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的发展策略
一、引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和方法”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未能真正落实. 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的高中学生生活背景等的局限,使得学生在解决与生活实际及实验背景相关的问题时,出现了套用公式,“只见理,不见物”的结果;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经历”的现象.教师往往在灌输结论性知识后,以大量的习题充斥物理课堂.教师、学生围绕习题开展教学,忽视基本方法、技能和思维的训练.
要改变目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高中物理教学必须要重“经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研究如何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先以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为例,来阐述在这个具体问题中如何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教学,然后提出如何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二、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与评析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八节内容.本节知识点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其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本节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深化与提升,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做铺垫,为学生建立守恒的思想、以该思想去认识世界奠定基础.
(一) 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见表1)
(二)评析
在表1的两种教学设计中(以下分别简称设计一和设计二),虽然设计一也有可取之处,但设计二,更是可圈可点.
1.在过程1即课题引入时,设计一通过演示实验,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感受性,并启发思维引发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但设计二把生活实例(游乐项目)引入课堂,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中抽象出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物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在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3中,设计一通过实验只能观察到小球“好像”处在同一高度,是否在同一高度还有待证明;同时,我们更关心的是摆球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的规律.这样的探究只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设计二依据定量实验,让学生知道了小车机械能的变化情况,并能找到变化的原因,特别在比较不同材质情况下机械能的变化,合理外推,做出推测,使问题过渡到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探究上.
3.在理论推导环节,设计一虽然从理论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但实质上是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而设计二由实验、理论分析逐层递进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采用归纳法教学,加强直观体验,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总之,在设计二中,教师创设了丰富的“经历”素材,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势能及机械能的概念及体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探究上,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应用了多种手段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体验规律的得出过程,感受到“做科学”的艰辛,融知识、方法、情感于一体,更具“物理味”.
三、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的策略
概括以上的分析以及大量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典型 “物理现象” 情境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教材在编写时把原本无法包括的内容进行“压缩”.因此[第一论文网lunwen. 1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解压”,解压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物理现象”,使学科知识恢复生活性.经历活动越多,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就越容易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素养,增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性.如在上面“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教学中的过程1(课题引入)中的设计二就是如此,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物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又如下例.
【教学实例1】在《曲线运动》教学中,为了讨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教材列举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飞出去的链球来说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着曲线的切向方向”.上述事例虽说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它们飞出去的方向只能是“好像沿切向”;再者,学生对这些事例缺乏足够的经历体验,不能很好地还原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又增设了如图8所示的生活场景——晚上汽车转弯时的照片.通过汽车轨迹与灯光对比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生的经历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朗指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而真实的问题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物理课堂上必须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通过演示实验、仿真模拟等教学手段,主题鲜明地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典型的“物理现象”,还原知识产生背景.
(二)呈现探究过程
物理教学内容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观念指导物理教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逐步体验和认识到,学习物理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所需的仪器、数据或资料,充分展示、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探究研究问题的答案.
【教学实例2】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一中,教学流程为:“实验—问题引领—理论推导—规律得出—规律应用”.表面上看好
像是一个规律探究的过程,但实质上仍是一种以讲授为主的接受式学习.原因在于:①实验中小球摆下过程中所蕴藏的规律是我们所关心的,而不是初、末两个位置.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另一条件(设计中没有涉及)如何来落实?③所谓的理论推导只是为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服务.因此,这样的教学对“知识的理解、规律的揭示和如何来研究所要探究的问题”是有缺陷的.相反,在设计二中,教师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定量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所蕴藏的规律.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去伪存真,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艰辛过程.
(三)预设“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环节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它的建立依赖于个体的体验.程序[第一论文网lunwen. 1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性知识的应用取决于能否将它自觉地迁移到新的情境,它比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具有更大的跨度.所以,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掌握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历各种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例3】在初始进行“受力分析”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会用“整体与隔离”思想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习题.如图9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放置于质量为M的固定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请分析地面对M有无摩擦?
学生:采用隔离法,分别对M、m受力,很难判断地面对M是否有摩擦.
教师提示:能否把M与m当作一个物体,从整体上处理呢?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仍无法解决.
师生:结合图9所示的讨论过程,逐步过渡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化解问题.
教师:再出示类似的习题(略),让学生用整体法处理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体验,这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所必须的.要让学生经历某一有价值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要精心预设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求解过程,体验解题的步骤、方法.
4.强化学生亲身体验实验
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要展示通过实验建立概念、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科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即在头脑中不仅有定义和公式,而且有鲜明的物理表象.物理实验现象本身就具有鲜明、直观的特点,能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在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亲身实验,通过亲身所获取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实例4】在《力的分解》教学时,学生理解“力要按效果分解”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中可设计如图10所示的小实验:用一根细绳和一根轻杆组成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中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当A处挂上重物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中指受到的拉力和掌心受到的压力.
物理实验不仅在物理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观察演示实[第一论文网lunwen. 1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验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实验时,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实验.在复制科学实验、模拟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具体的、形象的物理事实,为理解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重“经历”的物理课堂教学将有利于回归物理教学的本质. 课堂中也只有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需求、观点、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尊重,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正逐步发生根本的转变,我们的教学目标也需拓宽,把“经历”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领域,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经历”目标.学生通过“经历”学习活动,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