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的特征分
[作者简介] 谢幼如(1965—),女,广东潮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研究。。
一、问题提出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1]教育部在2011年启动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截至2012年12月,已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推出了186门视频公开课。目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已初具成效。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经验、现状分析以及与外国公开课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关于其教学本质及功能特点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然而,若这方面研究比较薄弱,不仅会影响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正确导向,还会影响其应用定位及教学效果的发挥。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的视角对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深入探究,旨在引发人们从教学本质与教学功能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进行审视,努力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水平。尤其在影视制作和传输技术不断推动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公开程度、共享范围也不断扩大,因而对其教学特征和师生行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用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2] 本研究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的分析中,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相关概念与界定制定分析类目表,对选题、视频画面、教学设计进行特征分析。
在进一步剖析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堂互动过程时,本研究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师生行为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包括:制定相关类目表,记录数据,分析师生语言及行为互动的特征等。
(二)研究样本
截至2012年12月,教育部已有18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发布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其中,每门课程由5个以上的专题组成。鉴于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内容、视频画面、教学设计、网络传播、师生行为等五个方面选取样本,具体见表1。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3] 为全面认识精品视频公开课,根据其定义及建设要求可总结出以下特点:(1)课程选题特色鲜明,内容前沿;(2)面向受众广泛,既面向校内学生也面向校外社会大众甚至国外学习者;(3)视频课程包括课堂教学与学术讲座两种表现形式;(4)传播渠道更加宽广,在多类门户网站免费开放;(5)强调精品性,要求主讲教师专业水平高,课程教学设计新颖等。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4]特征是指“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5]因此,教学特征是指师生双方依托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和学共同活动的标志性特点。
结合教学特征的定义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其教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选题内容、视频画面、教学设计、网络传播。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内容体现了课程目的和承载内容;视频画面可呈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设计可反映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使用等情况;精品视频公开课依托网络平台面向学习者,其教学传播具有网络传播的特征。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师生行为
“师生行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行为和影响,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行为。”[6]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视频呈现,所以其师生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交互行为。其中,教师行为指教师的讲授、提问、指导等行为;学生行为指学生的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行为;交互行为是基于技术的交互行为,即通过技术的介入更好地实现师生对话并产生学习感悟。
四、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分析研究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内容分析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课程的建设。”[7]结合建设重点与“爱课程”网站上的课程学科门类,制定出选题分析类目表,并选取截至2012年12月已上网公布的186门课程为样本进行分析。根据课程名称与简介对选题进行归类,形成选题分析统计表(见表2)。
1. 把握核心功能,突出本土特色
由表2可知,传统文化类与科学技术类课程所占比重明显较大。这与精品视频公开课“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建设初衷相呼应,体现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核心功能。其中,传统文化类的选题所占比例最大,与国外公开课相比,凸显出课程选题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
2. 联系实际,关注学习者需求
由表2可知,大学公共课在5类选题中所占比重最小。原因在于它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德育等课程,内容覆盖面和学习者范围远没有其他4类选题广泛,因此,考虑到实际情况,课程申报者较少开设该类课程。
此外,由选题实例分析可知,多数课程注重与学习者实际需求相结合,如社会热点类选择“食品安全与营养”、“税收与我们的生活”等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大学基础课注重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习者的需求,选取“世界文化地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大学公共课注重主流文化的弘扬和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开设“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之路”、“大学生人生发展与素养建构”等。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视频画面分析
多数精品视频公开课是课堂教
学的视频呈现,课堂教学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目的、内容、方法和媒体。[8]结合课堂教学的要素以及视频课程呈现的内容,本研究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视频画面分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PPT、师生互动与教学案例等五类,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时长分析
通过制定分析类目表,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对“爱课程”网站的课程进行抽样,选30门课程,每门课程中选1个专题作为分析样本。其中,传统文化类9门、科学技术类7门、社会热点类5门、大学公共课4门、大学基础课5门。具体分析是记录每一类画面在切换前所持续的时间,并统计各类画面的总时长,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画面时长具有以下特点。(1)课时简短,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包括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四个方面。其中,注意力的集中性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可知,每个专题的平均时长约为30分钟,可避免由于课时过长而引起的学习者注意力分散现象,这符合学习者注意集中性的认知发展特点。(2)画面时长各异,内容重点突出。分析结果显示,5种视频画面的时长各不相同。其中,教师活动画面时长最长,师生互动画面时长最短,两者之间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内容重点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活动传递知识和方法。
2. 画面分析
就视频画面而言,精品视频公开课关注视频特性,遵循教学规律。其画面特点主要表现为:构图简单,多种视频画面交替呈现;与早前的教学视频相比,其景别丰富,同一种视频画面有不同的景别或拍摄角度,避免了画面过于单调,这些特点可兼顾教学规律与学习者的视觉习惯。
3. 学科对比分析
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不同的特点,其视频画面时长也各不相同,对5类课程的画面时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5类课程的视频画面中,时长差别最显著的是多媒体PPT,其在科学技术类课程中占33.72%,比例最大;在大学基础课中占12.54%,比例最小。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类课程比较抽象,PPT可将其形象化,而大学基础课多为基础学科,易于理解,无须使用PPT。画面时长差别最小的是教师活动画面,与其他画面相比,其在5类课程中比例均为最大,这与上述统计结果一致。由此可得,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视频的制作虽遵循学科特点,但并不固定于统一不变的标准。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
