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几个问题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高校办学同质化、管理行政化和学习“快餐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这几个问题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办学同质化管理行政化 学习“快餐化”
在2009年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陈至立副委员长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虽然我国已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良好基础和基本条件,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办学同质化、管理行政化和学习“快餐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三大障碍。
一、高校办学同质化
所谓办学同质化,就是不同学校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而不是根据个性的差异和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培养人才,由此导致了“专科升本科、学院改大学、大学赶综合”浪潮的出现,使得高校从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模式都是趋同的,甚至连大学的校训都如出一辙。
办学同质化的出现,直接影响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办学同质化,造成高校重复建设,既浪费了优质教育资源,也增加了群众的负担,给国家、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专业设置同质化,造成短线专业泛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动摇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同质化,一方面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使原本就存在的就业难雪上加霜,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办大学不要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是统一的,办出特色才有水平,办出水平才能有特色。”
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社会公认、与众不同的办学特征。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特色始终是大学办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所谓办学特色鲜明,就是无论办学传统、办学思路,还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无论是教学改革、管理改革,还是大学精神培养、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是独有的、超前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办学特色是动态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办学同质化的出现,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建设“特色型大学”。“特色型大学”是指学科特色突出、布局相对集中、行业背景深厚、服务面向鲜明的非综合型大学。具体来说,是指具有主流学科优势、专门人才培养、行业贡献特殊、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业院校,需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确立发展定位,绝不可以重蹈同质化的覆辙。
准确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如果基础动摇了将一事无成。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宗旨不明,遑论其他。”准确的办学定位包括高校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定位、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和高校内部各要素在其发展中的定位。其中,高校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定位,是指高校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体系中属于文化体系,因此。高校既不能产业化,也不宜行政化,这是上述三项定位中的基础;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是高校发展的前提,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和办学特色定位上。高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是关键,它制约着校内各要素在高校发展中的定位;而高校内部各要素在其发展中的定位,主要指办学规模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学科布局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管理模式定位等,这一定位准确与否决定高校的生存,办学规模定位尤其如此。现在一些高校争先恐后地扩招圈地、求大求全,同质化发展严重,以为规模上去了,学校自然会升级。其实,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越大越好,像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规模也都是适度的。还有一些规模较小,但实力超强的一流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普林斯顿大学是与哈佛大学齐名的世界一流大学,但办学规模不大,在校生仅有6400人,其中研究生1800人,本科生4600人。但就是这样的一所小大学却成为美国政治家的摇篮和科学家的“孵化器”。该校先后培养出2位总统、44位州长、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00多位两院议员与联邦政府高级官员。从这所大学还走出了众多科学家、文学家,著名的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在这里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后的22年;数学大师冯·诺依曼在这里从事过研究;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姜伯驹,以及中科院外
籍院士陈省身、李政道、杨振宁等都曾在这里担任过高级研究院的研究员。加州理工学院规模则更小,在校生只有2000人,且本研各半,教师300多人,有28人29次获得诺贝尔奖。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校生有3000人,却培养出11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存在主义先锋萨特、共和国前总统蓬皮杜等世界名人。其校长伯利埃尔·于杰曾指出:“大中见小才是美。”也就是说,办大学不要盲目追求上层次、扩大规模,关键是上质量、有特色。
二、高校管理行政化
高校管理行政化,是指行政权力过多地参与高校,使高校由一个学术单位变成一个等级森严的行政机关。这种管理体制发端于计划经济时代,本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有所转变,但事实上却愈演愈烈,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桎梏。
