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儿童视角的管理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15 10:38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密切,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好“研教材”这一功课。那么,以什么样的视角与理念去研究教材,就成为摆在思品教师面前的问题。如果我们带着应试的观念去研究教材,发现的就是一个个的知识点,发现的就是知识点背后的考点。笔者并不是说不要考试这种评价形式,而是说应该注意这一理念所导致的教学的碎片化,即教学只围绕考点展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只是看考试的分数。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建构出完整且成体系的思想品德知识,更不会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本教材。
  结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需要,笔者以为最合实际的视角还是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就可以发现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其实是非常有趣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下面笔者就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发现。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儿童逻辑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必须放弃说教的思路,真正从儿童的逻辑出发。可喜的是从手边的这套教材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特色。所谓儿童逻辑,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是从成人的教学目标出发,不是从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倒推,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教学路线去学习。真正从儿童逻辑出发的教学设计,是以儿童的实际为教学出发点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的思路与逻辑,有效且适时地发挥“教”的作用,将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的。显然,儿童视角更尊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其构建起来的教学过程也就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也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从教材中发现儿童逻辑,实际上是为了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能够落到实处。其实,除思想品德课外,儿童早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重思想的影响,已经对身边的人与事物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思想品德教学所要做的不是将教学目标灌输到学生的思维当中,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认识,去发现生活、社会中的品德取向。这样达成教学目标,其过程是符合儿童认知需要的,是真正从儿童逻辑出发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七课《我的劳动感受》时,有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学生进行擦玻璃等劳动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确实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有的学生任务轻松,因此有种自豪感;有的学生任务重要,因此有种成就感;也有的学生任务繁重,因此有种无助感。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因此,笔者认为这个标题是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是真正地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感受远远超过教材上的只言片语,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此处本来就没有试图囊括学生所有的认识,只要教师感知到教材如此编写的儿童逻辑,那良好的教学过程就有可能发生。
  儿童逻辑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一头连着儿童的过去,一头连着儿童的未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有高度重视儿童逻辑,才会真正顺利与科学。儿童逻辑来自儿童世界的真实事件,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就很简单:基于儿童逻辑,结合教材内容,向儿童的世界拓展就行了。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儿童世界
  儿童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世界的很多素材其实就是教育的素材,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说,这种感觉应当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要强烈。教材在体现儿童世界的时候其实是很用心的,但教师要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还是需要有儿童视角的。
  例如以前教材上的人物名字都是诸如“小明”“小华”之类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而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年都会遇到他们。在新教材当中,就避免了这一虚构的世界,而是走进了学生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儿童世界中才会存在真实的儿童逻辑)。以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为例,在第一课《邻居家的小伙伴》中有这样的设计:两幅分别为儿童一起跳皮筯、打乒乓球的图片,一段让学生介绍邻居中好伙伴的文字,一个“我的好伙伴”的介绍卡片。这样的设计让教师感觉特别新鲜,从中可以直接感知到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邻居是儿童的真实世界,与邻居的小伙伴相处,则是儿童所希望的生活。教材还有意让学生介绍“我的好伙伴”,这其实是对儿童世界的探索。因为有最要好的小伙伴,那就意味着有关系一般的小伙伴,甚至还会有存在矛盾的小伙伴,而这就涉及学生的认知与价值判断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判断他们的思想动态。这一设计也很好地连接了下一个教学内容——“他不理我了,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如果发现不了“我的好伙伴”的教材设计意图,那么此处教学内容的上下衔接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儿童世界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赖以存在的基础,脱离了儿童世界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必然是生硬、机械和僵化的,教学就必然只能以灌输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因此,这是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儿童文化
  尊重儿童的逻辑,选择儿童的世界,实际上是对儿童文化的尊重与接纳。思想品德的教学是指向学生思想与品德的教学,而思想与品德都是存在于学生内心的,存在于学生感知与思维当中的。这就意味着思想品德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感化,而感化需要以文化为基础。
  什么是文化,可能学术界还有争议,有学者统计,关于文化的理解有几百种。由此,关于儿童文化的认识也有很多种,但只要取其最根本的理解,即影响学生思维与行动的、内存于学生大脑中的认识,即可以有效地滋润[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在笔者看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尊重儿童文化,意味着要接纳并分析儿童的言行与认识。小学生的世界是单纯的,对许多事情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完整或完美,在面对学生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判断时,要认识到这种情形是正常的,学生这样不一致的判断正彰显了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价值。
  尊重儿童文化,还意味着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一定要走出应试教育的约束,真正将教学 的重心落到研究儿童文化和充盈儿童文化上来,要认识到练习与考试评价往往并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并不能真正改变儿童的文化,那只是对教学结果评价的一种方法而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应试,而在于跟儿童一起,沿着儿童的逻辑,构建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康海宁,李化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陆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入“童年嬉乐课程”.基础教育研究,2012(18).
  吴康宁.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上一篇:质疑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让每一位后进生“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