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思考
【摘要】化学课堂的提问需要体现其有效、趣味、探究和开放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掌握提问策略。文章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探讨谈及几点思考,希望读者能积极给与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部分教师认为化学探究性提问只需紧扣探究话题和主体内容就可以,并且忽视课题探究的外延知识和深入的探究环节,部分教师将学生觉得陌生的或者不懂的知识点引入,课堂出现一片茫然;课堂提问要有质量,就是一个问题能引起课堂的一片哗然,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又能说明主要问题,这就说明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尤其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一个升学阶段,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知识点的掌握对教师来说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因此,仅仅一个问题的提出其实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二、提问的特征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有时问得学生一脸无知,这明显是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及基本概念知识理解不到位,这就是低效提问。这种情况出现往往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生活实际经验不足,不能确切的明白教材当中出现的实例。例如,课堂上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化学学习源于生活,比如洗衣服要用洗衣粉或香皂,这些洗涤用品当中含磷、含氟的问题,此时如果进行提问:我们衣服上的汗菌用食盐可以搓洗是什么原因?提问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也许紧接着还会出现很幼稚和无知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其实直接泯灭了我们化学问题提出的最初目的,没有层次的化学问题学生怎么可能从问题的提问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呢?这样的化学课堂又何来效率可言。这里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其相关的特征:
(一)知识关联度高。什么是问题关联度,就是所提出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的程度。问题是通过与已有的知识相互比较才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本身不会诞生出新的问题。打个比方,硝酸是一种强酸,可以完全电离,得到结论判断它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进而我们进行试验,实验结果如实验描述石蕊溶液变红,然后我们得出结论硝酸具有酸性,但一会儿颜色变淡甚至颜色褪去。我们进一步探究,根据这个实验现象分析会不会H2和NO2的化学性质导致这样的实验现象呢?进而如果在浓硝酸钠溶液当中滴入两滴石蕊溶液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进一步推测,这种实验往往和H2以及NO2有关,一系列前面提出的问题随即迎刃而解。
(二)目的预设性强。对于高中生而言,化学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全面掌握知识点也较困难,而课堂提问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渠道,对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帮助。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目的预设性较强,可为学生提供多个解题思路,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具实际效益。例如,在讲解酚的性质和应用内容时,事先学生已经掌握了与乙醇相关的知识点,可初步了解苯环、羟基等重要基团的内容,对此章节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教师通过自然界的酚类化合物,让学生掌握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提出与“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是醇”相关的设想类问题,接着借助活动探究,让学生积极动脑猜想苯酚实验最后显示的颜色、状态与气味,并提出“苯酚如何保存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相关问题,并与实验结果做对比分析,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他反应。
(三)信息传递性广。高中化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注重培养学生课堂联想、实验探究能力,课堂提问教学方法需要与其相关特性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信息传递性是高中化学提问教学的重要特征,可直接明确问题的有效性,便于更好地展开后续学习计划。例如,在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中,立足于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基础概念,利用动手实验活动,向学生提出“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是否使得溶液的H浓度相等”、“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中H2浓度有所不同”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归纳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增强化学问题的单一信息传递能效。
(四)思维创造性深。硝酸具有氧化性,该性质与硝酸中哪些粒子有关?问题体现出关联、预设目的性质就不免为一个有效问题。发出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并且一步步推进来提高问题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当中的整体效益,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分析、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问题设计策略
(一)课堂上的问题设定往往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从学生本身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抓起,给学生设定积极、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个比方,为什么工业上要用二氧化硫来做漂白剂?而问题是我们明知道二氧化硫的漂白会产生含硫的化学物质,容易分解,其性质不稳定,会分解出有害物质,但是工业上还要用它做漂白剂,像纸浆等都是用这种方法漂白,思考,是不是营销商心太黑,欺骗消费者呢?
(二)我们身上穿戴的银质金属饰物是银色的,而为什么硝酸银试剂瓶口分解得到的銀是黑色的?提问一出来,就能瞬间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顿时一大部分学生陷入沉思,进一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氧化静置得到的物质分别是白色和灰黑色的,为什么颜色差别会这么大?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很多学生的思考,说明教师的提问有层次,当即让课堂轩然,相反,问题无效根本提不起课堂氛围。另外,如果问题难度太大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望而生畏,因此,教师要观察学生,根据实际来预设问题,积极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结语
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实现其趣味性,并达到一定的目的,展现教学模式和教学知识的灵活化,帮助学生挫败学科难点,这是突出表现在化学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和教学任务,且刻不容缓。
作者:丁海嵘
【参考文献】
[1]李志远,梁毅刚,李素英.论大学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1
[2]郭鸣宇.学习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