结合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实际情况,拟从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 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本研究主要分析其物理环境,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多数课程在教室中进行,少数使用演播室和会议厅。原因在于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要是由大学申报建设,教室对于主讲教师来说最为熟悉,容易掌控,同时也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再者,学校的演播室与会议厅的数量及配备有限,相比之下,教室更容易借用。由此可知,教学环境的选择是在考虑到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申报学校实际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2. 教学媒体分析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品视频公开课所选用的教学媒体既包括现代教学媒体,如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一体机,也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如实物模型、黑板等。
由表5可知,计算机与投影仪组合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最为常见,它能较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一体机所占比例为8%,多数出现在演播室,可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由于配备较昂贵,使用较少。黑板作为传统的教学媒体,只是在个别课程中偶尔出现,应用很少。少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总体而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均已使用信息化设备,这些教学媒体虽有利于视频课程内容的呈现,但在学习效果与教学灵活性方面还需我们深思与研究。
3.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决定着教学活动效果。通过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策略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特征。
(1)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多种教学策略为辅。将30个专题中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统计,结果见表6。
由表6得知,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常用的教学策略为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一种学习资源,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呈现给学习者。作为一种课程形式的资源,它着重通过讲授式教学来传递知识,并辅以其他教学策略来增强资源内容的交互性。所以,其教学策略应用状况是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多种教学策略为辅。
(2)灵活组合教学策略,调节教学节奏。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虽多数以教为主,其中有许多优秀的课例值得我们学习。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灵活组合多种教学策略。本文从5类课程中分别选取1个典型的专题进行教学策略分析:“现代礼仪”组合运用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来解析生活中常用的礼仪,不仅使现场教学生动有趣,也使视频课程富有节奏感;“当代哲学热点问题”运用案例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运用谈话法疏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科技信息图示设计”采用讲授式教学策略讲授内容,引用大量例子启发学生理解设计理念,运用阅读指导法给学生推荐书籍,并说明阅读技巧;在“人生诗意五典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周围的世界;在“数学文化”中,教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现学习。综上所述,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避免枯燥的灌输式讲授,可达到增强师生互交、调节教学节奏的效果。
(四)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分析
1. 课程平台
目前,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要通过“爱课程”网(http://)和其合作网站,如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的“中国公开课”板块(http://daxue)、“网易”公开课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板块(http://cuvocw/)以及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视频专区”(http://nke
.com)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免费面向社会甚至全世界开放。
2. 传播特点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其目的在于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具有网络传播的异质性特点,即“传播受众可分别从传播主体获得不同信息,具有主动权”。[9]其教学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融合多种传播优势。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方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与人际传播(双向)的传播特征。其中,大众传播表现为广大学习者可同时观看视频课程;人际传播则是指学习者可以将意见反馈给视频课程的传播者或其他学习者,从而相互交流与学习。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方式兼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优势,同时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2)配套丰富的学习支持服务。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网络传播中拥有丰富的学习支持功能。①课程获取简便。网络平台将全文搜索引擎与目录搜索引擎结合使用,可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例如,在“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与中国网络电视网站中,学习者可以按照教师、课程名称、学校以及课程学科来搜索要学习的课程。②学习操作人性化。以上4个网站中,均提供“播放记录功能”。即在中断视频后,重新打开该视频的网页时,会提示上次已观看的时刻点。这种功能可避免中断视频后重新开始,从而节省时间。③学习氛围活跃。提供用户评论模块,突破单向传播模式。学习者可以在用户评论模块发表观点、分享信息,“网易”的公开课模块提供QQ、微博等链接,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以此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五、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师生行为分析研究
为进一步探究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了解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本研究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师生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师生行为分析编码系统的设计
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行为,约占全部课堂教学行为的80%左右。据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教育家弗兰德斯(Flanders)开发了FIAS,系统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它把课堂上的语言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语言(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等三类共10种情况,分别用编码1~10表示:1表达情感、2鼓励表扬、3采纳意见、4提问、5讲授、6指令、7批评、8应答、9主动、10无有效语言。其中,教师语言中间接影响的内容为1~4,直接影响为6~7,学生语言的内容为8、9,沉寂或混乱的内容为10。(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FIAS对记录编码有明确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代码,作为观察记录。(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分析并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FIAS分析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行和列的意义都由编码系统的规定编码所代表,每个单元格中填写一对编码所表现的先后连续的课堂行为出现的频次。
2. 精品视频公开课师生行为分析编码系统
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精品视频公开课师生行为的特征,本研究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师生行为分析编码系统,见表7。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师生行为分析
