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的统计报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西部农村教育振兴不断被提到议事日程。教师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专业能力则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只有充分关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其队伍建设,推动西部农村教育的振兴。目前,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前沿的成渝试验区,正在大力实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非常重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基于此,笔者以成渝试验区为例,试图揭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及应对举措。根据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结构要素,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在地处我国西部的成渝试验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6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5%。对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同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实地访谈。调查数据基本反映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实际状况,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希望有助于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及西部农村教育的振兴发展。
一、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基本现状
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内涵界定,如:范诗武认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1]郝林晓和折延东认为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2]柳海民在其主编的《现代教育原理》中认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3]。可以看出,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界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至今难以形成统一的看法。笔者认为,对教师专业能力现状与问题的探究,必须围绕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来进行。综合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交往能力、评价能力等,其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本问卷以教学能力调查为主。调查显示,92.3%的教师认为他们基本了解学生的特点,基本能够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这反映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平日与学生接触较多,彼此比较了解,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同时,对于能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表示基本能够的教师比例高达86.5%,只有2.9%的教师表示难以做到,并且有81.3%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够通过组织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做好或毫无办法的教师只占3.6%,这反映了多数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组织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9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完全或基本了解,不了解的教师只占4.3%,这表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比较熟悉,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安排等教学常规比较重视。在使用教育技术设备方面,经常使用的教师仅占27.9%,有46.5%是很少使用电教设备或是只在公开课时才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从来不用、不会用或是学校根本没有电教设备的情况占25.6%。尽管国家近几年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较重视,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的确不容乐观。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尽管88.5%的教师认为他们对改进教学经常进行了反思,显示了多数教师有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有10.6%的教师从未写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其他不少教师也只是写过少量论著且未发表。这反映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普遍比较缺乏,不仅缺乏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也缺乏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见下表)。
二、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现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明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充分把握问题实质及成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探寻应对之策。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揭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一般来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才能算得上有较好的因材施教能力。调查发现,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教师只有35.3%,而51.2%的教师还处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阶段。这表明西部农村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仍有部分教师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有差别的教学方式,甚至也有部分教师明确表示难以做到这点。同时,对于教学中能否深入了解学生并对学生作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对此完全符合的教师高达51.0%,而不太符合的教师只占到2.2%。这说明许多西部农村教师在了解教育对象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对教育对象比较熟悉,然而未能完全做到这点的教师比例也接近半数。一般而论,西部农村教师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经历的教学磨练不少,他们的教学应更加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然而其实际教学效果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能力实际并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由于有34.3%的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下,西部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中老年教师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另一方面,不少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思想还不牢,比较缺乏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在比较封闭的农村社会环境中易于满足现状,缺乏竞争性的发展意识和追求,综合起来,就使得西部农村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难以得心应手。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普遍较弱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当代教育实践的日新月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反思和研究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要不断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评价和改进。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也意识到了这点,比如调查发现有44.4%的西部农村教师已意识到应进行自我反思,吸取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对以后的教学进行改进。然而,一方面他们的自我反思总是限于如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面,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同时在反思的方式上偏好交流式反思,例如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
4.4%和3.5%。显然,他们的反思方式很局限,总体上反思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情况,调查显示,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部分区县实行教师参评论文获奖即可评定职称,故不需要发表论文;二是老师找不到发表的渠道,这方面的信息比较缺乏;三是现在很多期刊收费发表文章,老师非常反感,不愿意花钱发表文章;四是成果意识较为缺乏,难以从教育教学工作中提炼总结,形成教研成果。总体而言,西部农村教师的科研成果比较匮乏,中高级职称太少,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应该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开始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积极反思,并且较为普遍地有了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比起中东部地区农村教师及城市教师而言,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明显较弱,其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也差距明显,迫切需要在反思和研究能力方面能够得到强化和提升。
(三)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比较欠缺
近年来,国家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出台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就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项能力不是简单地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师已具备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善于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4]调查显示,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说明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信息资源的维护比较落后,教师也比较缺乏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使得他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二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38.3%,表明西部农村教师老龄化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从第一学历来看,中师、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教师比例占到了54.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仅占8.9%,这种学历状况也显示了西部农村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基础较欠缺,习惯于黑板加粉笔。同时,现实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欠缺,也使得西部农村教师难以在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据调查,多数农村学校配置有一间语音室,外语教学使用较多,其他学科教学几乎不使用,这种很少使用教育技术设备的状况,非常不利于西部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三、对策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及分析看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确实存在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切实加以积极改善。针对本次调查所揭示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应对举措: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积极促成理论知识向施教能力转化
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关系密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不足,这与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关系极大,只有努力提升其教育理论素养,才可能使他们真正具备因材施教的良好能力。应当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切实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这离不开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确有许多新发展,这就需要所有中小学教师认真加以学习和掌握。所以,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具备良好的教学操作能力,必须努力学好教育理论知识,筑牢专业思想,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进而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这是形成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要促使教育理论知识向教学操作能力的转化。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熟悉和把握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对象的同时,既要潜心于教育理论的学习,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际;也要重视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不断形成教学实践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而真正形成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实际教学能力。
(二)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目前,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要求所有教师都应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具备较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在承担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不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渴望通过教育科研来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但他们对教育科研普遍持有想做却又无从下手的复杂心理,常常感到自身功底和条件太差,甚至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状况无疑会阻碍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不利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此,要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引导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克服畏难心理,树立教育科研的信心,使他们勇于反思实践,敢于面对现实问题,探索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研究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引领和帮扶,目前各地都有了一批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通过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带领和指导,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行动研究和校本研修,甚至承担小型或微型课题,在扎实有效的科研实践中可以领略教育科研的魅力,增添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心和能力;此外,要从改善学校管理入手,重视对西部农村教师科研工作的激励和支持,要鼓励积极钻研教育科学理论的教师,帮助和支持教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反思和研究,尤其要对取得科研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管理层面的积极举措,可以改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不当认识,教师科研才能的激发也会带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有力支撑。
(三)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到了空前重视,普遍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然而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尤其是多数培训内容及活动设计脱离教学实际,使得很多教师在课件制作、网络资源的检索下载、加工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迫切需要通过有效培训来加以改善。对此,要重视培训内容的调整和更新,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要努力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培训优势,确保所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另外,还要充分注重
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研究,重视专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扶,不断促使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的梳理及分析,我们深感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只要充分认清这些现实问题,在国家政策扶持及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之下,努力将各种应对之策加以落实,必定可以促使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