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化学论文

化学教育兴趣的培养见解研究毕业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5:43

  

第1篇:一位乡村教师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见解


  一年一度的中考,将要到来,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初中化学教师,对于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感慨颇多。利用这个平台,和各位一起分享:在平时的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个人体会、经验。


  乡村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八点体会


  化学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十分的重要和必要。化学概念的学习也是素质教育中化学科目教学所必需的。化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的化学概念的形成与教学非常重要,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在这里,从化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方面,谈谈我个人在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中的八点体会。:


  体会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種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体会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体会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体会四、: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体会五、: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计算):


  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X10-27千克


  (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氧原子绝对质量(千克):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相对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的相原子质量的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就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把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是个没有单位的相对质量。


  体会六、: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体会七、: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体会八、: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可用下边公式进行计算:溶


  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


  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这对后面运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综合以上八方面体会,可以总结出,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并把基本概念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乡村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应该加强的三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初中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领域的一位专家曾经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課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比如让学生研究火柴,验证化学方面的知识: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让学生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免入题海之苦。这里若将习题分为两类的话,一类则是为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新学知识,使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同化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即所谓“形成性练习题”。另一类则是提高题,即对某一知识点从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使解题时对该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需要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使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各种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是要通过典型习题讲解,不仅教给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练习之后去整理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条理化、网络化。因此,每做完一道习题应该进行一番反省思索工作,如这一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应用了哪些相关知识?我是怎么想到这种解决办法的?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


  用一句话来说,有关在乡村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谈了那么多,其实也就是说,乡村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王永

  第2篇:中学化学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有效路径


  中学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事业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享益不尽的好处。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中学化学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被大多化学教师所津津乐道,但也被其他学科的教师所诟病。化学教育不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化学教育的地位,这就和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文关怀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就化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意识体现做一探究。


  一、中学化学教育的人文意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以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研究论证为主要学习方法。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它是世界的组成元素,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从深层意义上说,化学教育对人类充分认识世界、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改造我们生活的方式方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化学是启发学生热爱科学、发现科学的金钥匙


  中学化学教育是学生认识科学的基础教育,是系统学习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了解未知物质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虽然当下的基础教育界对化学教育还有一定的偏見,非化学专业的教师会认为,化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但和其他专业一样,化学在学生升学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中,依然非常重要。同时,化学教师能够积极运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爱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人类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2、化学教育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化学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例如钻燧取火、女娲补天、点石成金等民间传说便集中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对物质组成、化学反应的重视,尤其是火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欧美国家兴起的四次工业革命更是直接推动了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蒸汽机、煤、铁、钢、电、计算机等元素直接促进了技术革命的大发展,直至今天的信息化时代的形成,无不和化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类利用化学技术创造的社会财富已经不计其数,这也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关怀意识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1、正确认识化学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异同


  应试教育是学生实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要手段,应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升学率,会导致学生形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不良习惯,不但局限了学生认知世界的范围,也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意识,不利用学生的成长。化学教育以化学课本为基础,以实验技术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其实践性和科学性是应试教育不能比拟的。


  2、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化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化学手段改变了人类社会,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化学手段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强调化学给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工业革命的大发展直接加剧了环境污染,大量的煤、铁、各类矿石的开采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另外,毒品、兴奋剂、化学武器的运用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地威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化学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要求化学教师具备崇高的人文关怀意识,运用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要盲目地追求眼前利益、破坏自然,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思想品德。


  3、全面提升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意识


  人文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而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和教育,要求教师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各类人文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通过课本教学、实验教学、课外见习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认知社会的水平,增强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创新创造的本领。就化学教育教学而言,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思考事物发展的不同方面,以孜孜不倦、刻苦努力的精神去追求科学知识的真谛,挖掘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提升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4、着力强化改革创新思维


  化学教育教学注重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培养学生形成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开拓创新创造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人本主义认为,人类真正感兴趣的源泉在于创造,创造既深藏于人的内心深处,又体现在人的一举一动。人类是有情感的,人的爱憎、悲欢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创造性灵感的产生。创造性作为人的一种潜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学习、培养和不断地积累方能形成。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特别强和求新、求变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观察、创造发明,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将潜意识变成一种自觉意识,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能增强教学的效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


  5、积极利用课堂内外环境提升人文教育水平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如“臭氧”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了解了臭氧的分子组成和性质之后,拓展学习目标,设计出如:臭氧与环境、臭氧与生命等自主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掘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教学的目的,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课外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普知识的普及形式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多媒体等积极了解化学知识的最新发展,同时也可以联系实际,通过对酸雨、毒品、化学武器等灾难性事件的了解和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总之,中学化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化学教育中深化人文关怀意识,在人文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殷丽

  第3篇: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引言


  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授课时,注重知识的传播,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逐渐跟不上他们的思路,对于化学课堂逐渐失去了兴趣,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常常死记硬背,基础知识不牢靠。究其原因还是化学科目的特性使得其难以被学生所理解和消化,所以教师对于高中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


  高中化学课具有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多的特点,很多学生在初步接触化学科目时,就觉得化学是一门可以听懂,但是又容易记混淆的课程。由于很多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就导致其在考试时很难得到高分。所以学好化学的关键是先认识化学,再进行化学实验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做好化学实验,让学生们親眼看到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对化学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化学,走进化学。


  二、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高中化学卷面的成绩在高考中相对于语、数、外所占的比分值不大,大部分学生喜欢把学习时间放在自己喜欢、擅长、分值大的科目上,对于化学科目学习时间太短,而且其理解起来虽然容易,但是化学物质间的反应过程又很复杂,学习起来枯燥繁琐,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这就使一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高中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只凭借机械性的记忆,并不能达成很高的学习效率。


