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高中科技教育,以全体高中生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是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文化等的整体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科技教育的内涵与“科技”内涵的理解紧密相关,从强调“知识系统”到强化“方法体系”,到突出“探究过程”,到关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再到对科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强烈呼唤,科技教育的内涵不断发展,科技教育资源和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途径也会不断丰富。
一、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类
高中科技教育资源是多层面的、多元化的综合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中,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少年宫、社区科技教育中心和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与科技教育有关的课程,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校园科技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实践基地)等。
1.教材
一般是指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科技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在培养学生形成世界观、运用辩证法,以及客观地认识世界等方面有着启蒙作用,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科教材中有关科学知识、实验探究、理论探索、科学发展史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等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和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中蕴含的科技教育资源,并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本教材也是科技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本位、在由学校自主确定的校本课程中开发出来的教材。校本课程是落实学校办学方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课程,具有传承性、特色性和地方性,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传承的载体。校本科技教材是学校坚持发展自己的科技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不可少的科技教育资源。
2.学校实验室、图书馆
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实验技能的主要场所。图书馆的大量科技书籍是学生查找科技资料、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实验室也进入了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使学生能及早地接触高科技,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实验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观察的视角和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室资源是在高中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资源,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和利用。
学校各类专用信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装备大量高科技设计和多媒体设备,是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的理想场所,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校园文化环境
从广义上讲,学校环境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建设学校的科技环境。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科技教育环境的建设,除了有先进的图书馆、专用科技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外,在校园内设置了创生石、“创”“生”浮雕,建设了现代农业实践大棚,为各类树木悬挂介绍牌,建设介绍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科技馆、电离层实验室、航模室、陶艺室等,并在教学楼和实验室内张贴介绍著名科学家事迹的画报,设置科技实践活动专栏橱窗。我们大力营造充满科技教育特色的校园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震撼,有一些思索和渴望,从而使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理念与师生的创新思维在校园内交相辉映,努力创设“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科技育人环境。
4.学生社团
科技社团是集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科技活动的大本营。有活跃的科技社团,才能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为学校科技活动的持续深入发展,形成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校科技社团分为永久社团和临时社团。适合长期开展的科技专项活动,可建立永久性社团,如航空航海模型俱乐部、天文观察小组、陶艺馆等。属于临时性科技活动的则可建立临时社团,如汤山翠谷现代农业考察专项研究小组、阳山碑材与南京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小组、关注食品安全—揭开地沟油变清的秘密科技活动小组等。
5.教师资源
学科教师是传播科技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学校中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科学发展、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因此,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而人文学科教师丰富的人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会起到互补和提升人格的作用。
6.校外资源
社会上蕴藏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如互联网、各类科技场馆和科学研究所、高科技工业园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科技专家、学者等。将这类资源与学校科技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家的过程中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开发,感受科学技术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关心治理环境污染的科技方法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多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与在区高校开展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建设了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教育合作基地,并在紫金山天文台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电离层观测中心,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电离层观测网的中国监测中心之一。我们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园区、南京阳山碑材景区、汤山古猿人生活溶洞、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高淳慢城等纳入学校科技教育的场所。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我校获得了丰厚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为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创设了优良的社会教育环境
。
二、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
高中科技教育有着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资源分布、资源应用、观念认识不均衡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距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突出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模式离社会、生活、实践越来越远,其固有的一套程序,无论如何变异,最终都收敛在试卷上,即对知识的记忆。这种教育违背教育规律,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缺乏实践中的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中教育中,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有极高的期望,教育行政部门也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评定学校办学绩效的重要指标,因而学校难以正常开展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素质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长期把持学校的局面,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的正常开展,造成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现实存在但却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局面。例如:我校的水塘,可以进行水质净化植物和生态循环的研究,但未能被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数字数学实验室在多数时间内处于闲置状态。网络图书馆具有信息量大、查找方便的特点,但学生应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机会不多,应用网络设计研究性课题的能力不强。再如我校已开发的《化学科学探究手册》校本课程教材也未能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
2.观念旧:精英教育与全体教育的差距