研究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结合“爱课程”网站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排名情况,选取不同学科的三节课作为研究样本:袁涤非主讲的“现代礼仪——礼仪概说”、顾沛主讲的“数学文化——变中有不变”、罗学港主讲的“人体解剖学——骨”。这三节课点击率较高,学科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总结优质公开课的特点和规律,可为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1. 特征分析
依据精品视频公开课中课堂师生行为分析编码系统对以上三节课进行编码,利用FIAS辅助软件生成课堂师生行为分析矩阵,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得到相应的课堂师生行为比率统计表。本研究以“现代礼仪——礼仪概说”为例,通过分析可得矩阵统计表,见表8。
采用相同的方法对“数学文化——变中有不变”和“人体解剖学——骨”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矩阵,通过矩阵对观察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得到三节课的师生行为比率统计表,见表9。
2. 比较分析
在对三个案例中的师生行为和教师提问进行对比分析后,通过对“师生行为比率”的三组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师生行为比率对比分析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1)在三门课程中,教师语言在课堂行为中都占较大比率,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均处于主导地位。其中,“数学文化”占86.5%,最为突出;“现代礼仪”次之,为76.3%;“人体解剖学”中教师的单一语言讲授比率最低,为51.6%。以上结果表明:在不同学科类别的课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存在程度、方式上的差异。
(2)在学生语言行为方面,“数学文化”所占比率最高,为9.8%;其次是“现代礼仪”,为7.3%;最后是“人体解剖学”,为2.7%。可发现,不同学科的教师会根据讲授内容选择适度和适当的师生互动方式,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3)三门课程的教师都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但师生基于技术交互比率差距较大,“人体解剖学”中达到了45.7%,“现代礼仪”中为16.1%,“数学文化”中为2.8%。可知在专业性知识较多的课程中,教师会较多使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支持教学。在基础知识的课程中,教师会适时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不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
对比分析“教师提问比率”的三组数据,可得 “教师提问比率对比分析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
(1)在三门课程中,教师都比较注重应用提问提
高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其中,教师提问比率最高的为“数学文化”,占13.3%;“现代礼仪”和“人体解剖学”占的比率相仿,分别为5.9%和6.2%。结果表明,由于“数学文化”教学内容较为基础,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讲解,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人体解剖学”,教师联系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可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互动。
(2)在问题类型比率方面,“数学文化”课程多数为封闭性问题,所占比率为68.5%,少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占31.5%,“现代礼仪”和“人体解剖学”课程多采用开放性问题,分别为58.6%和63.2%,少部分为封闭性问题,分别为41.4%和36.8%。由此可知,在基础科学知识讲授中,教师较多以讲授为出发点,通过提出封闭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同时,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医学类和经管法学类知识讲授中,由于问题多是出自于生活实例,具有灵活性和随机性,所以教师多采用开放性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课程讲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可得如下结论。
1.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内容紧紧围绕“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核心功能,关注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强调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2. 在一定程度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视频画面可兼顾教学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具体表现为:时长简短,画面构图简洁,注重不同镜头之间的平稳过渡和适时切换。
3.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活动多数在教室进行,它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以及师生的需求进行选择;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可方便教学视频的呈现;在教学设计方面,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再者,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师生行为分析可发现,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与教学设计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4.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方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与人际传播(双向)的传播优势,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服务,可有效地支持课程的传播与共享。
通过分析研究,也发现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明显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在选题方面,大学基础课所占比例偏低,不能充分满足各专业的大学生系统认识相关专业的需求,而且选题申报所规定的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实用性;在表达形式方面,视频画面的呈现还没有充分发挥视频媒体的优势,教学内容需进一步凝练并加深;在教学模式方面,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的主导性过于偏重,学生的主体性较弱;等等。
(二)建设启示
精品视频公开课归根到底是利用网络传播的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对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到以下启示。
1.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需进一步落实国家建设意图和标准规范,其选题应是受众面广,并适合于网络传播的教育教学内容。
2.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需借鉴教育电视的表达手法、特点和规律,将教学性与视频固有的生动直观等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视频媒体的优势,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3.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堂教学理念仍需转变更新,要加强教学设计理论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变革现有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尤其要注重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的设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凸显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功能与教学特性。
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已初具成效,本研究从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的视角对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深入探究,旨在引发人们从教学本质与教学功能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进行审视,努力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水平,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共享成效,并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应用创造扎实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3] 国家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105号)[EB/OL]. http://.
[2] 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0.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5] 百度百科[EB/OL]. http://#1.
[6] 乔章凤.高级中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博弈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 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EB/OL].http://.
[8]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7.
[9] 蒋海斐.网络传播特点刍议[J].新闻知识,2002,(5):47~48.
上一篇:电大远程教育质量建设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