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2016-03-28 16:05

  随着技术哲学的兴起和繁荣,教育技术哲学也开始倍受关注,并成为跨世纪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对教育技术哲学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人们看清教育技术产生的根源、发展的动因以及未来的走向,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教育技术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所应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笔者正是基于对技术哲学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对教育技术哲学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建构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哲学是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一门哲学分支学科,人们一般将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哲学家卡普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看作是技术哲学诞生的标志。技术哲学发端于德国之后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展,首先在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和日本有所呼应,之后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并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

 

  技术哲学的兴起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近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弊病也日益凸显,于是人们开始对技术进行哲学反思。简言之,技术哲学就是关于技术的哲学,是对技术与人类关系的一种哲学反思,它试图从全面、系统和整体的观点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和探究,并作出合理的回答

 

  如今,技术哲学在我国学术界已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桑新民教授所说技术哲学它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已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生活方式[2]由于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同技术渊源颇深,所以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某种技术哲学观,有意无意地受其支配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教育技术哲学观。例如,从总体上来看,技术哲学可以划分为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三种派流,相应地在教育技术领域也存在着三种教育技术哲学观一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人本主义的教育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技术观。[3]因此,如今许多学者都将技术哲学看作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兴起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教育技术哲学研宄现状分析

 

  教育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定位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而很少有人从哲学角度对教育技术的一些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教育技术哲学起步较晚。然而,这并不代表没有人对教育技术进行过哲学思考,事实上从视听传播理论到戴尔的经验之塔都可以看作是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观念之一。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思想来源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哲学思想的源头。就教育技术哲学研究而言,我们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

 

  1.国际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

 

  人们一般认为在教育技术领域最早涉及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人是詹姆斯芬恩,而最早明确提出教育技术需要形成一种自己的哲学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人则是唐纳德伊利。伊利对教育技术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由查特斯一戴尔一霍本一芬恩构成的学术谱系为教育技术贡献了大部分的哲学思想。”[4]伊利本人认为教育技术的哲学是一种变化的哲学,应当随外部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达到持续促进与改善人类学习之目的。

 

  2.我国本土上的教育技术哲学

 

  就我国现状而言,教育技术哲学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在国内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不多,但是长期以来对教育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进行哲学思考的学者也大有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兴起和成熟,许多学者开始将技术哲学作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并对教育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哲学思考。

 

  笔者最早见到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李芒先生在1998年第7期《教育研究》上的《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另一篇是桑新民教授在《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2、第3期连载的《技术一教育一人的发展一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然而,正式使用教育技术哲学一词,并对其作相应分析的却是近几年的事,从文献资料上来看,在2002年第4期的《电化教育研究》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教育技术哲学初探》。该文从近代科学技术史出发,一步步论证了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并对教育技术哲学的大体框架进行了初步构建。还有在2005年第3期的《现代教育技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一《走向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该文对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与知识构成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从技术哲学到教育技术哲学

 

  笔者之所以着重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技术哲学,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技术哲学与教育技术哲学的内在联系

 

  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哲学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技术哲学所探讨的本质问题是人与技术的关系,而教育技术哲学所探讨的本质问题是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所以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客体一技术,有共同的思考问题一作用于技术的主体(人或教育)同客体(技术)的关系。所以技术成为技术哲学与教育技术哲学产生内在联系的纽带,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技术哲学所发现的一些规律同样适用于教育技术哲学。

 

  2.教育技术的技术根基

 

  鉴于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同技术的密切关系,笔者比较赞同海涅克教授的观点,即认为教育技术的生长点和根基在于技术。海涅克教授曾说:“任何事物的根本是要抓住它的根基,教育技术的根基是技术。”[5]冯秀琪先生也曾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教育中的技术'”6]此外,笔者将教育技术的根基定位为技术还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我们的教育总是处于一定技术环境中的教育,教育技术的产生源于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其二,将教育技术的根基定位为技术,有利于拓宽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拓宽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眼界和思路。

 