(一)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影响
管理行政化已经渗透到了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各项工作。
1.造成了高校各级领导官本位意识浓厚,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受挫
我国高等学校的设置是有行政级别的,不同级别的高校,不仅主管部门不同、待遇各异,而且各级行政人员的收入也有所差别。加上各级领导干部都是由上级部门任命的,因此官本位意识较强是很自然的。为了对上级负责,当然也是为了保全自己,高校争相搞建设,不顾学校的财力物力,不惜四处举债,造成债台高筑。为了还债,有些高校领导居然把创收放在首位,对外不顾社会影响和教育规律,大搞教育产业化。对内不尊重学术规律,不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盛行“计划学术”、“量化学术”,使教师成为为完成“指标”而拼命的“学术民工”,动摇了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表面上看,学校很平静,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却在无形中丧失了。广大教师不是另谋高就,就是热衷于第二职业,教学质量下滑成为必然。
2.高校偏离办学宗旨,活动主体本末倒置
由于受管理行政化的影响,高校热衷于追求短期业绩,注重外延发展,忽略内涵建设,偏离了办学宗旨。学校的主导工作是教学和科研,由于被行政工作所替代,整天围着会议转、文件转,层层下文件,级级订规章,忙得不亦乐乎。这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活动的真正主体,行政人员只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而如今,行政人员成了职掌学校的主体,成为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官员”,导致各级领导和教师矛盾重重。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容乐观。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自主权就更少了,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上帝”成了弱势群体,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也是当前高校教学质量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严重影响学术发展和科技创新
高校管理行政化影响最大的是学术气氛。在整个高校运行中,行政权力居中心地位,行政管理部门不仅主导管理事务,而且主导学术事务。行政权力成为支配性力量,学术性组织处于执行和被管理的地位。同时,即使学术性组织内部,也表现出强烈的行政化倾向。如学术委员会,一般由校长兼任主任,书记、副书记、副校长兼任副主任,委员则是各学院院长和各部(处)负责人。这种带有浓厚官本位倾向的学术委员会,必然造成科研立项和各项评奖成为一种权利“再分配”。更有甚者,学术官员自己拿项目、自己当评委、自己获奖。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届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6年空缺。这足以说明,国内的科研缺少原始创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其根本原因就是行政权力侵占学术领域的结果。专家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重大发明是由行政官员计划出来的,能够计划出来的肯定就没有创新。”
4.使腐败有了滋生和发展的土壤
由于管理行政化的普遍存在,高校这块净土为腐败提供了土壤。主要表现在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两个方面。近年来,教育腐败的势头有增无减,高校成为腐败现象的多发区。高校在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含图书、教材)、干部提拔、教师引进、职称评聘、财务管理和招生工作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腐败现象,致使原本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让人诟病不止。学术腐败在高校已屡禁不止,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不能不说与管理行政化有直接的关系。行政化管理本身就是违背学术规律的,再加上不切实际的量化管理,当指标难以实现时,教师们轻则胡编乱造、敷衍了事,重则抄袭剽窃。更有甚者,学术官员摇身一变成了“学术把头”,招募“学术民工”干活,最后学术官员自己拿奖。如此周而复始,何谈原始创新、自主知识产权!
(二)破除高校管理行政化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传统的管理体制。因此,破除高校管理行政化,增强高校管理自主权,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1.破除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体制
破除高校管理行政化的措施有三点:一是废止高校的行政级别制,淡化其行政性,强化学术性,还高校学术单位的本来面目。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任邵鸿建议:“淡化行政权力对高校的约束和干预,明确取消高等院校的行政级别。”二是精简高校管理机构。笔者建议,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精神,围绕转变高校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学校只设教务部、学生工作部、科研产业部、后勤服务部、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即四部两室。人员配备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不能搞繁琐哲学、文牍主义、权力泛化和部门利益。三是建立服务型的高校管理体制。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学校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都应全心全意地为教师、学生服务。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拉近管理人员与师生的距离,才会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2.充分发挥高校管理自主权
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民主遴选大学校长,实现大学校长职业化。大学校长遴选的标准不仅仅是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还要考虑候选人要懂得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大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经营意识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独特的人格吸引力。大学校长职业化意味着校长不是学术以外的职务,而是大学管理的职业,其任职时间应视学校的需要而定。二是学校的学术、行政权力分治。前不久,吉林大学通过的新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规定:“所有学校领导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参加任何一个学术委员会。”这一规定实现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治,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三是校务公开,办事透明。学校的重大举措、各项方针政策都要向全体师生员工公开,要加大信息的开放量,加大办事的透明度。只有知实情明实况,全体师生员工才能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把学校管好办好。
