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与教师发展的关联研究
[作者简介] 陈庆贵(1955—),男,江苏扬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中,参与课题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案例。本文从这些案例中,根据不同地域和学科分布,选取了几个与教学应用模式研究相关的典型案例,试图透析出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和教师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在应用中悟道与发展
案例一:贵阳乌当区阿栗小学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的探索之路。
(一)案例背景
阿栗小学地处贵阳东北部的一个山区。2004年,这个村小有10名教师,其中8名教师是民办转公办的,平均年龄47岁。当时,全校双科及格率仅17%。徐永胜被委以重任派到这所学校,担任校长兼语文教师。徐永胜到任后,正好赶上国家实施农远工程,他敏锐地把握住了“用信息技术改变山区教育面貌,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机遇。亲自动手改造学校环境,安装卫星天线,下载卫星资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当时,学校仅有的一间农远教室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在农远教室用光盘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案例发展
1. 用光盘资源上课,呈现丰富内容
用光盘上课,看上去好像是件简单的事,但是真要把课上好还是很不容易。徐校长用光盘上课,是光盘用得好,还是课上得好?事后,我们访谈过他。徐校长告诉我们:农远工程实施以后,他就一直用光盘资源开展教学,学生反馈较好。光盘资源已经较完整地呈现了一节课的内容,上课时,只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把握和解决好教学重难点上。
由于电视里的师生与课堂里的师生双重互动,课堂逐渐呈现出丰富的知识内容及优质资源与农村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课上,徐校长并没有太多的语言,而主要是用好光盘资源。听他说得如此轻松,我们却深深感到:如果没有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掌握和对光盘资源的熟悉,以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这种利用小班化光盘教学资源的课是很难上好的。
2. 资源重新整合——改用多媒体教学
光盘资源是将农村教师的素质放在较低的视角来设计的,随着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利用光盘教学时总感觉自己的课堂缺失了“应有的风格”。在一些教学内容上,光盘中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应用起来有点“水土不服”。因此,他不再单纯地使用光盘教学,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及学生认知水平对资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从而使得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一节不成功的课——被资源所困
2008年6月,我们又一次来到阿栗小学,发现学校已经建成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网络备课室,并接入互联网,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取资源。这次,我们听了徐永胜上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虽然资源应用很多,看上去课堂也很活跃,但是,又显得有点忙乱,学生自读自悟少了,师生互动少了,学生表达展示少了。
课后,徐校长告诉我们:一段时间以来,他发现网上有许多资源都很好,都有借鉴和参考价值,都难以割舍,但应用效果却不理想。徐校长认为在多媒体环境下,要实现资源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被资源所困的窘境中走出来,能够整合资源、驾驭资源,让资源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资源所困。
4. 整合进行时——创新无止境
2010年,徐永胜承担的“农远环境下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时,总结形成了如何构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教学资源,提出“抓住一个中心,坚持三个结合,遵循四个原则,把握五个环节”。即有效教学资源必须以优化语文学科教学为中心;坚持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资源应用遵循“想用不如能用,实用不如用实,好用不如用好,多用不如精用”的四条原则;收集资源时,注意海纳百川,选择资源时注意去粗取精,应用资源时重在因材施教,反思资源时需要对症下药,形成资源时做到水到渠成。
(三)案例分析
徐永胜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探索,在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成长起来,成为当地的名师和名校长。他的成长经历,带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第一,凡事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农村村小及以下的教学点,存在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和专业能力偏低的现象,在西部地区,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农远工程系统设计时,考虑把人教社等单位开发的小班化学科系列光盘等优质资源配送到农村去,通过光盘播放等形式,缓减学科教师短缺等现象,达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应该说这种设计从全局范围看,已经大规模地实现了工程设计目标。
第二,坚持应用,在应用中追求卓越。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用,这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工程成败的试金石。从微观上、农村学校层面上看工程的效果更是如此。没有应用就没有探索,更谈不到效益和发展。事实上,像徐永胜这样坚持应用探索,取得实效的案例很多。
第三,求新、求变、求发展,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目标。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摸出了门道,掌握了方法,总结了经验。悟道和发展伴随着他,有成功,也有挫折。成功了不骄傲,挫折了不放弃。从基于技术层面的应用,到基于资源层面的应用,再到基于方法层面的应用;从初步应用,到中级应用,再到高级应用,这个过程也揭示了农远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二、 在研究中提高与创新
案例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物理教师南建校为什么会成为科研新秀。
(一)案例背景
农远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初中的面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是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农远工程实施以前,学校教学质量一般。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利用农远资源开展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数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课题,全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南建校
是相庄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师,参与了“卫星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
(二)案例发展
1. 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4年前,作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南建校,信息技术能力几乎为零。此前他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西部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的影响,似乎还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学校仅有的几台计算机,只能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农远工程的实施,使他们有机会用信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
2. 应该如何利用农远资源
2005年,农远工程为农村初中配发的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及相关资源陆续到了学校,教师们如获至宝,纷纷在教学中采用。在教学中使用优质资源,教师们变得轻松了许多。南建校初步结识卫星资源的感觉也是如此。2006年3月,他参加全区中青年教师农远资源微型课的说课比赛,事先通过卫星下载了许多相关资源,想在竞赛时一展身手,结果事与愿违,还没等他把课说完,评委就打断了他的陈说。南建校希望把精美的动画放完,遭到评委的拒绝。专家们问他平时如何用农远资源上课,他答道:主要播放资源。那学生干什么呢?主要看资源。这样的回答又遭到专家们的批评。比赛结果肯定是名落孙山。
事后,他感到初中教师使用农远资源,不是放放资源完事,而是要让优质资源为教学服务。那么,农远资源到底应该“怎么用”,卫星资源环境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南建校把这样的思索带到了自己的研究中。
