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化学论文

反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师素养

发布时间:2015-11-02 09:54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新教材必修模块和过渡必修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采用模块教学——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与过渡必修教材差异有哪些?有什么主要特点?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该如何去领悟其内在意图?化学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才能符合当前的课改形势?在理解其意图的基础上总结出必修模块的三大特点,同时反思了新课改形势下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必修模块,化学教师素养
  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采用模块教学——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两个必修模块与过渡必修教材差异有哪些?有什么主要特点?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该如何去领悟其内在意图?化学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才能符合当前的课改形势?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交流。以下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粗浅的见解.
  一、必修模块特点:
  1.化学新课程特点,突出生活性和社会性;
  所谓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取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学科课程由来已久,也是我国经典的课程类型。它的显著特点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但正是由这个特点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学科课程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过渡必修教材非常强调学科课程特点,章与章、节与节的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新教材必修模块弱化了学科课程特点,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而是突出知识的社会性和生活性。试举两教材对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物的内容处理来看,过渡必修教材新教材必修模块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共三个专题十二节。卤素元素的学习专门安排一节来介绍F、Cl、Br、I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特殊性,对形成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奠定基础,又各安排一节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来指导学习碳族、氮族、氧族。另外,又依次介绍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的结构性质、用途、制备、存在等方面。如对硫的化合物的学习相当典型。注重知识性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专题三共一章四节,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材设计时进行精选和整合,将存在和用途十分广泛的Si及其化合物,典型的氯及其化合物分节编写,将与当代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的SO2和NO2,用途广泛的H2SO4、HNO3及NH3分别合节编写。这样有分有合,对比性强,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突出知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也并不回避某些物质对环境,健康的负面影响。指出了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可能的方向和作用。当然,本章从培养能力的目的出发,通过对典型物质的迁移,归纳也为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积累感性材料。
  专题五选取典型物质依次介绍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醛、酸、酯、糖、油脂、蛋白质十多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节节相扣,节节递进,逻辑关系强烈,缺少哪一节就显得有断层感。
  专题六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了解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这些典型物质不远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有熟悉感。在生产生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几乎不涉及类的概念及他们的性质。处理教材时注重结构介绍、方法介绍,形成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没有考虑有机物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
  很显然,新教材必修模块在介绍具体物质时,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常见的物质,将物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贯彻STS教育的观点,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避免孤立地学习有关物质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强调循序渐进原则,突出基础性和发展性;
  《学记》中提到'不陵节而施',即教学要依据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设计也要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教学一般要符合以下两项要求:一是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力求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即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智力和各种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二是安排知识要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螺旋排列即许多知识要反复学习,同时以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点为指导。新教材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础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如'离子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的,其最基础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在学完本节时仅限于强酸、强碱、盐(可溶性盐和初中提到的不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时,由于学生接触了NH3·H2O,CH3COOH等物质,离子反应的要求提升到出现NH3·H2O和CH3COOH等弱电解质以及HCO3-等酸式盐的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但有关量的多少的离子反应还是留待选修中学习。可见,课程的设计并不要求某一知识在一出现时就要求学生马上全部达到要求,而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底蕴上扩充增补,使某块知识逐渐变得枝繁叶茂.体现了基础性和发展性。
  3.强调化学学科的特点,突出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实验的多功能性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极为吻合的。通过实验可以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那么实验无疑是一种恰如其分的途径。另外,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可能也会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进而逐步形成探究周围世界的直接而稳定的兴趣。
  当然,由于时间和学生基础知识的限制,把课本中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通过实验方式重复一遍,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要选择一些具有探究价值并且是基于学生基础上的内容进行探究才可。下面以“铁与水蒸汽反应的实验”为例探究如下:
  (设计问题)Fe与冷水或沸水或水蒸汽能反应吗?(学生可能根据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能马上回答Fe与冷水或沸水是不反应的。)
  (追问)Fe和水蒸汽是否反应呢?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要做该实验需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制水蒸汽,装置设计,反应条件,产物检验等。
  接下来学生去思考,同学间交流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方面要改进,再根据设计方案得到装置草图。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即使学生得出违反常规的结论也是正常的。只有集中众学生的智慧,思考的角度越大,设计的方案就越完善。所以对学生的意见要进行正确评价,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再者,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放得开手脚,合理处理教材,作一回“真探究”。
