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的缺失及改革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資料法分析得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的缺失与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有关。对此,本文从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和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四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发挥竞技教育在完善人格、促进终身体育观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竞技教育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
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再说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3]孔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92--94.
上一篇:论努力创建教书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