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研究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8 08:54

摘要: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普通高校体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达到培养新时期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防止和避免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运动猝死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剖析和探讨,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动性猝死 防范 对策


引言
运动性猝死是运动医学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关运动性猝死的报道频频见诸于国内、外的媒体。运动性猝死(athletic sudden death)并不常发生,与其他运动性疾病如骨折、肌肉、韧带损伤等相比,运动性猝死发生率并不高,但死者大多是些年轻而又身体健康的人,故给人们的印象较深,震动较大[1]。发病人群主要有运动员、大学生和体育教师等。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高校体育的教学、锻炼或比赛过程中发生运动性猝死会给高校的体育工作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甚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研究、了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除了少量病例外,运动性猝死都是有因可查的,运动诱发猝死前有些人有先兆症状或者经过体检能够发现,所以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加以预防。因此,只要掌握运动性猝死的规律,就有可能减轻它的危害,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wWW.lw881.com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分析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并探讨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措施。
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
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猝死(exercise related sudden death)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有关资料,我们将运动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的意外死亡。[2]
2 运动性猝死的发病率
运动猝死发生的几率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并不算高。根据有关统计,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每年的运动猝死率约为二十五万分之一,这其中,非运动员的发生率更高,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国外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年龄为30—50岁,以40—50岁为高峰。而我国徐昕等[3]的研究表明,在77例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平均年龄为33±16.53岁,年龄在20岁以下有21例,占25.6%,20—29岁之间的有16例,占20%;在我国运动性猝死发生最多的人群是30岁以下,又以15至20岁年龄段更集中。
3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分析
3.1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外在原因
3.1.1全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是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高考让路,90%以上大学生反映,他们在中学没怎么上过体育课,目前学生出现的体育运动中猝死情况的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3.1.2是由于各高校大学生的招生的人数不断扩大,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下降。
3.1.3在高考体检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或舞弊现象的发生,让身体有隐性疾病的人蒙蔽过关,造成在大学体育运动中猝死情况的发生。
3.1.4在高考体检和进入大学报到时,学生自己和家长隐瞒学生的病情,没有如实告诉体检的医生和辅导员。
3.1.5由于在大学生进校时,高校没有充分把好大学生体检的关口,让身体有隐性疾病的人蒙蔽过关。
&

nbsp; 3.1.6应该在每学期和每次体育比赛前对大学生进行的详细体检,没有能及时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状况的变化。
3.1.7在体育课上课前和参加激烈运动前,没有仔细询问学生和运动员的身体状况。
3.2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内在原因
3.2.1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我国学者徐昕等列出的死亡原因以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心源性猝死病死为多见。[4]
3.2.2缺乏科学指导的过度运动。在国内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中,有不少病例分析表明,尸解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异常,其死因可能是因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既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5]。
3.2.3耐力素质差,体力不足。较长时间的大强度运动,尤其是在接近终点时易发生猝死,可能与机体处于衰竭状态有关[6]。
3.2.4特殊的运动心理。体育活动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活动者有强烈的运动和表现欲望。一旦此情感表现强烈时,将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忘我”,使机体的疲劳感和疼痛感受到抑制。而且这种情感体验掩盖了超负荷下的身体疲劳,使已疲劳的肌体没有疲劳感,因而运动量不断增加,以致超出身体限度引发猝死。
4 运动性猝死的症状
运动性猝死一般在发病前,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胸痛),或是觉得咽部哽咽、咽东西费劲,还有的人会伴有出汗,出现3—5min的胸闷。最常见的预兆就是浑身无力、头晕、胸闷、心慌、气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7]。也可能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运动性猝死发生,突然出现非外因的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昏厥、意识丧失或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
5 运动性死的预防
运动性猝死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凶险、病程短和进展快等特点。现场救治由于受到条件及时间上的限制,难于成功,医务人员赶到现场时往往已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所以对于运动性猝死要重在预防。针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病原因和可能因素,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预防,来减少或杜绝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5.1加强行政干预
高校应该在整体上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并将学校的早操、课间、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到高校的管理中。通过管理教育、组织各种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克服缺乏体育锻炼、突击式学习、突击式锻炼、睡懒觉和不吃早饭等不良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等,过健康的学习生活,避免不该发生的悲剧的发生。
5.2教师要有告知义务和安全提示
体育教师有义务在布置所有练习的同时,对该练习的安全要求做出提示或警告,并落实在教案的编写中。同时,告知学生有义务如实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实际健康状况。要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健康状况和突发疾病,切不可轻视、隐瞒各种心脏疾病及其他慢性病病史,明确心脏疾病是参加剧烈运动的禁忌症。提醒学生避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与运动中过热等恶性刺激,避免超负荷工作和运动,不吸烟、不吸毒、不用兴奋剂,从源头控制诱发因素。
&nb