  3.教育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从逻辑上来讲应当以教育哲学技术哲学为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也就是说,教育技术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但事实上,由于教育哲学的长期发展及人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当代教育哲学的发展已经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自觉地推动着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然而,技术哲学作为一个新近兴起的学科却很少有人从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笔者便着重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技术哲学及其相关问题。

 

QQ截图20160314164940.png


  四、教育技术哲学研宄框架的构建

 

  教育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问题是哲学研究问题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应用的具体表现。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本质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7]笔者比较赞同这一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教育技术哲学的框架定位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发展观;进而结合技术哲学的关系说价值负荷理论社会建构论,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对教育技术哲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

 

  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要从哲学层次上来揭示教育技术是什么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把握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存在的最本质的东西。本体论研究是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技术研究中最深层次的内容,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源头。在技术哲学中人们对本体论的认识多种多样,但影响较大的还是关系说,即认为技术哲学就是要从人与技术的关系出发,研究、协调人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也必须是构建在这种关系说基础之上,只不过教育技术哲学的本体论所要探讨的是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问题,在两者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教育技术产生的必然性及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看出教育技术的本质。

 

  对教育技术本体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人与技术的关系分析得出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同技术密切相关,人是一定技术环境中的人;而人类教育的产生发展也同特定的教育技术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教育是处于一定教育技术环境中的教育。特定的教育技术环境形成人类特定的学习环境,并造就了人类特定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对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一些合理的分析:

 

  (1)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产生的必然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来看,近代以前教育当中的技术含量一直很低,并且用于教育的技术手段相对于社会中其他技术手段的发展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育中的技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殊关注。但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育中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于是为了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迫切地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领域来研究如何使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使教育融入新的教育技术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教育技术作为这样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就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来看,教育技术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幻灯、投影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电影、电视、广播技术的繁荣发展而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又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可见教育技术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技术密切相关。所以教育技术的产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

 

  (2)教育技术发展学科定义的变更性

 

  教育技术学从其产生至今不足百年,但是其名称和内涵却几经演变。从名称上来看,从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再到视听传播,最后才是教育技术在我国其名称也经历了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改变。而关于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义,就曾产生过一定影响力的学说,有过坂元昂1971年设定的研究领域,米切尔1978年提出的研究内容和AECT1994年的定义,还有现在大家所熟知的2004定义以及2005定义。教育技术定义的更新期限越来越短,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技术的技术根基,技术的变更与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内容的扩充、观念上的革新。

 

  2.教育技术哲学的价值论

 

  哲学的价值论就是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评判事物的是非、价值。技术与价值的问题向来是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话题。的确,当人类掌握了先进技术时,如何使用、对待先进技术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育技术也不例外,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先进,其本身也不能够保证对人类学习绝对有益,这就需要有教育技术价值论研究的正确引导。

 

  在技术哲学中,技术价值论涉及两个层面上的问题“(1)技术的内在价值负荷,它是指作为技术活动者的人的价值观在技术形成过程中的内化,它并不涉及技术的社会应用;(2)技术的外在价值,即技术的使用价值,是指由于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同样教育技术的价值论也涉及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对于技术的内在价值负荷而言,又存在着技术中性论和技术价值负荷说两种基本观点。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本身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它与价值无关,没有好坏、善恶及对错之分。而价值负荷说则认为技术并不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是负荷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要对技术进行善恶价值的判断。笔者比较赞成后者的观点,教育技术也负荷着一定的社会价值,正所谓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我们在应用教育技术时也应当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考虑,兴利除弊。

 

  技术哲学的价值论对教育技术哲学价值论的两点启示:

 

  (1)教育技术价值的两面性

 

  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先进,它本身并不能保证对人类的学习是绝对有益的。因为教育技术的价值具有两面性,它在应用过程中既有正面效应,能带来正价值,也有负面效应,能带来负价值,因此我们在应用教育技术时也应对其进行价值的判断。

 

  一方面,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为教育带来正价值。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能够有效促进新兴技术手段同教育的融合,不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还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同时,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教与学的空间,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多方面的强大支持。总之,利用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并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些都可以称为教育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正价值。

