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命题特点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12-13 11:42

摘 要:要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必须要研究高考命题,厘清其命题思路,把握其命题方向。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有哪些特点?给当前高三历史复习以怎样的启示?下文笔者做了点滴的分析。

关键词: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启示
  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与往年试题相比,总体印象是:难度适中,稳中有变,能力立意,凸现新课程理念。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图文并茂。客观题考查历史基础的同时,兼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观题的设计,注重考查主干知识,不回避时事热点问题。试题的设计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都是“软切”热点,考查角度较为新颖。具体说有以下特点。
一、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难度适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历史卷不难看出,200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难度创了近10年来之最。部分客观题过于专业和学术化,依托现有课本知识很难解决,甚至很难解释出合理的答案。命题专家们的初衷是增加试题区分度,殊不知由于这部分题目难度过大,水平高的学生也难以应对,结果只能和其他同学一样靠猜测,反而失去了优势。这可谓是2009年历史江苏卷最大的败笔。2010年历史江苏卷吸取了教训,“去学术化”,贴合课本知识,合理降低试题难度。这一调整,相较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高考命题不是让命题专家秀水平高低,也不是让专家来宣传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去命题,合理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2010年江苏卷的命题对此分寸的把握做出了满意的回答。
  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中,有相当多的题目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而非与教材知识点简单对接。例如(2010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来源:学科网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此题考查了必修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相关内容,但提供的背景信息和情景是课本之外的,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也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对课本学习的基本史实,概念的理解。
二、 材料为先,创造新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到2010年已经是第三年。三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2010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更是占据了16道之多。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和图表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
  例如(2010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优点的评价和认识,但通过柳宗元《封建论》中的史料来考查,创设了一种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
三、 试题新颖,突出学生阐释历史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三年来,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在前两年的高考试题中,能力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基本没有涉及。 “描述和阐释事物”具体包括: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2010年历史江苏卷第22、23题共20分,完整考查了这一能力。与其他几方面能力要求相比较,“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特点是逆向思维。与通常的根据史料进行归纳概括思维方式刚好相反,即根据现成的结论或试题提供的历史事物,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判断分析,并加以描述和阐释。至此,高考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考查四个方面全部得以体现。
  与此要求相适应,近三年高考试题由知识考查为主转向能力考查为主。突出历史学科特征,加大了材料阅读和解析的比重,涉及材料的试题分值增加;进一步淡化了对年代、人物、历史事件的经过、制度、著作典籍、学术思想、社会生活情况等知识记忆的内容考查;更加强调独立运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四、 隐性介入热点,对热点问题不明显跟风
  新课程历史教学倡导注重现实,贴近生活,以史为鉴,培养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查,对同类历史事件的联系的归纳,找寻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规避现实社会中的风险。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以历史服务现实的问题意识,将历史学习内化为增长人生经验,增强社会意识的过程。但历史学科的既往性又使得社会时事热点反映在历史试卷中,往往只能是隐性存在。
  从2010年高考试题的选材和试题的角度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来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这对新一届高三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更加促使每一位高三教师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复习的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如何提高三复习的有效性?依据2010年江苏卷命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注意整合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依靠“求同去异”减少复习内容要点,从而提高掌握基础知识的质量;同时要注意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 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 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 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三、加强应试技巧的训练
1.审题技巧。审题正确与否是考试成败的关键。第一审时间。我们要静下心仔细读题、反复推敲。第二审关键词、求答项。找到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求答项是什么?审题准确了,思路也就明朗。第三审题意。即解读命题意图。为了使考生有充足的思维空间,考试中心对试卷的长度作了适当的微调。考生切忌将题目稍一扫描,提笔即答。借用一句古话:读题三遍,题意自现。
2. 答题技巧。对待材料解析题,笔者建议: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将材料分清层次,再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将问题、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挂钩,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教材中。对待问答题,笔者主张:首先明确求答项,回答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求答项,不能答非所问;其次分层作答,一个层次答完就是一段,切忌一气呵成;再次注意主观答案客观化,不要围绕某一要点长篇大论,要善于抓关键词、句,要注意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搜寻其他要点;最后看分答题,高考试卷主观题后面都有分值,分值的多少基本体现着该题的难易和答题量的比重,留意它有助于我们把握答题的分寸。
四、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适当与其它学科渗透
  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具有强烈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调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高考的这一新变化,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科技、环保等问题,并就这些热点问题积极与其它教师配合,寻找交叉点,共用一个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面对热点不再无从下手。
  以上是对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特点的分析认识及对当前高考历史复习的几点肤浅认识。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必须要研究高考命题,厘清其命题思路,把握其命题方向,沿着其内在理路去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三维动画制作课程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浅谈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