就产生了教学效果“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析得透彻仔细,学生亦记得牢,考试成绩却不理想,遇到稍有难度的阅读文章学生就蒙了,更别说在阅读课文时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的活动,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那么阅读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改变传统教学中布置预习的做法而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层面性不同,课后预习的做法部分学生往往没能进行,得不到落实。上课时,仍然不能与教师、同学积极配合。
  2.阅读时间应足够。这应视教学内容而定,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看完教学内容。了解内容,否则在合作性讨论时,部分学生根本提不出问题,亦很难主动参与探究。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缺一不可的。
  3.阅读形式力求多样化。不要墨守成规,应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目的,把学生的目光思维真正落实在文章内容上,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可进行分段阅读、重点段精读等,亦可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朗读、配乐朗读、分小组朗读。这样,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学生能享受到语言美,也更易于记住阅读的内容,便于探究。
  二、解疑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重点
  学生阅读完成之后,进行合作式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或教师补充设疑,然后把学生带到自主合作的讨论中去,充分放手让学生回答自行提出或教师设疑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杜绝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的做法。不要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感受。在解疑中有可能出现分歧的意见,教师不应妄加干涉,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把表述内容说完整,允许各抒己见,允许矛盾的存在。
  在解疑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引导他们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此过程的主宰,每每对独树一帜的学生,


都要进行排斥,只注重所谓的“标准答案”。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经过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此过程不可压缩。直接得出结论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都是舍本求末,是极其有害的,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不能培养起来。在此环节中不要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解疑的过程中方能得到提高。
  在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合作。合作学习能使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机会,而且通过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合作学习是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此外,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乐观与正确的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具体为小组学习,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能发挥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创造性思维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能死记硬背抽象的符号和内容,而要与实际事物和对象本身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对周围事物,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识,从而使语言文字与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样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猜测,提出创新看法。
 拓展环节实际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发展环节。应引导学生依据他对某一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与综合,经类比或抽象,从而提出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比较法。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加深理解提出新的问题。
  2.反问法。思维定势易使人从固定的方式看问题,教师可运用反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观察法。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发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发展性问题。
  4.联想法。联想可使问题层出为穷。因此,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提出创新性问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就会不断深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拓展环节在一堂语文课中的重要性,教师不要轻易放弃此环节的训练,这也是新课堂学习模式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模式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由此,语文教师得端正自己课堂教学的角色,只有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必修和选修教材,活用文本阅读材料,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教学活动才不会停留于简单的活动课和流于对几个问题的探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一个教师的专业学习的结果。这样,课堂才能注入活力,才能带来生机。
  有些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采取的是“课堂讨论法”,认为由此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立。有些


老师虽然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教师不能很好地发现和抓住教育的机会。有些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不能越权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和点拨。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等同于“放羊式”的无目的性的教学,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仍然不能丢。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时,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便要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既获得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场所。同时,教师应极大程度地尊重学生这一主体,让每一个学生在表演时都展现出自己最大的魅力,使每一处都尽可能地达到完美。教师应主动营造亲密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个性及创造力。另外,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给了教师一个更好的指导空间,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及创新的品质,我们没有理由再去“满堂灌”“一言堂”,我们能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填鸭似地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所以我们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杨再隋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2.1.
  [4]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5]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7]陆璟.探究性学习.中国科研和教育计算机网.

上一篇: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信息素养分析与培养

下一篇:浅析建筑项目施工中的协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