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复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 近代留学教育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封建科举制度衰败
清末,在明末短暂的资本主义萌芽之后,一小批批判封建制度的思想家开始出现,主要以地主阶级改良派为主,他们也致力于反对科举,要求变科举。但是,他们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只是提出对科举进行一些修修补补。冯桂芬在《改科举议》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注重史学考察。“以策论为第二场”[1]883,这个方案在咸丰年间就被提出,也为后来维新打响了前奏。主要改革科举只考经义而导致士子做官后对社会政治毫不了解的弊病。2.主张“分校”。“宜令科甲出生七品以上之京官,每场各举堪任考官同考官者三人,”[1]885,在这里对考官的选拔是比较严格的,并选取考官三人这在那是是比较新颖的做法,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的发生。以此为基础,根据考生在考官下的优劣程度进行授名。
郑观应也激烈地抨击了科举制度,认为其不注重实业足以使国家陷入危险。“而中国文士,专上制艺,即本国之风土人情,兵刑钱谷等事,亦非素习,功令所在,士之工于此即不得第,虽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无用之时文。”[1]889,这个论述显然是对中国社会状况有着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较早的论述了实业教育的重要性。
鸦片战争以后,这种反对声就愈发强烈。维新时期,学堂广设,废除科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终于,在1905年清帝废除了科举,处于建设学堂与构建近代学制,急需一批懂得外国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留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近代留学教育概况
首次的留学应该是容闳在奏启李鸿章的奏折中得以实现的,首批的留学生的一批幼童,留学美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几经周折,时有时无。到了同治,1872年沈宝琛奏请朝廷派遣福州船政学堂留学,获批后严复即在其列,成为清朝中国的第一批的中国海军留学生。四年的英伦留学生涯是严复受益匪浅,他不仅对自己的专业很是精通,还广泛阅读当时西方的庸俗进化论,回国后对启迪国人思想起到重要作用。
而后留学在洋务运动就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严复在学习驾驶的过程中成绩优异,所以回国后立即担任水师学堂的教员职务。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水师管驾学生二十人,以刘布蟾、林泰曾,严宗光、蒋超英为最出色,……严宗光于官驾应知学问之外,更能探本溯源,以为传授生徒之资,足胜水师学堂教习之任”[2]63,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虽然学习的是船政专业,但是他却对西方的人文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这也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
上面两次的留学是清政府首次派遣的留学,因此都是官方出钱的,但是培养人数较少。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的破产,又掀起了一阵留日的高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选派学生赴日本留学,由督抚、学政面试,从乡试落榜生中挑选有胆略、耐吃苦、经史之学有根基的青年赴京”[3]0711,从此清廷对留日学生的考试与额度都有变更,总的来讲人数呈现增加的趋势,“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国官费留学日本的学生达1611人”。
二、张之洞《劝学篇》的负面影响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所著《劝学篇》集中阐述了“中体西用”这一洋务派的教育主张。张之洞是极为关注教育,他认为“窃闻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4]962,认为要想改变中国落后的情况,必须要通过教育入手,这是清末的改良派的共同特点。《劝学篇》分为内篇与外篇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4]962,内篇包含有主要讲解传统封建礼教中的“忠”、“纲”、通“经”等等,主要讲求中学,即务“本”,外篇则包括“游学”、“设学”、“学制”、“铁路”等等,主要讲求西方学术与经济{没有政治},主要务“通”。
张之洞的《劝学篇》的提出的确给予封建顽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也提出了变科举、重视农工商各门专门学问的命题,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其教育目的的封建性比较明显。虽然,张提倡洋务、提倡设立各种专门学校,当时确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总的方向上是错误的,张在《劝学篇》中说:“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俱为越南、缅甸、朝鲜,俱为埃及,俱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成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4]963,这其中主要有二层观点,其一是要自强救国,其方式是通过变法,“专己习常,不能自存也。” [4]963,其二是要强调中国传统习俗与文化的重要性。
三、 严复致力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历史贡献
其一,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欧美的先例。在留美幼童的教育计划失败以后,随着国内的一些洋务学堂的衰败,西学人才一时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沈葆桢在《奏请分遣派学生赴英法两国学习造船驶船折》中想朝廷启奏了船政学堂生游学的具体措施,即前学堂生留学法国,后学堂生留学英国。沈又在《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中规定驾驶幼童在英国的游学计划,即“赴英国操跑船,地名博士穆德,”,之后得到了实施。严复就是该学堂中的学生,从此他得到了游学英伦的机会,并对其一生产生了影响。李鸿章在《奏闽省船厂出洋生徒及华洋各员给奖折》中说:“兹查赴英学习驾驶学生蒋超英、林颖启、江懋祉、黄建勋、方伯谦、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严宗光、何心川等十名,均系光绪三年三月到洋。”[5]247,“严宗光先在报士穆德肄业,随入格林尼治官学考课,屡列优等。又赴法游历后,复回该官学考究数理、算学、气化学及格致、驾驶、熔炼、枪炮、营垒诸学,五年六月吴赞诚以工次数习需才,调回充当教习。”[5]248,这条关于严复的游学信息,同样被王信忠在《福州船厂派赴欧洲留学生名录》中所引用。
