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课标下进行教改试验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5-12-13 11:39

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新的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新的改变。
  一、改变传授式的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抛弃“高分低能”,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而且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的两个班级进行试验,对比“接受式的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例如:对一个“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问题,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锐角,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通过老师的提示,同学合作讨论才得出结果,用去了不少时间,以至本节课未完成老师设计好练习任务。但是在章末测验时把这道题稍加深化,结果第一个班级中很少同学会做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却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常常任由学生自己发挥,这样虽说课堂气氛热闹,但效果往往不好,甚至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时间又浪费掉了。所以,课堂教学中进行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时,要注意:第一、通过适当处理教材,精选探究主题,要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不是所有需要学习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研究来掌握,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探究性的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的学习,对于一些陈述性知识、对于学生在探究中应掌握的“双基”,教师该讲的还必须讲,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研究。第二、课堂上学生的研究学习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老师要适时地、灵活地进行引导,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上,要把好舵,使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不要让学生在任意方向上去费劲,如果只有课堂气氛热闹,而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就不能成为好的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
  想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学习、探索,需要有一个使其产生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的课堂情景。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
  例如《指数函数》这一节中,教材里在很多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引入本节的问题——生物体内碳14衰变问题,探究问题——我国人口增长及计划生育问题,习题中的储蓄利息计算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把这些材料加工,使之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探究上述“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时,可用“EXCEL”软件制作2000年至2100年我国人口数的列表,让学生体会指数增长,感受“指数爆炸”的含义。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三、正视新课标下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
  利用新课标进行教学,教师、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甚至碰到一些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新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对教材中双基知识教学要求的把握。知识的理解、内化需求一个过程,但现在增加了选修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时数对比原有教材已大大缩减,而新课标强调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同一内容的教学要比传授式教育所需的时间多,落实“双基”有难度,学生达不到应有的知识标准,难以适应各种考试的要求。
  2.新教材与习题的不配套,教材是新课标的教材,而习题仍是以前的习题,练习的难度没有降低。教材上已经删掉的有些内容,练习上还有,学生们做练习时常常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我上课明明认真听了,怎么还是不会做题?”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心理压力增加。

上一篇: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