3. 研究需要针对现实问题
教学中,南建校发现物理课堂中应用农远资源存在四点困惑:第一,资源繁杂,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资源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第二,教师对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准;第三,教师对自己所用的资源以何种方式呈现感到模糊;第四,教师对课堂中所用资源的目的性不够清晰。针对这些问题,南建校开展教学研究,作不断尝试后提出了“三段、四环、五步、六过程”的应用方法,如图1~4所示。
(三)案例分析
农远工程实施后,南建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高手;他没有承担过科研课题,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就认真地去思考、设计、探索、做真研究,把一个农远环境下的研究课题做得有声有色,做得硕果累累。如果说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是基础,那么研究中的发现是关键,研究的创新成果是灵魂,南建校在他的研究中都有较好的把握。
南建校在他的课题研究中,从发现农远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四点困惑开始,到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到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修正、提高、再发现,直到解决问题形成结论。从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结束,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方法,南建校把握住了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我们发现:南建校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几次遇到困难,但是,他对待研究认真执著的精神和追求创新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及时发布成果的诸多做法使他获得了成功,也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学校和教师。
三、 在追梦中拓展与延伸
案例三: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伏启在追梦中发展。
(一)案例背景
教师结构性短缺是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农远工程以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性覆盖农村学校,缓解或解决农村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是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观。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校长伏启少年时梦想的实现,可以窥见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状况得以改观的事实。
伏启2002年9月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当时该校在校生786名,14个教学班,教师25名,艺术教师数量短缺,使得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十分严重,课程很难开齐开足,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也得不到全面发展。开展艺术活动难度大、效果差。学生和家长期盼新校长能够带来新变化。
(二)案例发展
1. 从小就种下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伏启出生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小学就没有学过歌曲,只会唱几段秦腔。上中学时,遇到一位民办教师上音乐课,他学会第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高兴万分,经常在操场上、在上学的路上入情入境地放声歌唱。自从他接触音乐以后,各科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从此,他爱上了音乐课,种下了长大后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2. 到村小当上了语文教师
1985年伏启考入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在师范的四年里,他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学会了初步的琴法,自学了笛子,参加学校合唱队,这为他后期当音乐教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是,毕业后伏启分配到一个偏僻乡村小学任教。村小只有100多名学生,5名教师(其中有3名民办教师),也不开音乐课,他带三个班的语文课,无奈之下,又去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村小教语文一直到他调离。
3.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2002年,伏启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至今。这期间,追寻少年时成为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图是他心中的双重目标。恰好此时,国家开始实施农远工程,学校建立了卫星接收与光盘播放系统。
伏启充分认识到国家实施农远工程对西部农村学校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他认真把握了每一次发展机遇。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是逐步推进的,从开始建立光盘播放点,到建立卫星接收系统,到网络进校园,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信息资源也不断丰富。
他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坚持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校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不脱产、不出门就能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坚持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和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从有效到高效的跨越式发展。
4. 牢记校长重任,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校长,伏启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才能使学校在农远环境的支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他通过自己和骨干教师的努力,带领其他教师不断实践,及时总结,共同成长。坚持用整个心去做校长,这就是伏启成功的奥妙!
5. 坚持“送教下村”,与村小教师共同成长
伏启所在的乡,有20多所小学,大多地处山沟里,交通不便,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而且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没有受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和能力相对较低。中心校从2006年开始,组织骨干教师骑摩托车,带着必要的设备,开展“送教下村”活动。
伏启深知中心校的示范带领作用,经常组织中心校骨干教师和村小教师同上一节课。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让村小教师充分认识到农远资源的作用,同时,把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传授给村小教师,激发他们运用农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小教师进步很快,他们与中心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案例分析
农远工程能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乡镇中心校的作用至关重要。伏启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他们工作的重要意义。从伏启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农村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短缺,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改变的。伏启少年时就想成为专业音乐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农远工程的实施,使他的少年梦变成了现实,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村专业音乐教师,由于他的努力,他为学校成功地培养出音乐教师团队,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了一个台阶。
伏启的成功,还使我们看到:一个好校长,就能办一所好学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校长,除了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在农远环境下,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方面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