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翔浅底”中“翔”字小考
发布时间:2015-10-26 11:22
论文摘要:“鱼翔浅底”中“翔”字小考-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鱼翔浅底,小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教材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诗句。其中,“翔”字乍读起来给人以“突兀”之感,让人觉得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如果从源头上探究“翔”字的用法,就不会认为这是诗人的“突兀”之笔,而是他的匠心独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翔,回飞也。从羽羊声”。这里的“回飞”就是“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战国策-楚策四》:“六足四翼,飞翔于太内地之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翔,盘旋的飞而不扇动翅膀”。《淮南子-览冥》:“翱翔四海之外”。注:“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曰翔”。类似的例子还有:《周易-丰》“丰其尾,天际翔也”;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际”;魏-阮籍《咏怀诗》:“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等。由此可见,“翔”字本义“回飞”,即“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形容鸟儿在天际飞得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
《论语-卷五-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宋-朱熹注:“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饿热后下止”。其中“翔”字亦作“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解。《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宋-朱熹注引《抱朴子》“鸢之下无力,乃至乎上,耸身直翅而已”;“盖鸢之飞,全不用力,亦如鱼跃,怡然自得,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其中“盖鸢之飞,全不用力”,实写鸢鸟在天际“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即“翔”也。“亦如鱼跃,怡然自得,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写鸢鸟像游鱼一样,如在水中自如地跳跃,怡然自得;水中游鱼亦如鸢鸟一样,四在天际盘旋而不摇动翅膀得飞翔。这里已含有把鸟儿盘旋而不摇动翅膀的轻快飞翔状态与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跳跃的情态作对比之意。既写出了鸟儿的轻松自如,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鱼儿的怡然自得,两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是继承前人而来,但对前人已有发展创作。
毛泽东深谙中国古典文学,他的《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之“翔”字,把鸟儿“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的轻松、自由自在的飞行状态用以形容鱼儿的游行状态,形象地描绘出了游鱼在水中轻松自如、悠然自得,像鸟儿一样盘旋的情态。可见,毛泽东对“翔”字的用法,既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发展,是创新。古人所谓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以形容毛泽东也可谓恰如其分。
论文关键词:鱼翔浅底,小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教材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诗句。其中,“翔”字乍读起来给人以“突兀”之感,让人觉得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如果从源头上探究“翔”字的用法,就不会认为这是诗人的“突兀”之笔,而是他的匠心独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翔,回飞也。从羽羊声”。这里的“回飞”就是“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战国策-楚策四》:“六足四翼,飞翔于太内地之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翔,盘旋的飞而不扇动翅膀”。《淮南子-览冥》:“翱翔四海之外”。注:“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曰翔”。类似的例子还有:《周易-丰》“丰其尾,天际翔也”;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际”;魏-阮籍《咏怀诗》:“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等。由此可见,“翔”字本义“回飞”,即“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形容鸟儿在天际飞得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
《论语-卷五-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宋-朱熹注:“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饿热后下止”。其中“翔”字亦作“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解。《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宋-朱熹注引《抱朴子》“鸢之下无力,乃至乎上,耸身直翅而已”;“盖鸢之飞,全不用力,亦如鱼跃,怡然自得,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其中“盖鸢之飞,全不用力”,实写鸢鸟在天际“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即“翔”也。“亦如鱼跃,怡然自得,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写鸢鸟像游鱼一样,如在水中自如地跳跃,怡然自得;水中游鱼亦如鸢鸟一样,四在天际盘旋而不摇动翅膀得飞翔。这里已含有把鸟儿盘旋而不摇动翅膀的轻快飞翔状态与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跳跃的情态作对比之意。既写出了鸟儿的轻松自如,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鱼儿的怡然自得,两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是继承前人而来,但对前人已有发展创作。
毛泽东深谙中国古典文学,他的《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之“翔”字,把鸟儿“盘旋的飞而不摇动翅膀”的轻松、自由自在的飞行状态用以形容鱼儿的游行状态,形象地描绘出了游鱼在水中轻松自如、悠然自得,像鸟儿一样盘旋的情态。可见,毛泽东对“翔”字的用法,既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发展,是创新。古人所谓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以形容毛泽东也可谓恰如其分。
上一篇:语文教学“八要”“八忌”
下一篇: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