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教学设计
摘要:药物化学是高职院校药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中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药物化学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药物的結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和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是化学基础课与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应用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药物化学所涉及的典型药物中,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是其中重要的章节知识点,本文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教学选用的教材为徐宁、胡兴娥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化学》,同时参考由葛淑兰、张彦文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化学》,以及数据库文献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本教材共包括十四个章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为其中“第五章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的第一节内容知识点。阿司匹林是百年经典老药之一,其发现、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在药物化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因此,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三年制专科药学专业学生,学生此前学习过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化学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尤其是有机化学,部分学生在认识官能团和化学结构过程中存在困难,而对化学结构的认识是药物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巩固相关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应用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解决该药物的调配、制剂、分析检测、储存保管、使用等问题。掌握阿司匹林的实验室合成过程及精制操作。
2.知识目标
写出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名。能解释阿司匹林的合成过程。
3.素质目标
通过对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药物化学知识学习,为该类药物的调配、制剂、分析检测、储存保管、使用等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名称、理化性质、鉴别和应用。
难点:阿司匹林的合成过程。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课堂较为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引入信息化教学,借助学习通教学软件,构建《药物化学》在线课程平台,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件、微课视频、思考题等)、实验教学、在线测试、在线讨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可以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又可以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拓展学习,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前,学生在通过学习平台观看相关的视频任务点完成预习,课中进行分组讨论答疑,课后完成学习平台的在线测试题,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
1.情境导入新课并融合思政教育
通过阿司匹林的发现及发展史视频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民间就已知道用柳树皮、叶的汁液可以止痛、退热。19世纪欧洲化学家从柳树皮中提取得到“水杨酸”,1898年德国拜耳制药的研究员费力克斯·霍夫曼用化学合成得到“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随后拜耳公司将其制成阿司匹林片上市,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通过该视频,以科学家不断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给学生深刻的启迪,并树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信心。
2.任务驱动法深入教学重点
视频结束后,给学生分组任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和结构?(2)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和鉴别方法?(3)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4)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5)阿司匹林的稳定性?(6)阿司匹林的改进措施?
在提问过程中,运用学习通软件进行随机选人或者抢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学生板书或者口头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难点部分再结合图片、模型等进行重点讲解答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集体讨论。
3.实验视频直观教学
在本节知识点中,主要的难点部分是阿司匹林的合成。由于场地、仪器和试剂的限制,该药物合成过程不能让每个学生实践操作,所以相关的实验教学视频尤为必要。在课前,将相关实验原理、反应条件、仪器试剂、装置搭建、合成精制视频等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预习之后,在课堂中再进行提问答疑,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实验操作过程,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考评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着重职业能力和素养,采用过程评价、技能考核、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评价(考勤、讨论、提问、作业、在线测试)占40%,技能考核(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核)占10%,理论考核占50%。
对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学生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同行评价通过互听互评的方式,督导评价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
四、教学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化学结构掌握仍然有困难,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无法准确书写结构式。另外,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预习布置的任务点没有及时完成,导致课堂中对知识点的吸收较慢。
(二)今后需努力的方向
教学应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资格统一考试标准;进一步加强教学互动,充分运用多媒体工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