3.建立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
随着高校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立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已提到议事日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的监督作用。这一监督应贯彻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且要经常化、制度化。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等均应听取教代会的意见,为学校最终决策提供依据。二是组建学术道德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学校的道德法庭,负责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认定,提出处理意见,供学校决策时参考。三是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体系”、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规章”等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工作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显然不妥,学生自律委员会既要管理学生自身的事情,也要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
三、学习“快餐化”
所谓学习“快餐化”,是指当前社会上,特别是在高校学生中流行的“读图”、“戏说”,甚至主张“快速、快感、快报”的“15分钟主义”。人们把这种“快餐式”的浅阅读倾向称为学习“快餐化”。造成学习“快餐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认为读“深”的读物乏味、吃力,读“浅”的轻松、有趣,还能作谈资。二是在就业压力下,阅读的调剂、消遣功能被放大,“深阅读”显得过于沉重。三是学习商业化。有的学生认为,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是为了“有用”。就业单位看重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证书,至于“博览名著”、“知晓大事”就没什么用了。四是出版界的一味迎合在学习“快餐化”的浪潮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社会学学会会长邓伟志尖锐地指出:“出版界如果一味迎合‘浅阅读’的口味,有‘浓缩’无‘经典’,有‘戏说’无‘正经,有‘图画’无‘文化’,那么,真正有意义的阅读将步入式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学习“快餐化”是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热衷于“快餐化”、“浅阅读”,必然导致“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尤为严重的是,学习“决餐化”直接导致学术不端。道理很简单,平时“浅阅读”、“吃快餐”,考试不作弊怎么办?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场面: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当一位老师问学生:“×××老师在你的论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脱口而出:“不认识。”“那你为什么把他写到致谢中呢?”学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原文就是这么写的。”大学本是一片文化净土,如今已成为学术不端的多发区、重灾区。如果再不严肃治理,会遗患无穷的。
治理学习“快餐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引起政府、高校、出版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首先要积极引导。近年来,“浅阅读”、“快餐化”的潮流及其由此造成的后果已引起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有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力图唤起“深阅读”,如英国把“阅读周”延长到“阅读年”。这种倡导全民阅读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是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寓教于乐。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应组织一些阅读竞赛活动,呼吁“深阅读”、“深呼吸”,把学生从“浅阅读”中拉回来。这方面,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读书工程”的经验值得推广。为帮助和引导学生读书,提升学生的专业品味,促进学生增智成才,从2008年4月开始,该院启动了“学生读书工程”,先由专业课教师推荐5个方向的经管类经典必读书目100本,要求学生在4年大学期间有计划地选读,同时通过导师的辅导和有关读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形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氛围。再由相关教师推荐中外优秀经典著作100本,作为学生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的重要载体,供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指导教师的学科专长,书目不带强制性,学生们可选择书目之外感兴趣的专题,并组织读书小组。学院定期组织“读书沙龙”、“书苑奇葩”、读书报告会、朗诵比赛、课外阅读竞赛等活动。2006级学生郑美荣赴上海证券公司应聘时,在与众多重点大学学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她的体会是“读书是自己成功的秘诀”。再次是出版界、文化界应该有所行动。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趋势,应当引起高校、出版界、文化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正。”不能再编辑出版那些有“浓缩”无“经典”、有“戏说”无“正经”、有“图画”无“文化”的垃圾读物,从源头上堵塞“浅阅读”的倾向。第四是严肃处理学术不端。学术不端不是小事,而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今天的学术不端,就是明天的学术腐败、经济腐败,这将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的大问题。因此要加大处罚力度,绝不能借口法不责众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总之,学习“快餐化”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思维变异。如果不加以重视,一则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再则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绝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