sp; 5.3要把好入学体检第一关
体检时要让同学们如实填写既往病史栏目,对于既往有心脏病史的同学在军训、体育活动时要给予照顾;但有些隐性的疾病靠普通的入学体检是无法发现的。特别是有些有病的新生因某种原因不愿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同学和老师,这样就增加工作难度,无法给予他们及时的治疗和体育锻炼上的指导。这就要求与辅导员之间保持联系,建立健康档案。
5.4科学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医务监督
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防止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体育教师应了解与重视上课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突发疾病,提醒学生注意在运动前、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的胸痛、腹痛、呼吸困难,气短或气短加剧,脸色苍白,头晕、头重脚轻,恶心、呕吐,心悸、虚弱和大汗、胸闷、压迫感等症状时,应停止运动,并及时报告老师,进行详细医学检查。
5.5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坚持经常性的、全面的体育锻炼,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在比赛前要作好各种准备活动,不要在饱餐和饥饿时进行体育活动。感冒和发热时不要参加体育运动。运动后不要立即洗浴。
5.6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
大学不同于中小学时期,学生远离了家长的悉心照顾与看护,生活作息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有些大学生,不但不参加锻炼,还染上种种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泡网吧等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其身体机能的下降。部分学生养成了睡懒觉、不吃早饭的习惯;部分贫困学生长期营养不良,而条件较好的学生又不注重合理的营养,在营养问题上存在盲区,跟着感觉走,常吃垃圾食品;由于平时不注重学习,考试前突击学习,形成精神负担;锻炼身体也是一曝十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临时锻炼,这就会因为运动超负荷而发生意外。可见,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吃高脂食品和盐,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同时,遵守体育锻炼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超负荷运动。
5.7加强学校医院管理、备有应急预案
对于运动性猝死来说,现场急救是整个抢救过程成败的关键。作为学校医院,要建立报告制度、应急处理方案、加强急救药品及器械的管理、医务人员的定期技术培训与业务考核,加强应急能力。
5.8普及急救知识
在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场地一般都很少有医务人员在场,因此普及急救知识尤为重要。把呼吸心跳骤停的诊断程序及诊断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及工作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赢得宝贵的时间,在医务人员赶到之前,在第一时刻根据在场人员分工,实施急救和紧急求救。猝死发生后,在4至6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救治,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有人运动中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救治。抢救时首先应使患者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然后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基本救治措施应持续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94%复苏成功者是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内抢救的,超过4分钟者均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开始复苏小于4分钟者,存活率43%~53%;8分钟开始复苏者,存活率仅10%;大于10分钟者,几乎无1人获救。
5.9加强运动性猝死的科研工作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的发

展,加强对运动性猝死的力度和科研速度。确定运动性猝死的致病因子,使运动性猝死得以预测和监控成为可能。为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6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身体异常的学生,包括尚未发现隐性疾病的学生人数也会增多,他们的运动安全问题日显突出.如不加强这部分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的科学保健指导,运动猝死的现象就极易发生.因此,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三方应紧密配合,高度重视运动猝死的危害性,积极做到:学校领导重视,学校加强医务监督,体育教师和校团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学生学会各种运动疾病的预防和急救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有效防止运动猝死的发生,努力构建和谐高校校园。
参 考 文 献
[1]barry a franklin, joel k kahn. sport science review [m].1995:85-105.
[2]kohl hw iii, powell ke, gordon nf,al activity,physical fitness,and sudden cardiac death[j].epidemiologic reviews,1992,(14):37-58.
[3,4]徐昕,高崇玄,张丽申,等.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2).
[5]肖春梅,党繁义,李阳.“运动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11,868-870.
[6]杨津森.中学生体育课中运动猝死两例报道.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2):195.
[7]孟昭琴.运动猝死的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3, 27(7):789.

上一篇:关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