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如何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6-04-10 17:50

  结合几年来课改实施情况看,髙中新课改走到现在,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选修课程设置。授课最大的感受是选修课设置理念先进,目标高远,三年完整的一轮实践暴露出,选修课实施条件不成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出现的教学困惑和手忙脚乱的应对,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


  一、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程“必修化”


  《普通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选修课程“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有选择地学习”是选修课的基本特征,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学校和老师只能给予适当的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弓丨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不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所谓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根本就无法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为新课程支柱理念之一的“选择性”就大打折扣了。


  髙考选修课怎么考,考哪些,就决定了哪些选修课模块能够有幸进入教学实践领域。比如:语文选修中的“传记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直接列为了必选课程,这些选修课就摇身变为“必修课”。因为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或者干脆“选修”变成“必修”。在教育还充满着严重功利色彩的时代,选修课难免“挂羊头卖狗肉”,借选修课之名大搞高考强化训练,例如在“诗歌与散文”选修课中进行诗歌或散文的高考阅读分析训练,“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进行语文必修课中的字词句应考训练等,皆于高考有关联。


  选修课被敷衍、挪用在所难免。选修课设置与现有高考体制本身就是矛盾的,选修课难以纳入现有高考框架进行评价。选修课的问题中还有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语文选修课作为人文性极强的课程,其对任课教师学科知识素养、教学技能水平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等提出了比必修课髙很多的要求,很多学校真正能胜任选修课教学的教师不多,不但不能开出有分量的选修课,而且很多教师是基于完成教学任务开设选修课,使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虚以应付。


  2.选修课程低效化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重点应放在多样选择、 发挥特长个性这一层面上,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是优化选择,而是根据髙考要求来选择,不分轻重主次地教。比如:《先秦诸子》这一模块,学生学起来困难,就每课必讲,大都详讲,结果老师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消化不良。更糟糕的是,由于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只好对教材简单化处理,照本宣科,不深入,不拓展,没时间巩固,教师陷入被动教学的怪圈中,完全失去了创造性。


  选修课占据着语文课程过半课时,但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教学实效远远不如预期。选修课的低效还源于其管理权限不明,地位不清,造成选修课教学蜻蜓点水、虚浮应付。选修课中的重点组成部分选修到底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目前尚存争议。从选修课地位来看,髙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髙”,既是“拓展与提髙”,那么从理论上讲,选修课应该是必修课基础上学有余力者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是人人必选的摊派任务,更不该占有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然而当前的语文选修课,模块众多、课时不少,时间紧任务重,疲于应对。不少教师反映,一个学期要保质保量完成两个语文课程模块很难,而通过36学时要完成一个内容丰富、选题周全的选修课模块也不容易,难以收到实际效果。


  本次新课改整体取向是“自上而下”改革,专家引路,一线教师实施。这样做优势颇多,但也难免埋下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病根”。就语文选修课而言,一方面是学术化倾向明显。一线教师和学生在选修课面前没有话语权。失去话语权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在选修课面前过于被动,这样的选修课很容易变“味”走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髙中开设选修课,就目前来看,困难重重,问题很多。我们需要正视与检讨现有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


  二、解决目前语文选修课存在问题的策略


  1.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的策略


  语文选修科目设置繁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占用课时过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言教育的传统与特点。语文选修课应该减少学习模块,缩减课时,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的“髙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髙”。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设置、课程选量、课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审视。比如,现有选修I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等模块,其能力培养按课标本意是既要包括“阅读与鉴赏”,又要包括“表达与交流”,但事实上教师基本只注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往往被虚化,如果要二者兼顾,课时又不够。因此,选修教材里的文本只是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的材料,可以从头至尾全部使用,也可以根据对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现实水平的分析,对文本加以筛选,使用最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材料实施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分类目标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选修课宜与必修课并行开课(并非指从髙一开始设置选修课),但这要防止选修课被敷衍、挪用,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以免被虚化。


  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倶到,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宄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古典诗歌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李白诗歌鉴赏》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文学写作》课程,也可以开设《诗歌创作》课程,等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收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扭转教师观念和“修正”髙考的策略


  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髙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髙,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 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淡化选修课以至整个语文课程与髙考的密切联系。因为语文选修课程千差万别,如何能够通过一张试卷予以全部关照?更重要的是,这种“迁就”态度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应试意识,促使选修课程“必修化'因此,要让选修课以其真正价值生存下去,淡化教师应试意识才是上策。笔者认为,一方面语文髙考不应公布过于明细的考试大纲,消除教师琢磨考纲的心态,让语文教育回到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来;第二方面是语文髙考题要超越教材版本与文体限制,超越必修、选修限制,考出语文的“真精神”;第三方面是语文髙考题型和选材最好常变常新,以此消除教师“技术化套构”和“厚此薄彼”心态,踏踏实实研宄教材,老老实实教语文。做到上述三点,语文选修课才可能有立足之地。另外,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不懈地给应试化教育者“洗脑”,以理论和事例证明培养学生扎实语文功底的考试效果胜过题海战术与教学技术化,从而还选修课教学一片空间。


  选修课上得是否成功,一线教师很关键: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选修课教学管理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可以这样选教的:《论语》、《孟子》、《庄子》选段可以精读。最后,要注意方法,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更突出人文性,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那就不对了。说到底,学习汉民族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选择文本内容,巧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也可以跟髙考试题联系起来,提髙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长,不要把必修课的教法套用在选修课上,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3.语文选修课管理权限的策略


  为了确保选修课质量,省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广泛征求一线师生意见基础上选用教材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也可组织本地区或教育水平接近的几个地区师资自行开发或联合开发选修课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可批准师资力量强的学校自行组织开发选修的课程,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或根据学校特点,积极组织力量进行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例如,地方作家作品欣赏、地方民俗文学欣赏、地方方言俗语辨正等,让语文选修真正走进教学实践领域,而不只是课标中的摆设。


  进一步完善髙校自主招生政策,推动髙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传统髙考比较注重基础学力,但对学科特长人才选拔不利,也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潜能。髙校自主招生更具灵活性,也比较注重特长人才的选拔,已经开了好头,如果能进一步加以完善,强化招生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对髙中学生有个性地学习和有选择地学习必将带来积极影响,能更好地推动各科选修课教学。


  同时,选修课开设需要更多教学资源,政府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尤其要基于公平原则增加薄弱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确保选修课正常开设。面对选修课出现的难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多组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确保选修课质量前提下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开展选修课教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解读

下一篇: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后现代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