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教学也必须创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造能力。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培养方法
1 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即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它的诱发和生成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变革,教育者在审视和评价原有教育模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育的变革、调整和重建。创新教育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一样,是一种教育概念,概念的定义,无论从思维还是模式上已经对创新教育的内涵作了理论上的界定,指引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框架。
2 创新教育的实施
2.1 教师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应有自己的风格,没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个性和格调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教学就没有吸引力。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人标签”或曰品牌,能充分体现每位教师的风格、特色和水平。它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个人气质等一系列内在与外在因素表现出来,体现教师的思想、教学观念,带有强烈的教师个性趋势。简言之,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技能技巧的发展创新过程,只有教师在不断学习、思考、发展、创新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才可能形成。当然,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它也有进一步发展创新的需求,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僵死不变的,它必须在实践中随教师思想品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教学艺术、生理心理素质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创新。在教学风格的发展创新方面,很多优秀教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些榜样告诉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创新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在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还加强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老师的每节课都应该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但课堂中会不时有应急的情况发生,如学生针对难点的提问,课堂纪律出现变化等等特殊情况,教师凭自身的智慧和机智来解决,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所以,教师除专业能力要加强外,还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2.2 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过去教学辅助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到现在五光十色的图片,标本模型,再到现代化的视听媒体,如:投影仪、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都频繁地在课堂教学中被使用着,但是要做到始终正确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却并非易事,未经设计随心所欲地使用教学媒体,会让大量的或杂乱无章的迅速更替的感性体现,钝化学生原来就很脆弱的认识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领域的介入,不是简单的加法,应当是形成一种教学功能的结构。
首先,教学中心逐步由“教”向“学”转移,从本质上说应用现代技术不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追求新的境界,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软件和媒体不再是具有“教具”的特征,而成为学生自己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材料和工具。总之,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学生更注重学习方式的学习。这各具有认知性的教学,将促使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使教学过程逐步分层次发展,以往的教学理论,都是按认知线索进行的;现在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主动考虑采用何种教学技术,促使学生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出生动活泼、综合发展的教育过程。
2.3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虽然能教给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但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有课外活动来丰富
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束缚,独立的、自主的发展,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课外活动要丰富、新颖,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还必须有教师的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超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所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在课外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际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并勇于实践。为社会培养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事,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做起,一点一滴启发,一步一步扶持,使学生养成强烈的创造意识,养成走自己的路,追求与众不同,养成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技能型思维新方式。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博学人才,他们才有可能在今后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2001,9.
[2] 陈登轩.数学创新思维特点探微[j].数学通讯,2001.
上一篇: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