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上的改变(共2篇)
第1篇:药物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药物化学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我们对现有的药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做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全面培养创新能力。
0引言
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观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也应该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以培育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突出特征,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经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质量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很难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药物化学作为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是药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构成学生基础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2)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实行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4)改进教学评价制度。
1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上的改变
1.1药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改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大量的改革,在教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教师讲课必须少而精,对早已熟知的、早已不用的知识、早已过时的理论大胆舍弃。在药物化学教材中,以化学和构效关系为重心,在教学中应把握药物化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准确位置,体现“结构-性能-构效关系”一体化讲述的主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相互渗透,药物化学其研究内容已由原来的以化学为主的研究转变为以新药的寻找和发现为主要内容的体系,我们应将重点放在讲述药物的构效关系和新药研发的创新思路上。在教学中及时融入药物化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技术,注意在讲授内容中不断渗透新理论、新成果、新领域和新知识。根据课程要求作精心的选择、创造性组织和深入浅出地介绍,以启迪学生,使其能在时代发展水平上超前和创新思维。
1.1.1突出新药研究与开发的主线——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
在系统讲授药物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以药物发明史和药学新动态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用发明事例启示学生创新,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药物的发现需要药学家的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善于发现新事物、新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以药学工作者为榜样向学生传递科研应有的素质。
1.1.2强调药物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药物设计思路的讲述,授课的重点放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以及对药物的设计方面。在讲授药物研究过程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式课堂讨论。如:西咪替丁是通过合理药物设计的方法得到的第一个治疗胃溃疡的H2受体拮抗剂。它的发现开辟了抗溃疡药新领域,其后研发出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抗溃疡药物。结合新药的设计、发现和发展过程,介绍新药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原理,探究各类药物的结构类型、构效关系、变化规律、药物代谢、合成路线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希望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
1.2建立与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相衔接的理论考试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目前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考试依然为最有效的考核评估形式。药物化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考试内容与社会脱节,未能充分地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功能未被充分发掘。在高等教育突出应用和实用目的的背景下,应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药物化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考试内容可向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靠拢,逐步统一。
1.3培养学生创新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发展新药的口号是以仿为主,仿创结合,真正由我国自己创新的全新结构的药物寥寥无几。但随着我国药品专利法的实施和进入WTO,必须尽快完成新药仿制向创新的转轨。面临着创新药物研究方面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理论储备不够的现象,药学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推进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践环节中渗透创新思维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更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减少单科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设计实验路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进行总结交流。通过以上实践教学对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总结等能力进行系统性地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3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纯粹的传统教学与纯粹的多媒体教学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多采用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在现代大学教学中,形成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的关键之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只有建立在这样的互动平台上,教师才能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不断了解和调整教学进程;学生才能准确领悟老师教授宗旨,积极有效思考每个知识细节,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握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建立互动平台,形成师生互动关系。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高级互动关系。
第2篇: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药物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因课时局限和生源特点等情况,传统教学效果不佳。采用案例教学法,立足实践应用性分析典型药物理化性质等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药物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制备、代谢、构效关系,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与生物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并为药物分析、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相应的化学基础。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药学、制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1]。
该课程一般安排为每周4课时,一学期完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紧扣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药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服务的主干专业课程为“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合成原理”和“制药工艺学”等。在教学中,遵循基础课程“必须、够用、适用”的原则,注重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专业需求及学生特点,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大胆又适度的调整。
