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改变在于教学理念由过去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变为强调积极主动自主学习,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而有探究性地学习,是摆在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合与分”教学课程的设计的辅助下,提出了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课堂活动 主动积极性 引导措施
在建构理论的知识框架中,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也就是说,学习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主动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新课程改革要求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呢?现以“合与分”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一、“合与分”教学案例设计
“合与分”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与“分”的思想方法,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和“把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的含义。“合与分”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过去传统教材中是与10以内加减计算穿插安排的,每认识一个数,接着学习这个数的合与分,然后学习这个数的加减法。即把合与分看成是加减计算的算理,因为3和4组成7,所以3“等于7。实际上这个算理是讲不通的。因为3和4组成7与3+4=7只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教材把合与分放在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具体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二是通过“几和几合起来是多少”的操作和指导,为学习加法增加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学合与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合与分的思想方法,在操作的活动中,理解数的含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事先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首先在“合”的认识中,教师组织两次摆花片活动,第一次是把6个红色花片和6个蓝色花片“合”起来,重点让学生交流“合”的方法,使学生会“合”,初步体会“合”的思想方法;第二次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和6个黄色的花片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为下面“合”的活动做准备。在“分”的认识中,教师组织两次分花片活动,第一次是在前面“合”的基础上进行“分”,让学生把6个红色的花片分出来;第二次是把黄色的花片和蓝色的花片再分开,两次分后都让学生交流“分”法,使学生会“分”,体会“分”的思想方法。接下来,教师指定两种颜色的花片,让学生把3个蓝色的花片和3个红色的花片合起来,并数一数一共是几个。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合”的思想方法,为5的组成作铺垫。再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用任意两种颜色的花片合成5个,交流时学生随意说,教师在磁性黑板上有意识的贴出1和几、2和几、3和几、4和几的顺序。默默无语中渗透了一种规律,可谓“润物细无声”。在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动作、思维、语言训练同步,学生真正经历了“合”与“分”的过程,清清楚楚明白了“合”与“分”的方法,深入体会了“合”与“分”的思想方法,脉络清晰,层层深入,活动扎实有序。
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五大要点
首先,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
其次,抓住参与时机。1.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参与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实践活动。2.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3.围绕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参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和前面许多旧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绝对新的或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内容是不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同化和顺应的原理,启发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思维的发展。4.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分数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
第四,为学生刨设体验成功条件、给予成功的满足。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其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第五,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