 

  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会为教育带来负价值。由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使得它在教育中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也会具有两面性。例如,教育技术的利用使得信息呈现多媒体化,但是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去注意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时反而会忽视应该注意的教学信息,这样教学媒体实则起到了一种干扰作用。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但是教学信息若只是一味呈现,内容形象、直白到不需要学生思考,这将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例如,教育技术确实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呈现大量信息,但是大量的信息往往使得学生应接不暇,导致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可以说是教育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一些可能的负价值。

 

  (2)教育技术的社会价值负荷

 

  从整体上看,技术是一种负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和宗教等价值因素的东西。同样,教育技术也负载着一定的社会价值。教育技术的应用总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学媒体的介入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介入,使得人与人在物理空间上拉近距离的同时却使人心的距离变远了,人类原有的社会性随着媒体的融入被深层次地修改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媒体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因此在应用教育技术时应从社会角度予以宏观的考虑,教育技术对人类学习的促进与改善不能违反基本的伦理原则。教育技术的伦理学研究着眼于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确立伦理规范,让教育技术做对人类及人类学习有益的事情。具体关注的问题包括与教育技术相伴随的数字鸿沟问题、少数族裔学生如何从教育技术的进步中获益的问题、如何保证残障人士应用教育技术并从中获益的权利、教育技术行业与专业伦理建设的问题等。教育技术的价值论研究不停地对教育技术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发出诘问,如教育技术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教育技术是否能够胜任其承担的职责等种种问题。我们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加强人文主义修养,培养一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文意识,必须冷静地对待各种媒体技术。在该使用的场合使用,在该使用的时间使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保持正确看待教育技术价值的这份清醒与冷静。教育技术价值论的研究最终将把教育技术引向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

 

  3.教育技术哲学的发展观

 

  教育技术哲学的发展观涉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同社会大教育环境的关系问题,涉及人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技术实践观的问题。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技术发展观,其中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观点。技术决定论的核心概念是技术的发展不依赖于外部因素,技术作为社会变迁的动力,决定、支配人类精神和社会的状况[9]而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技术并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出的唯一的、必然的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群体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技术是社会的产物,因而由创造和使用它的诸因素所决定。

 

  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诸因素的影响,随着技术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事实证明,任何技术活动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前提。换言之,一切技术活动在其本质上来说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它的实施都是涉及社会的诸多因素。因而,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技术只有与社会相适应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只有考虑到社会条件,技术才能找到最佳的发展途径,否则它就会受到制约。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扎根实践,并与社会诸因素相适应、相协调,所以教育技术哲学还应致力于发展观的探索和思考,用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把握技术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正如前文所说,人是处于一定技术环境中的人,教育是处于一定教育技术环境中的教育;人只有已经进入特定的技术环境之中才能将特定技术环境中的技术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生活,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只有在大体上已经进入了特定的教育技术环境才能将特定的教育技术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教育当中。所以对于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应用应把握同特定的教育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如果一味急功近利,强行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普及推广,其结果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的疲惫。例如,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地区大谈特谈计算机网络为教学带来的便利,极力推广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徒劳无功。总之,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应同地区的教育环境相适应,而不能超越当地的技术环境,否则会造成人力、作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它们交叉渗透,对正在研究的信息素养的内涵给予不断深化。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传统教育技术所关注的大多局限于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与提高,而忽略了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对教育中人的深层次影响以及人对技术应用的反作用。但今天教育技术观念正在由以前的媒体观过程观转向更加深刻和宏观的文化观,全面解决教育实践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对人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带来深刻的影响;技术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文化特征。可见,教育技术的文化观所关注的内容正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相一致。因此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融合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有责任从多个角度去寻找学科的研究问题,而构建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融合之桥梁就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要真正解析此命题,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深入了解各种相关素养尤其是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概念演变的来龙去脉,使之与教育技术中关于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得益彰地联系在一起,书写符合中国国情的素养教育新篇章。

上一篇:构建教师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及实践

下一篇: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思考