  二、当前课改形势下,化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师素养:
  据化学教学论介绍,化学教师素质是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化学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探讨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现代化学教师教师素养构建的依据
  构建现代化学教师素质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教师职业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是独特的专业人才,要有全面教育学生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的操作还必须娴熟,规范,具有示范性和创造性。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教师应前瞻性地看到未来教育具有重视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特点。三是新世纪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现代化学教师素养结构
  (1)具备健全的身心素质: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保障,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身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健全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具备健康的生理素质,化学教师才能具备做实验的要求:娴熟的操作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正常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和非智力因素(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具备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才能顺利而持久地开展工作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些名人名言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2)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整个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化学教师具体素质的先导。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教师观和先进的学生观:教师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集多角色于一身的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等,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人。因此,针对新课程必修模块的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比如模块三《金属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属Na、Al、Fe、Cu的学习,学习完以后,学生可能觉得金属之间关系不大,感到知识凌乱难记。但是此时教师若趁热引导学生意识到Na代表了活泼金属;Al代表了两性金属;Fe代表了变价金属;Cu代表了不活泼金属,同时通过Na,Al,Fe分别与O2,H2O的反应的差异,总结出不同金属跟O2,H2O反应的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用金属活动性来统摄Na、Al、Fe、Cu的性质,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类思想。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仅能正确使用新教材,还要研究建设新教材。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评鉴各种教材,分析各种情况,改变评价方式,即以一种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的身份参与到新课改中去,为完善新课改添砖加瓦.。
  另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批判过分突出教师的师道尊严观和过分突出学生的无师自通观。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那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的共同研讨。
  (3)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无知便无能”,“空口袋是立不起来的”。这些话说明了知识对形成能力起了基础性的作用。现代教师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包括三大系统:一是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化学教师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合理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是化学教师胜任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其职责的专业要求。一个在知识上漏洞百出的化学教师决不会是个好老师。化学教师也只有在学好本体性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教材意图设计教学。比如,同样涉及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知识,在新课程必修模块和过渡必修教材中,其功能有明显不同。在新课程必修模块中本课题是在学习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的,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确实与溶液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目标并非胶体的制备,而应理解为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当然,仅仅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左膀右臂——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前者涉及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科学素养。后者是指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艺术论、教育技术学等课程,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理解教育政策,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和教育,提升科研水平等。像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由此可见像以前“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是极其狭隘的,相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
  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指化学教师成功地完成化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体现的,又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展的。它在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化学教师的中心工作是化学教学,首当其冲要具备教学工作能力,它是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中的核心部分。要顺利而完美地完成一节课,化学教师要有强大的教学设计能力,出色的组织调控能力,良好的多讯道表达能力以及合理的教学测量评价能力。另外,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为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一种通用能力,是整个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还有,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对现代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吃“老本”的教师终将被时代所淘汰。现代教师要有计划地争取参与脱产式或不脱产式的学习,以使自己能够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提高技能技巧;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创新,不断作出个性化的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学生的生活,即课程设计上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但是中国地区如此之大,学生如此之多,面向学生生活的教材是每个地区具有各自的一套教材吗?显然这是不实际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又存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个性,怎么办呢?所以笔者认为就需要教师的二次创作能力,把书本上涉及的生活材料能结合当地实际转化为当地的生活材料,使教材真正地面向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常汝吉.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导(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阎立泽,韩庆奎,于清江等主编.化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重铬酸盐指数法测定CODcr过程中氯离子干扰的_催

下一篇:电极法测定水中TDS(溶解性总固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