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探信息技术课程之协作学习环境

发布时间:2015-07-08 08:56

摘要:协作学习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表明, 信息技术课程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者个人建构知识的活动,它契合了情境学习的要求,并通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和协商互动的过程,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协作学习 环境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非常重视,把它看成促进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而给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在实践和研究方面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改进和深入地探索,并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在世界教育改革的风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必然要追随乃至领导世界基础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有组织的学习环境,创建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学习共同体,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取更多帮助。在这里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活跃自主的学习者,引导学生关注个体与共同的学习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协作学习动机
  协作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内部动机具有更强的持久性。外部动机对于内部动机的达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在学习上的协作意识比较淡薄,竞争心理强,因而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协作学习时,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在方式上可以采取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协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随着协作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协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从协同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益处和同学之间的关爱,对协作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积极的态度。这时教师便要注意运用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获取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内在动机。成功的协作学习是最终不必借助外部强化而能使学生自我激励积极开展协作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内在动机。因而,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有意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近的、能引起学生学习与合作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发展思维,活学活用。如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时,先展示历届学生为家长、为朋友、为老师制作完成的贺卡,当一幅幅贺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将被大大的激发出来。
  对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学有所用”。如在学习图片处理时,引导学生置身在一个想象的学习情境中,以此对所学习的过程进行创造性设计而产生动机。教师在激发学生动机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动机的持续性。不要把一节课和几节课的应用成功看得过重,要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掌握一门知识是要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与技术的自我更新,甚至是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形成的。
二、告知协作学习目标
  协作学习目标应具体地说明学生做什么,让学生确切知道他们通过这次协作学习将能做哪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掌握哪些新的认知性和合作性知识能力。在协作学习中要使目标有效发挥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小组不同成员的个体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只有当学生认识到目标是合理的、是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是能够实现的、是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他们才会表现出学习的意向。如在讲授完powerpoint之后,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有关家乡风情的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使目标层次化。例如,可设多个层次的目标,利用powerpoint技术效果恰到好处,操作熟练;能够利用powerpoint技术完成作品等。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商量之后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目标,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尝试。这样安排使得不同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达到目标,可以大大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热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获得了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第二步,使教学步骤简单化。为使教学步骤简单化,教师在阐述目标时,除了口述之外,也可把特定活动时间内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及其操作程序复印多份,分发给学生,便于学生随时参照并核对目标的达

成情况,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第三步,环境监督体系的运用。教师可借助完善的环境监督体系对整个协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可以及时制止协作中不良合作行为的发生,保证学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监督可以分为五个层面: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直接监督;教师面向小组长、小组长面向组内成员的逐级监督;小组之间的提示性监督;成员之间的主动性监督;成员的自我监督。教师是监督体系的主导者,在开展协作学习之前,应该向学生明确监督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既要积极保护自身的学习机会,也要自觉维护他人平等的学习机会。
  在世界教育改革的风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这种模式构建新的能课程价值观念,重选内容,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因此代表了当代课程整合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蔷,王蕾.英语学习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李玉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上一篇:浅析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自主发展

下一篇:高职生特点的励志教育平台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