在“高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技教育是学校的风景线”的办学理念的影响下,滋生出功利型的“精英拿牌”式科技教育模式。学校往往花费巨额经费和人力物力,让少数学生能在世界或全国有关比赛中拿大奖或获取大学保送资格,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成为学校应付上级“素质教育”检查的名片。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应成为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将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转变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学校才能以科技教育的特色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内涵,使学校真正成为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出大批的具有文化知识和初步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学校的科技教育是培养精英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导向,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配置。精英式的科技教育以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比赛拿大奖为目标,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巨额资金的支持。而大众化的科技教育,提倡整合学校、社会已有的科技资源,从生活实践中提出科技研究的课题,尽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从事科技活动的项目,发挥特长,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衔接少:资源整合与内外合作不足
在校内,从单门学科看,教师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科学过程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即使涉及科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的模式进行,缺乏运用科学观念分析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均衡。从学科综合看,各科学学科之间缺少沟通与关联,教材中重复的内容比比皆是,如生物与化学学科“糖类”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又如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生物、地理、化学学科的教材内容都有雷同之处。同时,在学校层面上组织学生进行科技主题活动时,各学科基本上是各搞一套,在利用既有资源上,未能发挥出各学科的优势,缺少对学生科技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校外,由于课时安排、安全因素,以及学校和相关单位协调不够等原因,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科技教育,学校内外共同开发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氛围。学校以外的科技活动并没有和学校紧密联系,造成了教育单位的孤立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垄断和封闭。
4.评价难:目前对科技活动及资源建设尚未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办学绩效的考核重点放在高考成绩上,对科技教育虽有考核指标,但主要是看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中拿了什么奖,对学校进行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科技教育活动没有硬性指标。学校也总是把学生在重大赛事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为科技教育的主要成绩,对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没有必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整体科技素质水平难以得到全面的评价。
我校在科技教育实践中独创了学生科学素养“学分+证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本课程的表现、科技活动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科学习的评价依据其学业成绩;学生的校本课程表现评价采取“学分”制;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采取“证书”制。同时对参加科技活动项目的学生,折算个人成绩和积分,再将积分加入班级总积分,这样既注重“个人科技荣誉”,又注重“集体科技荣誉”。这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践中操作难度大,涉及面广,操作程序和评价项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细化。
5.教师科学素养与理念
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教师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素养水平对学校全面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现实中,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科教师在应用学科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些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需要更新和学习。
三、合理利用高中科技教育资源
1.立足校内和课堂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高中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教育环境、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科教师是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它们为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基本满足学校开展正常科技教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实施科技教育的主要资源应当立足于
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科学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落实课程标准所指向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寻找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高中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思维品质,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并能将科学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成为能“科学地生活”的公民。
2.综合利用资源
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综合利用。校内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包含学科间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利用。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指对本地区的科技教育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寻找与学校科技特色项目和科技发展项目相一致的合适的社会科技资源并进行整合利用。
学生的科技实践、社会调查和研究课题,与高中所学习的各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时,应当对项目进行综合性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开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我校阳山碑材项目研究,科技中心组织发动各科教师确定了阳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地理)、阳山碑材体积和质量的测量研究(数学)、阳山碑材耐腐蚀性研究(化学)、如何搬运阳山碑的研究(物理)、阳山地区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生物)等题目。在研究中学生们进行现场堪察、采集样本、访问,充分应用各种测量工具、实验室设备、网络工具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取得了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我校聘请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等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每年到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普及天文知识和南京地方地理知识。结合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活动,对阳山碑材及地区进行综合性科技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汤山翠谷的现代农业等。在每次科技活动前,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都会自觉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签订了“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的协议,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科技优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展的全球太阳监测活动,开设了电离层监测等特色课程。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馆,体验地震过程;参观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了解汽车生产的奥秘;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深入体验天文监测知识与技术。
四、结束语
学校科技教育离不开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使学校科技教育规范化、系列化、制度化,从而构建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良强,潘晓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0):86-94.
[2] 侯的平,马学军,张涌林,管昕.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普研究,2011,6(10):60-64.
[3] 吴旭君.社会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院报,2010,9(1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