  2.学生对化学科目兴趣较差


  化学科目中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除了一些化学元素、反应方程式及现象等需要死记硬背之外,还有些反应规律、等式的配平是需要通过理解性记忆才能完成。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化学知识导致他们的化学基础并不稳固,在之后的理解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好的去理解核心知识。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兴趣较差也是由于化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当前初高等教育阶段及部分教学硬件相对较好的初高中之内,化学教学的实际开展依然是以教师口述为主,这也使得这一科学性和动手性极强的学科丧失了为数不多的吸引力。


  3.学生对化学科目了解不深


  当前的教育体系之中,学生通常是在初中阶段才开始接触化学,而这一科学性相对较高的学科在初中阶段直接出现,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于化学教材及这一科目的认识。这也使得其在步入高中阶段之后难以对化学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掌握,也正是由于对于化学科目不甚了解,很多高中生无法提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提升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1.教师通过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下,学生学习化学依然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学生暂时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通过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得其对于化学的认识更为全面。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待化学基础不同的学生时,如果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化学。


  2.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当前大多数高中化学的教育模式极为单调与枯燥,这也使得高中学生无法提起对于化学学习的乐趣。如果高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3.将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带入教学中


  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们生活的空气中,就有很多的化学物质,如氮气、氧气等等。高中化学教师授课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来举例子,因为单调的讲课会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开展的进程中应当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更好的结合,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本身的实用性与生动性得到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晦涩难懂的化学章节中,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将主要知识点进行全面理解。


  结论


  高中化学这一基础学科虽然不同于语、数、外等主科对于学生的意义。但是其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便利,虽然高中化学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对较小,但是学好高中化学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化学知识储备。当前,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学习普遍难以提起兴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需要引起高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高中化学教师,更应当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相关事宜。


  作者:刘自科

  第4篇:绿色化学教育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应在确保大学化学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是大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与素质教育的其它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把绿色化学教育课程化,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进行课堂传授。可喜的是,早在1998年,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课程,首轮《绿色化学》课程在中国科技大学顺利完成。《大学化学》为此发表了消息报道。目前已有较多大学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绿色化学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基础课(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时,對涉及绿色化学知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及思维的拓展;并且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与深化,例如在学习活动(读书活动、科技论文竞赛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中和在环境氛围(如成立环保协会)中体验与深化。


  绿色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谐”的绿色意识。黄志斌指出:家庭绿色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制定适应教育对象社会化需求的和谐目标,强化教育主体的和谐意识,践行有利于将教育主体的和谐意识实现对象化复制的和谐教育机制。“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主客体和谐统一”乃是贯穿于家庭绿色教育观的逻辑主线。这一教育观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包括大学教育。


  二、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的化学,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有义务结合化学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我们将绿色化学渗透到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中。在此,结合课程实际,采取了以下“三结合”措施对学生进行了绿色化学教育渗透。


  1.结合并发掘教材中绿色化学内容


  大学作为主持单位参加了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的《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作为研究成果之一的《大学化学》一书是教育部高教司核准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书分为3篇12章,其取材准确、简明,收入了最基本、最通用的化学原理、规律和实用素材,从素质能力培养和工程技术教育出发,突出工科特点,增强工程意识。同时又注重丰富时代气息,把进入新世纪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论题—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等之中的化学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研讨和阐述,增强了教材的社会性和应用性。


  在大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及思维的拓展,教学时间多少由教师灵活掌握,这样在大学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占时不多而又点到为止。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化学教育,同时又不对原本非常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进行讲授。如,化学能源一章,讲到汽油的燃烧时,给同学们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据调查1998年北京市有机动车130万辆,排出的废气污染严重,北京市已成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在申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是焦点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北京市大部分公交车都使用了清洁燃料。并向同学介绍氢能源以及国家能源战略,并探讨洁净煤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前景,结合燃料电池,介绍我校和我国燃料电池研究和发展的趋势,以此来激励同学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在介绍大气污染一节时,向学生介绍汽车尾气处理的现状,国内和国外发达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指出开发高效催化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结合化学发展的趋势,向学生介绍解决汽车尾气问题的研究思路。


  2.结合工程和地区实际


  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结合重庆地区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自然地、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明确实施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如结合当重庆建筑物遭受酸雨侵蚀的损坏情况,强调酸雨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途径、成分及其危害,也为学生介绍重庆地区实施“一控双达标”的实质、意义及酸雨控制的情况。又如在讲化学电源时,干电池、镉镍电池虽是常用的化学电源,但这些电池可是大毒源。一小粒纽扣电池污染60万L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埋在地里,能使1m2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这些电池在今天却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逐渐为金属氢化物镍电池(MH2Ni)、锂离子电池所取代。通过课程的讲授,介绍符合绿色化学意义的电池,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引导学生绿色消费。


  3.结合多媒体教学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已经完成了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目前,已有85%的大学化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和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介绍减少有毒、有害工艺。目前正在使用的一批涵盖绿色化学的大学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受到学生的好评。今后,重庆大学将依托西部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将购置的绿色化学相关软件安装在多媒体机房中,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免费观看,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绿色化学。


  三、结语


  我国高校的化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绿色化学的渗透,这是由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决定的。在大学化学教育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大学化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石晓阁等

上一篇: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思考论文(共4篇)

下一篇:绿色化学教学运用方法与发展研究论文(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