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改革论文(共2篇)
第1篇: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类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学科间的广泛交叉和渗透,使得“高级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介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学科。它需要研究生在已有生物化学及相关基础知识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更高层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原理、现象和发展。因此,如何在本科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化认知水平,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成为该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011年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增强其创新能力为核心,主要方法是靠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向国家经济主战场和科研领域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所高校的学科及科研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笔者长期从事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尝试将课程教学与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抽象灌输知识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转变,从而探索与研究生创新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
1.传统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单一。
“生物化学”课程在很多院校的农、理本科专业中已有教授,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考试科目,一些院校不能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对该门研究生课程仅冠以“高级”二字而已,不管是课程大纲还是教学内容、实验手段仅是本科阶段的重复,教学课件只是在本科可见的最后增加一些参考文献、国内外较新的研究进展,实验内容仍然是基础的离心、层析、电泳及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迫于课程学时安排,最多涉及一到两个生理生化大实验,或者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完全无法体现该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客体的颠倒,成为生化、分子生物学这类抽象、复杂的课程完全成了死记硬背的记忆内容。
1.2教学计划对研究生动手能力、查阅文献等综合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重理论讲解,学生疲于应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设置中理论部分一般占据2/3左右,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模型,试验部分多是教师安排实验,示范操作后,由学生重复。也没有考虑到课后研究生应该查阅文献、参与学术报告,主动探索新知识与新内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很多研究生丧失了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别说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了,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畏学的情绪,完全没有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2.新的探索模式
2.1教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依靠课程改革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授课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要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又比较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至少是副教授以上,并配备同样能力和责任心都比较强的辅导教师参与高级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保证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研究生课程的开展,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等知识的教育科研能力,需要任课教师善于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多媒体获取新知识、不断改革和总结教学方法,以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地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育体系与更高水平接轨。
2.2明确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组织教学的基础。
要培养创新型高水平科学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由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拓展已有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由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转向从深度和广度综合掌握知识体系;由过去统一模式、统一标准要求研究生,转向注重个体特性,因材施教,提高个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不是简单的本科教育的延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成为教学主体;积极创新与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或的考核方法,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
研究生专业水平的培养是依靠一系列课程完成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研究能力的培养。“高级生物化学”课程应突出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一次实验学时应占到一半左右;培养学生按照参考资料,研读外国文献,查阅最新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定期组织心得汇报;改革过去只一次考试的陈旧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把课前讨论、课后读书笔记、心得汇报甚至实验设计都列为教学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2.3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生物化学理论,应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大幅度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将生物化学与孤立的几个实验相关知识,如:分子生物学、植物或者动物生理内容串在一起,形成综合性实验设计。如蛋白质定量分析,包括考马斯亮蓝法、凯氏定氮法、Folin一酚试剂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双缩脲法等,在教师系统介绍了各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后,由学生根据几种不同的实验情况自行选择实验方法。
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材料收集,都由学生安排,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自我思考能力,极大程度上激发了研究生们的学习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自采取这种灵活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以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最主要的是学生理论课时的学习气氛也有了较大改变。
3.结语
高级生物化学是生物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分子结构的抽象理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第2篇:浅析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核酸和蛋白质及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由于生物化学是从有机化学和生理学中脱离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理论点多面广,因而师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因此,如何将这些深奥难以理解的生物化学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是我们每一位生物化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生物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病例分析教学
兴趣是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生物化学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疾病及卫生保健等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都是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如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酶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介绍有机磷农药的杀虫机制、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
病例分析教学引导生物化学理论与临床问题相联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为所学内容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空洞知识,而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同时,教师为了把病例分析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讲明白,必须精心备课,多查资料。总而言之,病例分析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方法,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若是在教学中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也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的抑制原理时,可以先讲古代日本渔民打渔趣闻,他们用生长在海边的一种藤条状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鱼就会自然死亡,后来研究发现鱼的死亡是由于呼吸链被抑制,细胞缺氧而死亡,就把这种抑制剂称为鱼藤酮。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点。又如,在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时,除了将结构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外,可将它比做一个围绕一垂直中轴的右手螺旋的双扶手楼梯,磷酸和脱氧戊糖组成的两条链相当于楼梯两边的扶手,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相当于楼梯的台阶,台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稳定两条链的主要力量,台阶平面与中轴垂直,台阶之间的间距为0.34nm,每一螺旋含有10个台阶(即螺距为3.4nm)。这一形象的比喻,使得学生牢牢记住了复杂的双螺旋结构。再如,为何重金属中毒,喝牛奶就可以自救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些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趣味引导式教学,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化解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生物化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生物大分子到基因表达与调控等都包括在生物化学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了解生物化学内容,难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有必要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可以简化课堂教学程序,缩短知识的传授时间,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对于那些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复杂过程,比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利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逼真,把抽象、微观的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做到脑动、手动、口动,而不是被动观看和接受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我们体会到,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让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关键在教师如何去做。如何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只有高素质、严要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而,老师就要不断地吸收新鲜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摸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