其二,对中国近代学制与学位制度建设的贡献。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张之洞等参与编制的癸卯学制,这是一个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学制。无疑,1909之前的留日高潮培养出来的大量留日学生都为这个学制的编制和观察起了重要的作用,严复不仅参与了这批留学生的甄别与归国考试,也使这批留学生更能为国家所用。后清廷颁布《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专门为这批在日本学制中有获得学士、博士者规定官阶,使之更跻身与国家政治舞台。这个学制一直影响自民国初年六三三学制制定之前。
众所周知,英德乃是世界近代学位制度的发源地。严复在北京大学的留学教育实践把北大的重点留学项目留给了英德,更使使后来者趋之若鹜,英德留学人数陡增。关于英德的学位制度,《世界各国学制考》中介绍法国的学位制度说:“大学学位分为两种:(一)学士(医科无之);(二)博士(药科但有药剂师名号,无学位),修业期满,无学位者,予以证书。修业期限各科不同。一、文科二年以上,得第一学位,再一年以上,得第二学位;二、理科无年限,但有三项学科及格之证书,即可换得给第一学位,但欲得第二学位,须加研究学科;三、法科二年以上,得第一学位,又一年以上,得第二学位;四,医科四年以上(药科三年,牙科同,但医科须先入理科二年)。……但博士试验,则须提出论文,其论文题目,须先得教授之许可,至脱稿付印后,经口试手续,乃给予第二学位,然各科试验方法,亦多不同。”[9].由法国的学位制可知其一斑,所以其应对中国后来学习的六三三学制提供了蓝本。而严复的这一举动则无疑为以后的学制改革做足了准备。
其三,规范了留学生招收与毕业考试。在光绪二十七年以后,随着留日留学生人数的增多,清廷公派留学生的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考试与出国测验的程序容易繁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留日学生省级考试由面试改为笔试,考试题目由各省提学使司学务处统一拟定,分别举行4场。第一场考试与六月二十五日在各省仕学馆举行,录取年龄在0岁左右的正途候补官员,准备赴日留学入法政速成科学习;第二场考试与九月二十六日在各省仕学馆举行,录取40岁以下的正途候补官员,拟入日本法政速成科就读;第三场考试于十月在各省优级师范学堂举行,录取儒学生员拟赴日学习速成师范、政治及普通各科专业;第四场考试于十二月在各省武备学堂举行,人日本陆军预备学堂深造。”[7]0712,这次考试也就是颜惠庆在回忆录中讲的第一次留日考试内容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次考试对入学生源的年龄、专业门类进行甄别,并且分别安排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考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严复对毕业生留学甄别考试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清廷考试内容的制定的影响。颜惠庆在参加清末第二届留学欧美毕业生考试的回忆中说,“试题及答案,均系英文,亦异事也。”[5]70,说明了第二次留美考试的试题所用的内容都是用英文来书写和作答的,而对于用英文作答和倡导外语教育,严复是首倡者。严复曾抨击张之洞遣派留学生留学日本的做法是“侏儒问彼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4]982,日本的学术虽然有一定的水平,但是却是通过西学融入自己文化的结果,不能纯粹模仿,再说日本在学术上有大发展也只不过是近三十年的事情,还没有学到西方的根本,所以缺点纰漏也颇多。
所以,要想精通西方学术,非要通过西方的学术著作来了解不可,而想要了解西方著作就必须要大量的懂西文与翻译的人才。这种功能就好比是眼睛与耳朵的功能,没有它们的话,大量的信息就无法得到,“今既不为言语文字矣,则废耳目之用,所知者只与所译而止,无未见民智之能大开也;又况译才日寡,是区区者将降而愈危耶?”[4]98。其实,对于翻译的提倡大多已经得到了开明的封建士大夫的认可,在洋务运动中也多设有外文局与翻译局。但是其功能比较有限,仅仅在于译介一些自然科学的、工程实用的东西,其形式大多是一些小册子,以供少数人查用,大多数人是接触不到的。
造成这种结果除了朝廷资金的缺乏以外,大多数人的无法理解与封建顽固派的无理阻挠是很大的原因,他们中甚至有人认为学习洋文有碍于国语的学习,严复则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严复以外国的大思想家为例子,比如牛顿、培根它们作书都是用拉丁文作书的,它们都具有很好的拉丁文基础,但是这不仅不会影响它们的国语水平,反而能起促进作用。其实严复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严复所翻译的英语著作的字数在晚晴诸多思想家中是比较多的,甚至在其日记中有四分之三以上都是用英文来撰写的,记录了其起居饮食、接见人员、日常活动等等,其中记载了很多西药、西医的专有名词。
严复的思想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就如其人说所的“其是一位坐而言,而不起而行的人”,其教育生涯相对来讲是比较短暂的。在严复在北大任职期间,曾经有着一段派遣留学生的经历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北大的课程学习中,可谓说是全部用英文来进行教学,这是一个事实。为何如此?我认为,严复的用意也在于培养适合于留学深造的学子。而在北大的各个专业中,严复在理工科的化学、地质、土木、矿冶四科中选拔普通学、专门学以及外国语“成绩较优者”,派往英国、德国留学;农科中成绩较优者,则派往日本留学。从严复在北大的留学实践来看,首先他的比较看重英国和德国的。因为后来接掌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以及袁世凯就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加上英国是传统的留学首选地,所以,严复心目中的留学首选地乃是英德。这一点不同于张之洞,后者纯粹是从速成与政府资金节省的角度出发,而前者乃是从学术的源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这是一个创造。
四、结语
严复是清末留学运动下得一个产物,当时又同时对这一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张之洞的日本留学倾向在一定历史时期后弊端显现,严复则在这一时期提出留学英德的设想和作出实践,为清末的学制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严复还帮助负责清廷的留日和留美派遣游学生考试。这一切表示,严复在这一留学潮流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一篇:教育当中的不抛弃 、不放弃
下一篇:关于桂平白话的祈使句的使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