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5

共同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有时学生却不愿意合作。究其真正原因,笔者认为,是儿童的本质既具有群体性,也有一种本能的探究欲望造成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选用适当的合作内容,把握合作契机,让学生产生合作的需求。
  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知识获取活动——需要协同时
  在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经过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协作操作才能完成。如“统计与可能性”,不同的学段,对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获取信息、做出决策,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进而形成用数据统计来分析、来思考解决有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笔者采取小组合作进行“摸球”的游戏,体验“公平”与“不公平”。出示两个布袋,1号袋(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相等),2号袋(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不相等)。
  小组活动要求:
  1.猜一猜:每人摸10次,如果用1号袋摸球结果可能会怎样?用2号袋呢?
  2.同桌合作,一人拿袋,一人摸球并记录。
  3.每人摸10次,把结果记录在表一。
  4.如果摸球次数多一些,会是什么情况?(组长把四人摸球结果填在表二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等同于“动手活动”,而是先引导学生猜测,再放手摸球、验证。同时设计了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后的数据对比分析中既可以感受到实验结果的随机性,又能体验到游戏规则的“公平与不公平”的本质。
  二、向未知思维领域进军——需要思辨时
  思辨性是指教学内容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理解上可能产生分歧,需要通过争论、探讨、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换意见,消除分歧,达到思维的缜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中,挖了一个长方形水池(位置不确定),请你用一条直线,将菜地与水池同时平均分成两份。
  该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高的挑战性。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份研究材料,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尝试、讨论,寻找答案。安静的教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再找中心点。”
  “分一个还行,可现在是两个图形,能不能找到同一条直线呀?”
  “老师给咱们的这个图,水池太偏了,要是在中间就好了。”
  “我只会分平行四边形,可水池怎么办?”
  “你说说平行四边形可以怎么分?”
  “那多了,连对角线,只要是过中心点的直线就行。”
  “咦,那长方形不也是有中心点嘛!”
  “试试,快试试!”
  ……
  在该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具备了探究性和挑战性,为合作学习创设了逻辑基础和情感基础。首先,该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场表现可以发现,学生对该问题的直接感受是“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引发了“接受挑战”的情绪状态;其次,该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学生“可以触摸”到的真实问题,因此,学生乐于接受挑战。面对困难,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认可,使得每个人都在迷惘中找到了方向,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渐渐清晰,最终解决问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表明,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或推翻)自己的猜想,体现出了合作学习的价值。
  三、体验数学方法的不确定性——鼓励创新时
  富有创新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突出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求生成与众不同的理解,达到求新、求异、求变,具有较高的知识迁移特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组织学生继续探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出示:“小强家用12米长的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鸡栏,你能帮他想一想、算一算,怎样围,鸡栏的面积最大?”此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问题情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容易激发小学生思考和求解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广泛进行交流,并及时反馈,以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有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促使学生产生想要和别人交流自己想法的动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创造平台,认真整合有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材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精心选择学习内容,有效调控学习过程,充分应用学习成果,科学评价学习效果,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绩效技术的系统观:朗姆勒的理论对教育的发展

下一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