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融情于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发布时间:2016-12-02 17:29

  美好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倾注情感面对课堂,面对学生,能改善教学效果,而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在于其表情达意的功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最突出的是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基本途径在于以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知识内化为情感道德力量。因此,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要素,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新形势、新课程呼唤情感回归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逐渐偏离了语文的人文性,一切为了高考的治学动机使学校成了考试工厂,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这一偏激的教学怪象既与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的根本要求相背离,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主张置之不顾的表现。其后果是语文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美感和乐趣。长此以往,一种提不起劲的学习态度相随而来,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重视语文,甚至产生了认真听否,对考试的成绩影响不大的心态。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口号下的一大败笔,对整个教学过程是百害而无一益的。教师只有认识到此种现象产生的症结在于语文教学缺乏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来叩击学生的心弦,真正把感情融入课堂中,融入教材中,激发起他们在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改变上述现状。

 

  那么,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融情于课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教材出发,组织学生课文,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同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于深情并茂的讲解中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二、融情于课的方法及途径

 

  ()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适时激发学生情感

 

  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那么,教师应如何来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呢?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其言皆出于吾口,其意皆出于吾心的境地。

 

  具体到一篇课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是融情于课的第一步。这一过程是课文情感信息与学生情感初次连接的过程。情感是文章的内核,而语言则是情感显现的物质外壳。因此,要入情得先从语言着手,要准确抓住语言传递出的情感信息。阅读则是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一种方法。课堂阅读包括教师范读、磁带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大声读、吟读、唱读、念读、默读、精读、跳读等。有时候为了达到更好效果,许多教师还借用其他手段。例如,在朗读时用音乐伴奏,在朗读完课文后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案或图画,或者在业余时间结合课文内容带领学生参观访问。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中的爱憎情感、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作一个大致了解和认知。在很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他们都很注重这个环节,甚至一篇课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上面,让学生在读书百遍的基础上自见其义、自悟其情

 

  例如,笔者曾做过《沁园春·长沙》的课堂设计,全词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老师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简明扼要地交代了1925年的革命形势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剩下的功夫全部用在上:先是听磁带示范朗读,接着由老师激情范读,然后安排学生高声朗读。教师通过各种阅读方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于一字一句、一音一调的连接组合中欣赏词人笔下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读出作者的气势与感情,体验毛泽东同志那一颗爱国爱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事业奋勇当先的伟大胸怀。

 

  另外,像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都可以通过来激发学生或雅致宁和、或悲凉壮美、或缠绵不舍、或孤寂无依的内心情感,从而完成此情此景我情我境的融会贯通,形成学生主观情感与文本情感相契合的临界面。

 

  ()联系社会实际,诱发情感力量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或与现实生活契合,或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文观照人生和社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领会课文的意蕴,也才能对社会、人生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课前作5分钟演讲是笔者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演讲必须讲真事诉真情,从学生的口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观察、思考和困惑,教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当然,语文课外活动也是融情于课的重要形式。参观、体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比枯燥无味的课堂更有质感。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眼光,才能正确地看待现实,情感才有力量。

 

  ()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升华学生情感

 

  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教师再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对教材中的情感进行深化讲解,才能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升华。如何将课文的意蕴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妙在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1.语言——情感的发动机

 

  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开启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钥匙。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一堂优美的语言课。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紧紧贴近课文文体,既从实际内容着手,又兼顾作者情感,用得体的口吻传达出爱憎情绪,或激烈、或平淡、或高亢、或沉郁。所以要讲好一堂语文课,教师授课的语言必须要有艺术、有特色,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节奏来传递情感。例如,教师极富情感性的导语设计,能达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不仅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深化了他们在预习课文时获得的情感感知和情感体验。

 

  2.表情——情感的晴雨表

 

  表情是辅助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教师表情和动作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是教学内容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的准确折射。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感悟情感,升华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一方面要凭借语文本身所表示的意义加以实现,另一方面要依托于手势、动作、目光、神情、眼神等表情语言。如,笔者在教学《祝福》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眼神来表现祥林嫂的感情变化,或善良、或愤怒、或冷漠、或恐怖、或木然,师生之间的表情演示使学生得到深深感染。此外,教师抓住文中的情感脉络,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结合丰富多彩的表情动作,把作者的创作情感绘声绘色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体悟祥林嫂作为旧时代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惨痛经历和悲剧命运,以及引导他们在愤怒、悲壮、高亢的情感渲泻中升华出对人权和正义的呼吁。

 

  3.多媒体——情感的热驱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多媒体,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情色彩,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针对性、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帮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走进课文,走进人物,走进艺术,自我感知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内蕴,进而对作品内容有一个大致地熟悉,对文中情感有一个直观评判。比如,在《阿Q正传》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吴顺开演绎的阿Q来形象地介绍这位人物,通过影片让学生认识这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可悲、可笑。

 

  在遇到某些意境优美的散文或诗歌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凭借形象的图片或图画来施展教学。比如,在欣赏《荷塘月色》中由荷叶、荷花、荷波、荷香连缀而成的月下荷塘以及清幽淡雅、薄雾缭绕、安谧柔和、水月交融的塘中月色美景时,可以借助课本前面的彩页图片,或者是制作相关的幻灯图画,并结合轻柔温婉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在音乐与图画的视听沉醉中领略荷塘月色的优美与动人。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对感官的陶冶与吸引来激发学生的心理世界,从而升华情感体验。

 

  总之,融情于课有助于诗化语文教学,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感培养情感,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本身,关注现实世界,真正地把语文教,以此体现语文的人文价值,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吴生 来源:新课程·教师 20169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管理问题成因探究

下一篇:探析高考命题与高中语文作文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