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翻译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前景研究
随着西部大开发与援疆计划的逐步深入开展,新疆各兄弟民族间的交往日趋密切。然而语言的差异或多或少地导致了彼此间的交流难以顺利地进行,因而需要一定数量的合格的翻译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基地,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汉维翻译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汉维翻译人才,进而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笔者拟结合汉维翻译授课的实践对汉维翻译教学进行思考。
一对汉维翻译的认识
一部分人认为背了目的语中的一些单词,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再加上一本词典就能做好翻译工作。其实不然,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1]因此,要达到翻译的目标,译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语言中的文化。正如Juri Lot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2]同时,不同的语体在翻译时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译者需对相关文体的语言特点和程式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翻译要求。可以说,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的技能之中,译是最难的。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汉维翻译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课,也是一门综合的技能课,与“现代汉语”、“基础汉语”、“基础维语”、“阅读”、“视听”、“汉维对比”等课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只有较好地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学习,有着较好的母语和目的语的素养,以及一定的翻译实践,方能达到翻译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
有的院校将汉维翻译课安排在大四一学年、大三一学年、大三第一学期、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第一学期,学时共计128学时或136学时,周学时为4、5、8学时不等。有的不开设“汉维语对比课”,有的与“汉维语对比课”、“维语语法课”、“汉语语法课”、“民俗课”同步开设。而且现如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口译人才,在Gerver和Lambert等人的经典研究中,将口译界定为是一项需要特殊认知技能的、复杂的语言任务,涉及听(或解码)、分析(或转换复述)、存储及译文输出(编码、翻译)等不同阶段的过程。在口译的实施过程中,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一个关键性要素,特别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文化内涵、语境要求等方面的差别对译员的语言的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然而,设置汉维口译课程的非常少。翻译活动的历史与语言一样的古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原则,文化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母语、目的语的素养等等,这些都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因而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将直接关涉翻译教学的效果。所以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又综合的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及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安排,适当增加课时,增设口译课程,并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进而达到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并提升翻译水平的效果。
三生源状况
学习汉维翻译课程的本专科学生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汉族学生,有的来自内地,他们从未接触过维吾尔族、从没听说过维语,对维吾尔语及其文化是一片空白;有的是疆内的,与一些维吾尔族同志有一定的交往,对其习俗有一些了解,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维语基础,但发音存在地域差异,还存在用汉语拼音或汉字代替的状况,发音极不标准。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自新疆南北各地,基本是维吾尔族,也有少部分的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有的没有一点汉语基础,更谈不上对汉文化的了解;有的汉语已达到相当不错的程度,在大学阶段接受三年的学习之后,整体汉语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就整个班级而言,层次不齐。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都存在本民族文化知识欠缺的问题,同时由于所受地域及语言不同的影响,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课余、寒暑假期间也要主动进行正常的学习与使用,为汉维翻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
四师资情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育活动的影响源。可以说教师的素养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客体———学生。所以从事汉维翻译教学课的教师一定要具备较扎实的汉语和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功底,同时需看如贸易、科技、政治、旅游、法律等方面的大量书籍。因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4]其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对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有所了解,诸如风俗习惯、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情感生活等等。那么对于培养译者的教师来说,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并且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教授汉维翻译课程的教师大多是青年,出现中间断层的现象。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边探索边教课,显得有些难以胜任。有的则是专业丢弃多年,边备课边学习,再给学生传授。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接受相关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少,自己扩展知识的时间有限,难以较快较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同时翻译实践活动需要较好的工作态度素养,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翻译态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改善汉维翻译教师队伍的结构,使其能较好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
五教材出版
教材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教材需具有时代性、经典性、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立体性、参阅性的特点。[5]并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有助于学生自学及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辅助材料,使得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并将汉维、维汉翻译研究成果、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诸如由以色列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多远系统理论,此理论为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再如20世纪80年代作为理论命题开始研究的翻译补偿,一般翻译教师
将其作为独立的内容一带而过,这样不仅缺少系统、全面地论述,也使得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相分离。这将在翻译教学中造成难以深入开展翻译补偿的研究。要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和研究中来,从而达到较好得翻译效果,促进翻译的发展。然而,目前,公开出版的汉维翻译教材仅有史震天、马维汉、张玮、陈世民、艾合迈德·叶合雅编著的于1989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维翻译教程》、史震天主编于1999年10月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维互译实用教程》、张敬仪主编于2004年8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汉维—维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张敬仪编著于2008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应用文翻译技巧与实践教程:汉维对照》、伊力哈木·克比尔编写于2007年12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维对照应用文写作》。以上任何一部教材的编写均受当时特定环境与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汉维、维汉翻译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处在“地球村”式的时代,社会的需求在革新,并且以上的教材有的已不再公开出版,大多时间已久。因而有必要组织力量,在继承已有的成果之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编写出相应的教材。
六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情况与社会需求,分解教材的重难点,在有限的学时内,需要做到精讲技巧,让学生多练,增加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机会与时间,增强参与翻译实践活动的能力,根据学生能力对翻译效果给予不同的鼓励;为部分学生设置预期的翻译效果,鼓励其朝既定目标努力。指定必读、参考书目,如:王秉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周方珠的《翻译多元论》、王德怀的《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包惠南的《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刘宓庆的《文体与翻译》、刘重德的《西方译论研究》、热扎克的《西域翻译史》、陈世明的《新疆现代翻译史》、夏冠洲,苏里坦·阿扎提,艾光辉的《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夏延德的《翻译补偿研究》等等。还可在课堂、课余利用互联网、电脑等音像设备辅助教学,开展相关讨论、解答疑难、提交作业、资源共享等,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维翻译课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这两个专业中作为一门主干课和必修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从需要加强对其的认识、课程设置、生源、师资和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六个方面对汉维翻译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以斯对汉维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雷静.口译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的概念拓展及结构要经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5]卜玉坤.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的研究、改革及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6]热依汉古丽·图尔迪.多元系统理论在汉维翻译中的应用———以《红楼梦》的汉维文本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上一篇:高校文学欣赏课教学现状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