1.1区分主次内容,进行强弱处理。
强化有关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内容,这里包括药物的各项检验,如杂质检查、定性鉴别、定量分析、剂型要求、配伍禁忌等。因这些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物合成原理”中均会涉及,所以通过强化这些内容,可使该课程与专业课的衔接更加紧密。对于与专业课程联系相对比较少的内容,进行弱化处理。如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与此相关的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这些比较高深的内容,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只需介绍性地了解就可以。
教学内容这样强弱处理,既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又节约了课时。
1.2整合相关课程内容,避免重复。
如药物的体内代谢、作用机制等内容,在“药理学”课程中会详细讲解,本课程中只需简单联系即可;药物的作用及临床用途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常见病防治”这一课程中具体学习。这样,充分体现了“既不重复,又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2.1采用案例教学法,变抽象为具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药物按照药理作用分类成章,如“第一章解热镇痛药”、“第二章维生素”、“第三章抗生素”等,然后逐章“满堂灌”,各章按照“概述→本章药物分类→构效关系→典型药物→名称→结构→制备→理化性质→杂质检查→药理作用→贮存条件等”进行教学。这样授课固然条理清楚,系统性强,但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这些知识在某些真实场景中出现时,学生往往一头雾水,不能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将知识点变独立为关联,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亲身参与案例分析,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一个个基于生活及工作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更能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如常用感冒药“白加黑(氨酚伪麻美芬片/氨麻苯美片)”,其中四种主要成分分属不同的章节,白片通用名中的“氨酚”和黑片通用名中的“氨”都是指“对乙酰氨基酚”,属解热镇痛药,白片中的“伪麻”和黑片中的“麻”都是指“伪麻黄碱”,属肾上腺素能药物,白片中的“美芬”和黑片中的“美”都是指“右美沙芬”,属镇咳药,黑片中的“苯”指“苯海拉明”,是抗组胺药。这四种药物在各自相应的章节中都会学到,但学完以后让学生分析白加黑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大部分学生会一脸茫然。若教学时以此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学生不觉得理论知识的抽象和独立,而能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和关联性。然后,推及其他多种复方感冒药,学生就会对这一类药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对他们今后工作乃至于日常生活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再如“联邦止咳露”,其成分是可待因、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和氯化铵,也是分属镇咳药、肾上腺素能药物、抗组胺药和祛痰药这几个不同的章节。授课时,准备好该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案例教学材料,请学生找出各成分在教材中的归属并分析它们的药理作用,特别对说明书上的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如对“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条目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特性。如“注意事项”中有“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器及高空作业等”,其原因是成分之一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中枢抑制的副作用,即会引起嗜睡,所以用药期间若驾驶车辆、高空作业等,可能会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经过多年资料搜集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我们编写了《药物化学案例集》,将有关药物化学的案例素材先按照教材内容的分类方式归于相应各章或作为综合型案例,然后将其分类为“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分析型案例”,故事型案例主要是关于药物化学发展史或明星药物的,如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西咪替丁的成功研制,反应停、阿司匹林、伟哥等药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讨论分析型案例主要是临床用药案例、药害事件案例、禁品和毒品案例等。这本“案例集”对本课程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2]。
2.2立足实践应用性,深切体会学以致用。
药物化学课程中,对典型药物的教学主要是从结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作用及用途、贮存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的,教师到位的讲解虽然能使学生当时理解接受,但碰到具体问题时,仍不会将其联系应用,所以教学时应立足实践应用性,让学生时刻体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联系。
特别是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学习药物的酸碱性、稳定性、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等,这些知识点本是非常枯燥的,也是容易转瞬即忘的,立足于它们的实践应用性进行教学,情况大有改观。
如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分析,它的酸碱性为“游离羧基显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可用标准碱液中和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它的稳定性为“差,表现在酯键易水解,碱性及加热条件下更易”,其实践应用性较多,如①用碱液测阿司匹林的含量时,温度不应超过10℃;②可通过嗅其是否有醋酸味,初步判断其是否变质;③临床上通常使用其固体制剂如片剂等,且制剂中常加入某些有机酸(枸橼酸或酒石酸)作稳定剂,防止其水解、氧化变质;④可用于鉴别,其水溶液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色,放置或加热后,遇三氯化铁试液显紫堇色;⑤可用于鉴别,其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加热,放冷后酸化,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并产生醋酸的特殊臭气。利用酯键水解反应,可供鉴别和测定其制剂含量。其稳定性差还有一个表现是“熔融时易分解”,其实践应用性为“测熔点时,先将传热液加热至130℃,再放入装样品的毛细管,并使温度每分钟上升2.5~3.5℃”。
在强调实践应用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配以一定的实物展示或实验演示等教学情境。如上述关于阿司匹林“可通过嗅其是否有醋酸味,初步判断其是否变质”的实践应用性,可准备变质的阿司匹林让学生嗅其味道,对于其鉴别应用性,可即时进行演示实验,观察显色、沉淀等现象,这样,学生必将更好地理解掌握该药物的理化性质,也能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3.融入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对职校学生来说,职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激情,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不折不挠的精神等专业技能以外的素质更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
中职阶段,正是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思想活跃,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此时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班主任责无旁贷,但将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任课教师有责任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内容创造性地、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学习“吗啡”、“可卡因”等药物时,可给学生补充有关“毒品”的知识,并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在学习“克伦特罗”(瘦肉精)时,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及“诚信”教育;讲到浓硫酸的强脱水性时,联系社会上浓硫酸毁容事件,进行“健康心理”方面的教育;实验实训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
专业教师要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高度,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为载体,用鲜活的背景、事例,让学生真切体验、深刻感悟,从而产生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对“药物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立足实践应用性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教学效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