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高校“两课”教学要破除以考试为终点的教

发布时间:2015-03-28 10:41

  高校“两课”指的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又是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课。然而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承袭中学的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仍为这门课设置着以考试为终点的心理樊篱。不破除这道樊篱,高校“两课”就没有出路。

  1. 所谓以考试为终点的教学模式

  就是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的以考试为中心,考试重于一切,以考分为目标,考分代表一切的心态 那么,高校“两课”教学中是否存在这种模式呢?这需要做实际的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在高中阶段,他们对政治课所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记概念、背答案;其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高考拿分。这样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这样的学习心理:政治课的功能就是考试得分。这种心理并不因他们上了大学就自然而然地改变。大学的“两课”与高中的政治课衔接十分紧密,内容还有些重复,学生自然要用老眼光来看待这门课。大学的“两课”是必修课,学校师生又明确地称它为考试课。为此,学生们习惯地认为上专业课是重要的,因为可以学到实际本领,参加工作要用它;上“两课”是次要的,因为它的功能只在考试得分。这种心理导致的行动表现,就是学生对“两课”采取了应付态度。

  从教师方面看,则存在以教书为宗旨的教学方式。教书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以照本阐述为过程,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检验。教师并不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也不追求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教师所在意的是希望多数学生能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两课”教师的以教书为宗旨的教学方式不仅为自己构筑了心理樊篱,而且成为大学生产生这一樊篱的直接原因。

  高校“两课”教学中之所以存在这种模式,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1)长期以来,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我国在马列主义及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出现过不少失误,造成了人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冷漠态度,这种态度至今并未完全转变。(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很快,而高校的“两课”教材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观点滞后,也造成学生对“两课”的不信任情绪。(3)高校“两课”教材和高中教材,在内容上有重复,“两课”各门课之间也有重复,这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4)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在教育上也存在统得过死,管得过多的现象,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智育第一,分数挂帅,没有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在经济体制转变以后,这种以考试为目标的办学模式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5)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两课”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满足。

  2. 以考试为终点的教学模式,对师生起了十分消极的自我限制作用

  2.1 严重地阻隔了学生与“两课”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要问这些课程学了没有?学了。要问学得如何?考试成绩良好。要问实际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有?没有。一合上书本,便一问三不知。学生在学习中采取应付态度,表面的考试分数只起了一个通行证的作用,它所掩盖的是学生“两课”科学理论的空虚。而“两课”科学理论素养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理论思维,就难以对客观事物做出系统的分析,而如果没有正确的深刻的分析,就不会有对问题的正确的根本的解决。

  2.2 学生对理论问题不钻研就难以达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人的思想意识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求我们必须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必须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唯物论、辩证法及社会科学的各门知识,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深刻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自愿地实现上述要求,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如果对于“两课”的各门课程的学习采取敷衍了事、不求甚解的态度,那么使自己成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四有”新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相反,政治上的堕性和虚伪还会由此潜滋暗长。

  2.3 阻止了学生对自身非智力因素及社会活动能力的省视与培养。非智力因素包括品德、气质、性格、意志、毅力、风度等方面。非智力因素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和智力因素相比,也绝不是总处于次要地位。可惜,以考试为终点的教学模式阻止了师生对它的重视。还有,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可是,社会活动能力又不能考试。因此,多数师生又照例轻而易举的忽略了它。须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非智力因素及社会活动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高校的“两课”本来具有这方面的培养功能,但这个功能却被“名正言顺”地剥夺了,学生反倒无所谓,他们适应了考试。岂知,等待他们的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不适应。

  3. 高校“两课”教学中的这种模式危害很大,不破除这种模式

  “两课”的身手就不会施展开来 牢记“两课”的教学宗旨,是破除这种模式的前提。高校的“两课”教学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思想性。我们开设的“两课”是对青年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肩负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崇高任务,其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是养德,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和完整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及实践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他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他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执着性,并最终使之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我们树立起上好这门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不会叫一个考试牵着鼻子走,更不会以考试得分作为最后的争取目标。

  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是破除这种模式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包括对社会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内部矛盾的能力,宣传发动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演讲辩论能力,联络交往能力等,以及与之相联的良好意志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越来越需要具备这些素质,时代呼唤高校的“两课”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高校“两课”是最有条件、最有责任担负这一光荣任务的课。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才会真正喜欢这门课。

  实行教学改革是破除这种模式的途径。多年来,大学习惯于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格式里运转。有一本教案,老师们可以对付着用几年,费不了多少劲;有一本教材,学生们可以借它攻下考试关,用不了多少功,大家都较为轻松。但要真正将高校“两课”的宗旨、任务落到实处,那就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为了既教书又育人,老师们就要忙起来,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社会,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施展浑身的聪明才智来培养自己的学生。学生也要动起来,既要学好理论,又要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还要掌握实际的社会活动本领,课上要钻研,课下要思索,随时随地要讨论。课堂上就要有竞争,校园活动就要见真功。教学改革兴起之日,那便是这种模式破除之时。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破除这种模式的关键。在教师与学生的矛盾统一体中,显然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园丁勤劳,能育出好苗;师傅严格,能带出高徒。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教师没有积极性,任何美妙的规划都将仍旧是个愿望;教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宏伟的蓝图就会变成辉煌的殿堂。

  领导重视,形成体制,是破除这种模式的保障。毫无疑问,在领导与教师的矛盾统一体中,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领导支持,教师才能轻装上阵,甩开膀子大干;领导反对,教师束手束脚,有劲也无处使。在领导的支持下,只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大家的集体智慧,制订出新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那么那种以考试为终点的模式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上述措施,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然,我们分析以考试为终点的这种模式的危害及破除它的措施,并不是企图全盘否定考试,进而取消考试。考试作为一种测验手段,永远是需要的,但考试与以考试为终点的模式不是一回事。除掉这种模式,高校“两课”必将焕发无穷的活力,吸引师生尽情地投入,并以其全新的姿态,赢得师生的热烈欢迎。

上一篇:浅析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

下一篇:简论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