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探析集体教学中开放式提问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2

摘要: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之间互动的途径,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艺术。师幼互动往往体现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等的素养,决定着幼儿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全面发展。采用何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回应的方式,因此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够带领幼儿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问题的本质,把握实事的真相。提问过于封闭、机械,缺少变化,最终将使幼儿习惯于单一思维方式。

关键词:集体教学、开放式提问

一、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尽可能采用开放式提问 集体教学活动中即便是提问很多,教师若不精心准备和设计,幼儿依旧会是灌输的对象。良好的提问指向教育内容,引起孩子的思考、探究,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把握重点,拓展思维,达成教育目标。没有良好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和自主探索、想象的空间。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的好即教得好”。因为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例如:大班看图讲述故事《灰角鹿》,在这个故事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拓展经验,讲出多种小鹿保护小鸟的方法。下面是a、b两位老师的不同提问的片段:a老师的部分提问:“小鹿生病了,它的角变成了什么颜色?它是不是很难过?小鹿有没有保护小鸟?小鹿还会怎样去保护小鸟?”没有其他的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比较少,所以幼儿讲述的很少。老师所提的封闭式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弊端:首先,这类问题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动脑。即使幼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70%的几率猜对。如果教师经常提此类问题,幼儿很容易揣摩教师心理并找到正确答案的提示,而不是集中于问题本身。其次,选择性问题的价值含量低。因为具有猜测性质,幼儿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而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确定性,能够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也就给了幼儿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再看b老师在引导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后,采用文学性的语言,巧妙的运用了“当~~~~的时候~~~~~小鹿就~~~~~~”来引导,让幼儿讲述小鹿保护小鸟的方法,生动有趣,幼儿想出很多小鹿保护小鸟的方法,轻松的达到了老师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只有在这样的问题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思维的品质。
二、提问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 提问要有层次性,从易到难的递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和回应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有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很好”、“真不错” 、“你真棒”之类的回答,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 因此,在提问的回应方式上,教师应加强有指导性地评价。
(1)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应肯定正确的观点,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可以进一步询问幼儿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
(2)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给予有效的启发。老师在回馈反应时,要从实际出发。
(3)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幼儿“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反而可能让幼儿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4)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对幼儿的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错误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推理、分析能力。
(5)鼓励幼儿自我判断或衡量同伴的回答,学会批判思维。让幼儿去评价班上其他幼儿的回答。如: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不同意见?让幼儿自我判定自己的回答是否准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幼儿相互作答,相互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和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
三、开放性提问,促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 《郊游》是一个写生画的美术教学活动。它需要幼儿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丰富孩子的视野经验,然后在教师的开放式提问的引导、指导下,促使幼儿有创新、有自己主见的进行自由想像的创作。在这个活动的提

问设计中,教师要设计针对性强的开放式提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把握住科学的提问策略,把开放式提问作为点燃幼儿创作热情的导火线,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创作思维,设计出丰富而多变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联想、创作,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同时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各种不同答案。教师将活动分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展示交流”五个环节。教师从回忆郊游情境入手,以欣赏歌曲《郊游》为切入口,来诱发幼儿的创作动机。在解决人物的基础上,教师开门见山地问:“哪个是小弟弟、哪个是小妹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跳过传统的示范环节,让孩子直接进入讨论,用孩子找到的答案观察、比较人物特征,又简洁又贴切。无论幼儿的笔触是幼拙还是流畅,所表现的背景是集体还是抽象,教师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尊重和赞赏。所有提问都是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的温床,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思考、质疑、探索,从而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求新、求异的创作思路。

上一篇:论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下一篇:探析基础教育评价模式改变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